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佳,彭 娜,錢 敏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腫瘤中心,重慶 400042)
探究PICC在乳腺癌化療置管后的循證護理體會
鞠 佳,彭 娜,錢 敏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腫瘤中心,重慶 400042)
目的 探究PICC在乳腺癌化療置管后的循證護理體會。方法 從我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收并行PICC置管后的乳腺癌患者中隨機抽選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每組30例,研究組患者采取循證護理,常規組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置管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乳腺癌患者化療后實施循證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延長PICC帶管時間,應用價值較高。
PICC;乳腺癌化療;循證護理;并發癥
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理念,目前已經成為現代醫學臨床護理發展的新方向[1]。PICC指的是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可進行長時間留置,能夠為患者提供無痛且安全的輸液通路,目前在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乳腺癌手術前后一般需進行4至8周的輔助化療,若反復、多次經外周靜脈穿刺極有可能引發靜脈炎,通過應用PICC并配合循證護理,可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文重點研究了PICC在乳腺癌化療置管后循證護理對并發癥的影響效果,現選取60例對象展開研究,并將結果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中心治療并行PICC置管后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每組30例。研究組年齡為30~58歲,平均年齡是(42.0±2.0)歲,采取循證護理;常規組年齡為32~65歲,平均年齡是(42.0±5.0)歲,實施基礎護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等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采取基礎護理,具體內容包括了導管護理、病情監測、心理護理等;研究組采取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包括了以下幾點:
(1)預防導管周圍皮膚感染。置管后24 h以內換一次藥,穿刺部位的敷料每周更換1次,出現滲血滲液,敷料污染或者卷邊時及時進行更換。換藥采用專用一次性PICC換藥包進行,消毒范圍上下直徑大約20 cm,左右大于手臂邊緣。充分待干后用3M皮膚保護膜對導管周圍皮膚進行保護,最后采用規格為10 cm×12 cm的透明敷料貼膜(如為過敏性皮膚可采用抗過敏性敷料)。整個換藥過程保證操作規范、嚴格無菌。操作者及患者均應戴口罩。
(2)預防導管移位。在患者置管的期間,避免穿刺側的肢體提重物(≥5 Kg)或過度旋轉手臂。天氣炎熱以及皮膚汗濕的時候應注意觀察管道的情況,若發現覆蓋膜松動需要及時進行更換;覆蓋膜更換時,應從下至上揭覆蓋膜,避免導管被拔出。若導管部分發生脫出,需立刻進行局部固定,切勿再送入血管內,避免血管壁感染而發生并發癥[2]。我中心采用思樂扣進行導管固定,效果顯著,大大降低了導管發生脫出的機率。
(3)堵管預防。常規采用預沖式沖洗器10 mL進行沖、封管,成分為0.9%的生理鹽水。對于D二聚體高或本有血栓史的患者可采用10 u/mL的肝素液進行沖、封管。每次操作均嚴格掌握沖、封管的時機,采用A-C-L的操作原則脈沖正壓沖管,保證PICC導管通暢。
(4)重視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時要囑咐其每周回醫院進行PICC導管維護,交待院外相關注意事項,洗浴時需用保鮮膜包裹或用PICC專用保護套,以免局部敷料受到浸水。若敷料潮濕或者松動、針眼周圍紅腫、疼痛以及滲液等,需及時返院維護。
(5)應用輸液接頭,需每7 d更換1次,若輸液接頭受到損壞、輸注血液制品后、采血后均需立即更換。
1.3 效果觀察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置管期間發生并發癥的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研究組30例患者在PICC置管期間,無任何并發癥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0%;常規組患者在PICC置管期間,有1例發生導管穿刺點周圍皮膚感染,3例出現透明敷料覆蓋處皮膚過敏、瘙癢等,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研究組患者并發生發生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
研究組3 0例患者護理后滿意程度評分為(96.3±2.0)分,常規組為(81.5±3.5)分,研究組患者護理后滿意程度評分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乳腺癌患者術后常在其健側上肢進行靜脈穿刺,但化療藥物會對患者血管造成較大的刺激,易引發靜脈炎以及血管內膜損傷等并發癥,同時反復穿刺也會對臨床預后帶來困難,化療藥物的外滲容易局部組織損傷,對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而采取PICC置管可以有效解決上述難題,患者在整個化療的過程中只需扎1針,帶管的時間即可長達1年,進而保證化療藥物以及大量液體的輸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痛苦。一般情況下,化療藥大多屬于化學制劑、生物堿制劑,具有較強的刺激性,通過PICC置管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對外周靜脈血管的刺激。同時配合循證護理,對患者的臨床癥狀、病情等進行護理觀察,減少并發癥發率,使得PICC置管的時間得以延長[3]。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對乳腺癌患者化療后實施循證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延長PICC置管時間,值得推廣使用。
[1] 吉曉妹.乳腺癌術后化療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5,36(05):995.
[2] 高梅玲,李光源.乳腺癌化療患者個體化護理的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8):315-317.
[3] 錢建鳳,姜元春,金 萍.乳腺癌185例術后首次化療護理體會[J].中國鄉村醫藥,2014,10(12):88-98.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7.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