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1210)
中醫護理技術對外科術后疼痛影響的臨床研究
吳繼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1210)
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對于外科術后疼痛的緩解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為了對中醫護理技術對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加以進一步的了解,本文就中醫護理技術對外科術后疼痛影響的護理現狀進行綜述。
中醫護理技術;外科手術;疼痛護理
有資料指出:超過80%的病人接受手術后有急性術后疼痛的經歷,且75%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術后疼痛。術后疼痛會影響生活質量和功能恢復,增加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中醫中藥是我們的一份寶貴的資源,其中耳穴壓豆、電針法等中醫特色操作技術在外科術后鎮痛療效方面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本文就中醫護理技術對外科術后疼痛影響的護理現狀進行綜述。
1.1 中醫護理技術
中醫護理技術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中醫特色技術應用于臨床護理中,緩解患者癥狀的一種護理手段,是中醫護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護理的核心競爭力。
1.2 疼痛
疼痛(Pain),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1995年,美國疼痛學會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將疼痛列為第五大生命體征。疼痛已經成為臨床十分重視的一項癥狀體征,而疼痛護理干預則是至關重要的。
2.1 現代醫學術后疼痛的發生機制
外科手術對人體的損害是雙向的,也是兩階段的,首先是外科手術期間,組織的創傷所產生的持久傷害性感受傳人,其次是手術后傷口愈合期,傷口的炎癥反應。這兩個階段都能夠導致術后疼痛發生。有研究認為手術切口區域的痛覺過敏是通過Aδ纖維和C纖維傷害性感受器介導的,相關的研究也表明AMPA受體/KA離子型興奮性氨基酸受體與切口疼痛,痛覺過敏,脊髓敏化有關。
2.2 術后疼痛的中醫機制
對于疼痛的論述《內經》中所論較多,如《素問》中的《舉痛論》就是關于痛證的專題論著。指出氣不通是致痛的主因,故“不通則痛”,指氣血受到某種因素的影響產生郁滯、沖逆和淤結等病變,因而形成臟腑經絡等局部疼痛。術后容易導致氣血不足,陰精虧損,陽氣虛衰,臟腑經脈,四肢百骸失于濡潤溫養而引起疼痛。并且人類的精神和心理在不同的狀態對痛覺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影響。
3.1 通過中國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分析中醫護理技術緩解術后疼痛趨勢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主題詞:“術后疼痛”、“中醫護理技術”,點擊“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得到21篇文獻,其中文獻發文量在2011年之后呈上升趨勢,2013年收錄較多。就納入的文章而言,可見近十年來對于中醫護理技術應用的關注度逐年提升,但相關的文章相對還是較少,并且從內容來說,運用的中醫技術相對比較籠統,僅僅用中醫護理技術這樣較為寬泛的詞眼來描述,并且所運用的技術羅列也相對比較單一,運用于術后止痛的最多的可能還是局限于耳穴埋豆以及穴位按摩這一類操作中,并且中醫護理技術多應用于肛腸疾病、粘連性肩周炎中,對于腹部手術后疼痛干預文章相對較少,可見在腹部術后疼痛運用中醫護理技術仍處于相對空白階段,有待于進一步填充。
3.2 中醫護理技術應用對緩解術后疼痛的影響
3.2.1 中醫護理技術聯合應用在緩解術后疼痛中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中醫護理理論得到了跨越性提高,對于外科術后患者的疼痛護理經驗不斷豐富,提出了較多的護理措施。謝嫻[1]等研究用耳穴壓豆配合電針在腹腔鏡下外科腹部術后鎮痛護理中具有明顯的療效,能有效緩解疼痛。彭小玉等人的研究中選擇卯時、辰時、亥時按摩足三里穴,還可以減輕腹脹引起的切口疼痛,并且輔以艾灸、穴位貼敷、TDP燈照射等中醫護理干預手段,達到補中益氣、疏通經絡的作用。從文獻中可以看出,中醫護理技術聯合干預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個人認為聯合應用的優點就在于能夠相互聯合,補充相互之間的不足,比較全方位對疼痛進行干預,但缺點就在于聯合應用時,并不知道究竟是聯合作用的效果還是僅為單一操作顯現的效果,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性。并且聯合應用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不能體現簡便的優勢,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又增添了不少負擔。
3.2.2 單項中醫護理技術在緩解術后疼痛中發揮的作用
文獻表明單一的中醫護理技術同樣也能達到鎮痛的效果。許艷花[2]采用辨證取穴(近部選取阿是穴, 遠部取脾胃經穴為主穴),穴位針刺緩解闌尾切除術后傷口疼痛,結果疼痛強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穴位按摩就被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疼痛、術后疼痛躁動、肛瘺手術。穴位貼敷也同樣被應用于膽囊手術、甲狀腺手術、肛腸手術的圍手術期疼痛護理,結果在術后疼痛、肛門排氣等方面都有顯著影響。耳穴貼壓,由于臟腑循經,并且耳穴與臟腑一一對應的原則,耳穴貼壓在術后疼痛管理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除了上述領域,更被應用于骨科、胃癌、剖宮產、腹部手術、急性闌尾炎的疼痛干預。說明了中醫護理技術對于術后鎮痛具有其獨特效果。此外,文獻表明中醫技術發揮術后鎮痛作用只是依據中醫護理理論進行的臨床試驗,對于其詳細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深人研究,以更好的發揮術后鎮痛作用,減少或替代其對止痛藥物的需求。
綜上所述,對外科術后疼痛患者實施中醫護理技術的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降低費用,縮短住院日期,促進疾病恢復,臨床意義大。不過今后在護理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構建出一個框架對這些中醫護理技術進行相當于集束化管理,如引入中醫護理臨床路徑的概念統一約束捆綁,運用中醫八綱辨證、病性辨證、病位辨證等方法進行辨證,制訂以中醫獨特的護理技術為主導的護理措施,用護理路徑的形式及時有效地落實于患者,最后對護理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并以臨床實踐為準繩不斷修正、完善,達到標準化,為臨床中醫技術應用于術后疼痛護理,提供更可靠的參考依據。
[1]謝 嫻,葉增杰,龐秀霏,等.耳穴壓豆聯合電針在腹部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5,16:1938-1941.
[2]許艷花,何艷文,俞振寶.穴位針刺治療闌尾切除術后傷口疼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10,25(2):54-55.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1.103.02
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科十三五規劃科研立項項目: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在肝膽術后疼痛中應用的研究,編號:2016HLXK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