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行燕
(高郵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蘇 高郵 225600)
協同護理對結直腸癌患者結腸造口后護理效果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效果
胡行燕
(高郵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蘇 高郵 225600)
目的探索協同護理對結直腸癌患者結腸造口后護理效果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性。方法 選取2015年3月5日~2017年1月5日結直腸癌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均在結腸造口術基礎上,再分別采用協同護理和常規護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2.50%)、自護技能評分(96.35±1.08)分、自護概念評分(96.52±2.41)分、自護責任感評分(95.36±3.17)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實施結腸造口術后的結直腸癌患者實施協同護理,能夠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協同護理;結直腸癌;結腸造口;自我護理能力
結直腸癌具有死亡率高、發病率高、病殘率高等特點,屬于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于食道癌和胃癌,發病因素為不良生活習慣和不健康飲食,目前常實施手術治療,以結腸造口術最為常用,其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病況,但手術可改變患者自然生理排泄通道,從而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對此需加強臨床護理干預[1]。而本文旨在探索協同護理對實施結腸造口術后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意義,具體見下文。
選取2015年3月5日~2017年1月5日結直腸癌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入選標準:(1)患者均達到結直腸癌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均知情、了解、同意本次實驗;(3)患者均能夠完整表達自身主訴;(4)患者均無精神家族史。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1.89±5.9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1.56±5.27)歲。兩組結直腸癌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每日更換造口袋、清洗傷口,同時加強心理疏導。
觀察組采用協同護理,主要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為了提高患者依從性,需加強臨床解釋工作,告知患者造口手術的優勢、目的、方法,從而提高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了解度,為了促使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可通過發放宣傳冊、電視錄像、腸造口模型、面對面、圖片等形式進行講解,同時對于理解能力較差患者,可每日抽空對患者進行一次健康宣教[2]。
(2)造口護理:術后第一天,便需加強患者皮膚、傷口護理,在幫助患者更換造口袋時,需要求患者家屬觀看,并教會患者家屬日常清理造口袋方法和重要性;術后第三天,便可鼓勵患者觸摸或觀看自身造口,并為患者和其家屬講解正常造口皮膚顏色和黏膜血運等情況的觀察,同時還需手把手教會患者皮膚保護膜護理方法;術后第六天,便可指導患者進行擴肛運動,并耐心回答患者心中疑問,為患者介紹造口袋的特性、種類、類型;術后第八天,便可拆除造口縫線[3]。
(3)功能鍛煉:術后第一天,便可協助患者進行床上被動運動,第二天便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從而促進腸蠕動,且因人而異,制定運動方案,囑咐患者盡量避免提舉重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4)飲食指導:為了避免病情復發,需囑咐患者保持營養均衡,盡可能食用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保持少量多餐制度,禁止食用易產氣、生冷、刺激性強、油膩的食物。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自護技能評分、自護概念評分、自護責任感評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協同護理后,患者自護概念評分為(96.52±2.41)分,自護技能評分為(96.35±1.08)分,自護責任感評分為(95.36±3.17)分,同時在護理過程中,1例(2.50%)患者發生造口皮膚變色,通過相關治療后已好轉。
實施常規護理后,患者自護概念評分為(84.33±1.79)分,自護技能評分為(85.29±2.95)分,自護責任感評分為(84.13±1.72)分,同時在護理過程中,6例(15.00%)患者發生造口皮膚變色,4例(10.00%)患者出現組織增生現象,3例(7.50%)患者出現皮膚侵蝕現象,但經治療后已好轉。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自我護理能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直腸癌屬于臨床常見病,常實施手術治療,雖然效果顯著,但由于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不了解,容易出現焦慮、不安、恐懼等情緒,嚴重時可出現抵觸心理,對此需加強臨床護理干預,早期傳統護理缺乏針對性,無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拉近護患距離,容易引起護患糾紛[4]。
通過分析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特點后,我院實施了協同護理,其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充分發揮護患協同護理作用,為患者建立自我護理中心健康模式。本次實驗通過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造口護理、功能鍛煉、飲食指導等措施,能夠減少造口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調動患者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教會患者和其家屬更換造口袋方法,能夠利于患者病情及時發現,從而控制病情惡化,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5]。
總而言之,協同護理具有針對性、全面性、科學性等特點,將其用于結直腸癌患者中,能夠提高患者滿意率,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1] 馬雪玲,王玉玨.結直腸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現狀和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6):1463-1465.
[2] 張淑珍,歐陽滿照.全程護理在新輔助化療患者腹腔鏡結直腸癌完整系膜切除術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74(8):1028-1030.
[3] 孫葉飛,張敬浩.循證護理模式在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根治術圍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6,45(10):936-938.
[4] 趙 青.循證護理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2):34-35.
[5] 郭 宏,劉 軍.共情護理對結直腸癌圍化療期患者生存質量及焦慮情緒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2):163-164,188.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40.116.0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