劉 曼, 游桂英, 王雅莉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急診治療研究
劉 曼, 游桂英, 王雅莉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探討與比較臨床急診與住院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接受治療類型分為住院組和急診組各40例,住院組患者采用住院治療,急診組則采用臨床急診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相關臨床指標、再住院率與患者家屬滿意度。結果:急診組患者治愈率(45%)、有效率(42.5%)、無效率(7.5%)、死亡率(5%)與總有效率(87.5%)與住院組比較(40%,40%,12.5%,7.5%,80%)均不存在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急診組患者血壓(104.25±7.05)與心率水平(78.12±3.44)與住院組比較(103.79±7.13,78.34±3.58)不存在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急診組LVEF水平(49.24±5.35)顯著性高于住院組(45.67±5.12),醫療費用(6248±583)顯著性低于住院組(9128±759),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再住院率(5%)明顯低于住院組(20%),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急診組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明顯優于住院組,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臨床急診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與住院治療均較為顯著,但臨床急診治療后心功能恢復更好,再住院率更低,且醫療費用更低,患者家屬滿意率更高,具有借鑒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 臨床急診治療; 死亡率; 醫療費用; 滿意度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發生在各類心臟疾病終末期,其發病率較高,且具有一定死亡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應給予及時治療[1]。目前臨床上針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比較規范化,效果比較穩定,但針對在門診急診或住院治療的選擇上卻存在較大爭議,為探討與比較臨床急診與住院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將我院8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接受治療類型分為住院組和急診組各40例。本臨床治療預實驗設計已經醫學倫理處審核認可并授權,且在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后進行。所有對象均滿足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疾病分會制定的《心力衰竭診治指南》[2]關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診斷,并經心電圖與心臟彩超等確診,同時排除[3]:①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③合并低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患者等。其中,住院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48至67歲,平均年齡53.1±4.5歲,病程3至8年,平均病程4.4±1.1年,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4例,Ⅲ級22例,Ⅳ級4例,患者家屬學歷初中以下12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8例;急診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45至69歲,平均年齡53.7±4.1歲,病程3至9年,平均病程4.0±1.3年,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3例,Ⅲ級21例,Ⅳ級6例,患者家屬學歷初中以下11例,初中及高中19例,大專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與家屬學歷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住院組患者采用住院治療,急診組則采用臨床急診治療,兩組患者采用的藥物與飲食干預相同,即利尿、吸氧、擴血管、抗感染與限制鹽攝入等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口服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1021022),靜脈滴注呋塞米(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2020527)與靜脈靜推西地蘭(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1070),并給予口服依那普利(湖南千金湘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6383)、地高辛(上海信宜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678)、消心痛(南京白敬宇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4005)、阿司匹林(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5051)與美托洛爾(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5391),按醫囑服藥,并限制飲食,足夠休息。
1.3 檢測方法[4]: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價參考《心力衰竭診治指南》,規定治療后患者心率穩定在70~79次/min范圍內,房顫時<90次/min,適當活動后心率穩定,飲食耐受正常,心功能等級在Ⅰ級以下為治愈;治療后患者心率在80~85次/min之間,適當活動后心率略微上升,飲食耐受正常,心功能等級在Ⅰ、Ⅱ之間為有效;治療后患者心率在86~90次/min之間,體力活動與飲食不耐受,心功能等級在Ⅱ、Ⅲ之間為無效;患者搶救失敗為死亡。其中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人數)/總人數×100%。觀察指標主要有:血壓、心率、LVEF、醫療費用與隨訪后1年再住院率。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醫療滿意度調查表對家屬進行測定,包括醫療器械、醫師技術、護理服務、醫療費用、隨訪態度等方面,共計100分,以80~100分之間的記為十分滿意,60~79分之間的記為比較滿意,40~59分之間的記為略表不滿,40分以下的記為不滿意,其中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經卡方檢驗后,急診組患者治愈率、無效率、無效率、死亡率與總有效率與住院組比較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n(×10-2)]
2.2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與再住院率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與再住院率情況,經t與卡方檢驗后,急診組患者血壓與心率水平與住院組比較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急診組LVEF水平顯著性高于住院組,醫療費用顯著性低于住院組(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再住院率明顯低于住院組(P<0.05),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與再住院率情況(±s)
注:與住院組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情況,經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后,急診組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明顯優于住院組(P<0.05),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情況
充血性心力衰竭簡稱心力衰竭,泛指在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情況下,心排血量無法滿足機體正常代謝而導致的組織器官灌血不足,進而出現肺循環或體循環淤血,是臨床上各類心臟病終末期臨床表現,在臨床上較受重視[5]。據全球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西方國家心力衰竭發病率高達40萬人次,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心力衰竭,醫療費用高達38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發病局勢更為嚴峻,因人口基數較大,據不完全統計后其發病率、死亡率與醫療費用均顯著高于西方國家,嚴重影響我國群眾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加重家庭與社會負擔,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6,7]。自2009年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便可自由選擇救治方式,隨患者意愿可在急診與住院部選擇性治療,治療方法大同小異,但因其治療方案已規范化,臨床效果均較為顯著[8]。但有學者指出,住院治療醫療費用包含項目較多,其中監護費、床位費、特殊診療費等項目均為急診治療所不需要的,故而醫療費用較為昂貴,加之所配套的醫療器械、護理人員與醫療人員較多,在物力與人力上較為浪費,甚至因為人數問題耽誤正常治療流程,影響心臟治療效果,加之高額治療費用會給患者帶來一定心理負擔,對心臟功能無益,故而更多學著推薦急診治療。
為探討與比較臨床急診與住院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將我院8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數據顯示,急診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無效率、死亡率與總有效率與住院組比較均不存在明顯差異;急診組患者血壓與心率水平與住院組比較不存在明顯差異;急診組LVEF水平顯著性高于住院組,醫療費用顯著性低于住院組;再住院率明顯低于住院組;急診組患者家屬醫療滿意度明顯優于住院組。可以看出,急診治療可顯著性節省醫療費用,有助于心臟功能恢復,降低住院率,進而提高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綜上所述,臨床急診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與住院治療均較為顯著,但臨床急診治療后心功能恢復更好,再住院率更低,且醫療費用更低,患者家屬滿意率更高,具有借鑒性。
[1] 譚麗娟,張悟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預后評價及危險因素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6):884~886.
[2] 李元生,崔軍莉,袁甫軍,等.依那普利與美托洛爾配伍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9):1212~1214.
[3] 李海英,王雪仙,徐榮貴,等.吸氧治療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4):32~34.
[4] 戢良銀,李春慧.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5,26(16):2367~2369.
[5] 賀淑媛,李江林.米力農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5,26(15):2075~2077.
[6] 侯寶松,劉霞,宋玉勤,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3):2570~2572.
[7] 蔡小麗,熊志華,何思敏.強心合劑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47(11):23~25.
[8] 俞志剛,楊婕.不同劑量參附注射液在治療老年難治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5,22(5):496~498.
四川省衛生科研課題,(編號:1203461)
1006-6233(2017)02-0317-04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2.045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