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乾紅,梁永芬
(廣西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骨病外科,廣西 桂林 541001)
循證護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應用效果觀察
石乾紅,梁永芬
(廣西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骨病外科,廣西 桂林 541001)
目的 觀察循證護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及觀察組(循證護理模式)各30例,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循證護理模式可顯著降低脊柱骨折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可作為優選方案推廣使用。
循證護理模式;脊柱骨折;脊柱活動度
脊柱骨折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發生的原因與直接外力及間接外力作用有關[1]。手術是目前治療脊柱骨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其見效快、康復效果理想而深受患者鐘愛。但是,治療過程中護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為此,本次研究圍繞循證護理模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1015年8月~2016年8月前往我院住院治療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的目標人群,在患者如實了解此次研究方案的具體內容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8歲~64歲,平均年齡(46.25±1.10)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9例、高空墜落8例、跌倒傷3例;美國脊髓損傷協會損傷分級:C級5例、D級10例、E級1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5歲~60歲,平均年齡(46.20±1.0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空墜落8例、跌倒傷2例;美國脊髓損傷協會損傷分級:C級4例、D級15例、E級11例。納入標準:(1)均為脊柱骨折者;(2)手術耐受性較好者。排除標準:(1)深度昏迷或嚴重意識障礙者;(2)病種為重需轉入重癥監護者。兩組間各指標差異不明顯,滿足分組比對實施條件。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引導、飲食干預、體位干預、生命體征指標監測、并發癥護理、出院指導等。
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模式,具體步驟如下:(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我科具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護士長作為循證護理小組組長,6名~8名護士為組員,全面負責脊柱骨折患者臨床護理工作。(2)確定循證問題。借助便捷的互聯網搜集與脊柱骨折臨床護理有關的文獻資料并對其展開分析,總結護理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例如并發癥、功能障礙等。(3)循證支持。結合臨床護理人員自身工作經驗以及現有研究成果,為循證問題提供循證支持,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4)循證實施。此次循證護理工作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開展:其一,并發癥預見性護理。對患者實施腹部按摩,沿著患者的長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作單向反復按摩,每次持續時間10 min~15 min,同時及時糾正體內電解質紊亂情形,鼓勵患者做肢體伸屈。視患者實際情況定時翻身并取舒適體為,采用酒精棉對受力部位的皮膚進行清潔,密切觀察該部位是否存在著紅腫、溫度升高、色澤改變等情形。對于已經發生的壓瘡,可采用局部酒精涂擦、紅外線照射、0.5%的新霉素溶液濕敷等處理。潛在脊髓損傷者可預見性使用糖皮質激素、自由基清除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神經生長因子等藥物處理[2]。術后積極叮囑患者于病床上開展被動功能鍛煉,將雙側小腿關節向內、向外翻轉、前后伸屈2次~3次,每次持續時間5 min。在適應后由被動鍛煉向主動鍛煉過度,以雙距小腿關節環轉,沿著順時針、逆時針、順逆時針交替旋轉開展鍛煉,分早晚兩次進行,每次持續時間15 min為宜。活動受限者可采用梯度壓力泵來提高靜脈血運效果。
1.3 觀察指標
將并發癥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內容包括腹脹、壓瘡、脊髓損傷、深靜脈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腹脹1例、壓瘡1例、脊髓損傷1例、深靜脈血栓0例,并發癥發生率10%,對照組腹脹2例、壓瘡2例、脊髓損傷2例、深靜脈血栓1例,并發癥發生率23.3%,二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373,P<0.05)。
既往研究證實,脊柱骨折患者多以中青年為主,多為外力直接作用所致,然而,隨著臨床資料的日益豐富,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數量呈現出顯著上升態勢并逐漸成為該病癥的主要人群。相較于青少年,中老年患者各項身體機能處于明顯的衰退狀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樣隨之提高,進一步加劇了當前緊張的醫患對立形勢。所以,給予脊柱骨折患者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成為當務之急。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經循證護理干預,腹脹、壓瘡、脊髓損傷各出現1例、無深靜脈血栓病例發生,并發癥發生率10%,而同期常規護理下對照組腹脹、壓瘡、脊髓損傷各出現2例、深靜脈血栓1例,并發癥發生率23.3%,二者在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上,觀察組數值更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上述研究結果,本次研究認定,循證護理模式應用后獲得的效果更為理想,更能夠滿足患者臨床護理需求。其原因在于循證護理是基于循證醫學基礎上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全新護理模式,通過將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作為證據,提出相應的循證問題以及循證支持,圍繞脊柱骨折患者實際臨床護理需求開展與之相匹配的護理干預,大幅強化了臨床護理服務質量,使得后者對臨床護理服務的認可程度更高,依從性同樣得到了明顯的提升[3]。特別是循證護理利用采用批判性思維來審視臨床護理工作,力求以最低的成本來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為臨床護理服務質量的改進與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模式應用于脊柱骨折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能夠收獲理想的護理效果、提高其椎間活動度,可作為優選方案推廣使用。
[1] 陳春燕.循證護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復期中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5(10):164-165.
[2] 鄧美榮.護理干預防治腰椎壓縮性骨折腹脹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03):103-104.
[3] 胡 迪,王 璇.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循證護理模式下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35(34):205-206.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05.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