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仙
(易門縣人民醫院,云南 玉溪 651100)
壓瘡護理中常見的認識誤區及研究進展
徐正仙
(易門縣人民醫院,云南 玉溪 651100)
壓瘡;護理;認識誤區;研究進展
壓瘡是臨床護理工作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也是讓所有護理管理者及臨床護理人員非常棘手的護理難題[1],隨著護理研究的深入,進一步探討對壓瘡護理中常見的誤區和錯誤,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早的時候,壓瘡這一概念被稱為“褥瘡”,來源于拉丁文單詞“decub”,演繹成中文就是“躺倒”的意思,所以追本溯源,壓瘡一開始可以定義為“由于躺臥引發的肢體潰瘍”。從現實角度上講,任何長期久臥或者久坐的患者都有可能引發壓瘡,躺臥引發的壓瘡只是部分之一[2]。引起壓瘡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壓力造成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故稱為“壓力性潰瘍”更為妥當。現今,醫學界對壓瘡發生力學因素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壓力不是形成壓瘡的唯一原因形成了共識,其中,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存在也是形成原因,故在本世紀初美國壓瘡協會將壓瘡的重新定義為“壓瘡為人體皮膚或皮下組織因為壓力、摩擦力和剪切力三者共同作用而導致的肌肉、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局限性損傷,常常存在于骨隆突處。
很長一段時間,護理工作者都在壓瘡護理上存在著不小的認知誤區,他們認為壓瘡只要預防護理做的完善,完全可以避免其發生;很多醫療機構可容忍的壓瘡發生率為零,致使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了很多瞞報的現象,從而臨床病人并不能得到及時、妥善的護理。隨著壓瘡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很多醫療機構的護理標準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承認了壓瘡的不完全可避免性。從客觀角度上講,壓瘡可以被大部分科學、規范的護理活動所預防,但是不能一概而論說其完全可預防性[3]。從科學角度上講,預防護理不當確是壓瘡發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條件。
至今,很大一部分護理工作者并不認為“按摩發紅壓瘡部位”和“使用氣圈預防壓瘡”的方法已經陷入了理論誤區。事實上,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壓瘡很難被護理按摩這種形式預防。人體軟組織受壓變紅是再正常不過的人體保護性應激表現,一般在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后就會復原,并不一定導致壓瘡;如果變紅的情況一直持續,一般意味著軟組織的進一步損傷,單純的按摩可能將損害程度進一步加劇。
在實踐醫學中,橡膠圈的使用越來越不被提倡,因為橡膠氣圈會減少了壓瘡部位的受力面積而且集熱從而使血液循環并不能良好進行,局部的靜脈也會因此而充血等等,同時刺激皮膚以致于阻礙汗液蒸發,圈式壓傷就是如此出現的。高溫的烤燈會使皮膚局部升溫,造成組織細胞氧氣需求量加大、代謝的加快,細胞壞死的發生概率也就隨之提高。
傳統壓瘡護理翻身法為:每1~2小時一次的90°翻身法,右側90°臥位→平臥位→左側90°臥位循環,所以體位的變換是目前臨床醫療的首選,每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翻身一次是最為簡便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的方法為采用30°翻身法:右側30 °臥位改為左側30°臥位,最后這種平臥位應當循環進行。醫學角度上講,采用30°翻身法,身體垂直壓力對于兩側髂嵴和股骨粗隆的影響降到最小;一些情況下分散到氣墊之上,另一種情況下,則分散在髂嵴與骶尾之間的組織-臀大肌平面上,這樣的分散壓力無疑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促進了血液的持續循環。髂嵴、股骨粗隆部壓瘡風險的降低也就不言而喻了。
研究表明,患者平臥時的抬頭高度一般不益超過30°,應當將軟墊放置身下。如果抬頭高度超過了45°,身體滑動的現象將不可避免,骶尾部的剪切力和摩擦力也就相應增加。有些患者不宜翻身,護理工作者此時應當運用“手墊法”,將雙手深入背部、臀部等易受壓部位進行按摩,每半個小時和一個小時都可以,可以減輕局部受力,通風排氣;并且對于行動力正常的患者,指導其間歇性抬臀和挺腹,可以更好的預防壓瘡的發生。
多護理工作者在高危區域進行以下的操作:推拿、按壓、熱水敷試和酒精擦拭、涂抹護膚油、冰塊敷試和干燥療法、皮膚過度清潔等等沒有效果的護理方法。根據最新的研究,上述做法還有可能加重癥狀:一般的剪切力會導致軟組織受傷;造成皮膚過于干燥;毛孔堵塞,致使泄功能受礙;皮膚環境變差,皮膚微血管擴張等等。
在過去的醫學觀念中,干燥的環境還有必要的氧氣是傷口愈合的關鍵。上個世紀60年代英國醫學博士Winter證實,濕潤環境下傷口愈合的速度是其在干燥環境下的兩倍之多,1981年美國Knighton等3人首次發現傷口含氧量與血管增生的關系,即無大氣氧存在條件時的血管增生速度是大氣氧存在時的6倍,血管增生速度隨大氣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濕性傷口愈合理論指出,患者周邊環境十分重要,其密閉性、微酸性(接近于皮膚PH值)、接近于體溫并且保持微氧或者無氧的傷口環境才是創面愈合的最佳環境,所以上述理論也為壓瘡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中,針對壓瘡的預防性綜合療法思路清晰:應當以預防為主,前期的普及健康教育是關鍵,其可以將壓瘡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然后在發生后進行局部或者整體的綜合性治療。其中,成功的預防措施必不可少。
9.1 量化評估壓痮危鷯因素
確定壓瘡高危組患者:國外醫學界對于高危組的認定有著先進的經驗,本文結合國內的相關經驗得出概念如下:(1)患者存在頭腦不清晰,意識模糊,生活無法自理的現象;(2)患者處在病理的晚期階段;(3)患者因為營養失衡而引發出類似身體極度虛弱的病態;(4)患者存在嚴重脫水等問題;(5)患者由于疼痛等原因無法移動自身而存在著相當長時間的固定動作(6)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糖尿病等;(7)患者手術時間過長而引發壓瘡;(8)患者由于燙傷等皮膚無法處于正常狀態;(9)患者長期使用鎮靜藥劑或者成癮性毒性藥物等;(10)患者長時間處于壓瘡患病狀態,以及高齡患者。應當對高危組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
9.2 正確使用預防壓瘡工具
主要是指減壓設施,其大致可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大類。氣墊床是典型的動態減壓設施,是目前為止最佳的預防工具,其可以通過定時性的加壓和減壓進行調節,所以接觸部分的變化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從而減輕了局部的常態性受壓。一般來說,氣墊床的表面附有排氣孔,其可以保證流通的順暢,從而保證皮膚的干燥。靜態的預防壓瘡工具有水床等,其可以通過擴大受力面積等原理,從而預防壓瘡的形成。
9.3 濕性傷口愈合理論及新型敷料在壓瘡治療中的應用
濕性創面愈合理論的提出,從而產生一種全新的愈合理論及新型的傷口護理敷料-濕性愈合理論和閉合性敷料。這種方法對于于壓瘡高危人群受壓部位具有相當的保護作用,也可以進行對其淤血紅潤期的治療,是一種廣泛被使用的方法。例如、康惠爾傷口護理系列中的透明貼、軟聚硅酮敷料美皮康超薄型、安普貼薄膜以及增強型減壓貼的使用,可以緩解剪切力等,使得血液循環暢通;同時其對于皮膚表面的清潔作用也是十分明顯,使之處于一個正常的pH環境、無論溫度、酸堿度還是濕度都可以良好調節,針對I期壓瘡的護理十分有效。
9.4 強調皮膚保護
清潔皮膚時切忌用高刺激性的清潔劑;可以使用潤膚露等等柔和的清潔劑:針對不同性質的皮膚可使用不同的清潔用品,干燥性質的皮膚使用油脂類的清潔劑可以形成皮膚表面的保護膜,水分流失的危險被降到最低,還可以預防汗液的浸漬,對于緩解疼痛也有著不小的效果。同時,皮膚保護也可以加速組織瘀血的吸收,皮膚質量的完善也有利于受壓部位皮膚的保護。
9.5 科學有效健康指導
預防壓瘡知識宣教可以讓患者和家屬對于壓瘡的危害有著更為清晰直觀的認識,指導其學會壓瘡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也會讓治療事半功倍。在前期盡量減少對鎮靜劑等的依賴;全身運動和全關節運動也必不可少,才可以促進其早期的離床活動。
總之,壓瘡是局部因素或者全身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引起的皮膚組織變性、壞死的病理過程。護理工作者只有對其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認知,根據最新的研究改變預防治療方法,才能更好的應對壓瘡。在實踐中,應抓住“整體觀念、預防為先,重視局部”的治療預防觀念,才能科學、合理地做好壓瘡防治工作,使壓瘡護理走向科學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
[1] 李曉萍,吳麗紅,任 彤,等.“醫院-社區”聯合壓瘡護理小組在腦卒中合并壓瘡患者出院后延續性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6):1964-1967,1968.
[2] 李 偉.壓瘡護理新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0-21.
[3] 彭雅君,林博曉,何麗娟,等.集束化護理管理在老年患者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19):1808-1809.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
A
ISSN.2096-2479.2017.05.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