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萍,劉 慧*,任 紅,朱小蘭,倪加鳳,唐媛玲
(揚州醫學院附屬泰興市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蘇 泰州 225400)
氣管插管全麻患者術后體位護理研究進展
李愛萍,劉 慧*,任 紅,朱小蘭,倪加鳳,唐媛玲
(揚州醫學院附屬泰興市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蘇 泰州 225400)
氣管插管;全麻;術后體位;護理
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是指將全麻藥物通過靜脈作用于大腦,使患者失去意識和知覺,肌肉出現松弛,并實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 。由于全身麻醉氣管插管能保持呼吸道通暢、便于實施輔助和人工呼吸,目前已成為外科大型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也是當前臨床上通常所指的全麻。傳統意義上的全身麻醉,則指將麻醉藥經呼吸道、靜脈或肌肉等途徑進入體內,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抑制,患者神志消失和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受限于早期對全麻術后并發癥研究的局限,傳統全麻術后體位要求是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使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誤吸,麻醉清醒后根據需要調整體位。二十一世紀,氣管插管技術早已從麻醉領域擴展成為急診與重癥醫學科保持呼吸道通暢和呼吸機支持呼吸的必須手段,在許多科室中都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隨著對預防氣管插管并發癥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研究的加深,臨床上對病區內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患者的體位有了嚴格要求,即無禁忌癥情況下床頭抬高30°以上,而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的術后體位確無明確要求,護理過程中出現了小范圍的改進。本文就全麻術后體位護理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為更好地為臨床護士對全麻術后患者體位護理措施的落實提供借鑒。
目前全身麻醉術后患者體位護理為:(1)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但是在最近幾年的臨床實踐中,這種觀念受到許多護理人員及醫師的質疑。楊克勤等認為,采取去枕平臥位的術后體位,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的方式有明顯的缺陷,在手術完成后當天患者多數會呈現虛弱無力的狀況,并且部分患者會因為引流管的置入引發身體的不良反應,包括置管疼痛或肌肉緊張等現象,并且患者活動受到限制,如果此時選用該體位,患者頸部和腰部肌肉長時間處于僵硬狀態,很可能會引發肌肉酸痛等不良癥狀。而孫水紅則認為,在患者全麻術后初期,采取去枕平臥位是一種有效方式,能夠預防患者因為嘔吐產生的吸入性肺炎,同時還對舌根后墜所引發的呼吸道梗阻有較好的預防作用;術后應用該體位,潮氣量將會減少9.2%,不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呼吸功能,由此不利于患者預后[1]。(2)頸下墊一軟枕臥位。有研究者提出在患者頭頸下墊一軟枕,可以緩解肩頸部肌肉的緊張度,使患者保持舒適狀況中,不僅能有效降低疼痛感,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另有研究者證實,頭頸下墊枕的體位使患者頭部抬高約為15°,能夠有效減緩頭、頸、背部的酸痛癥狀,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但這種體位不能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膈下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也不利于引流、減輕水腫、疼痛等。(3)改良低半臥位。改良低半臥位是指患者手術完成的1~2 h內,在頭頸下墊枕,將患者頭部抬高,與平行線位置呈10~15°夾角,之后2~6 h再次抬高頭部約30°左右,能夠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增加其舒適感,還可避免患者因為嘔吐等不良癥狀導致的分泌物引起肺炎或窒息。患者全身麻醉后會受到肌松劑、鎮靜藥及鎮痛藥物的殘余影響,在蘇醒的早期會出現肺通氣不足、呼吸道梗阻、低氧血等不良狀況。李向榮在研究中選擇378例全麻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術后呼吸功能狀況,結論顯示:約8%的患者在術后1 h內蘇醒會,且會產生明顯的低氧血癥。(4)半臥位。何茹認為全麻術后血流動力學穩定無禁忌癥時應給予30°半臥位,機械通氣患者復蘇期6 h是減少誤吸預防吸入性肺炎的黃金6小時。研究者邵宣提出:全麻術后患者半臥位有助于緩解肌肉酸痛與不適,因為全麻手術時間至少1~2 h,如果繼續取去枕平臥位,則導致患者一直處于固定強迫體位時間>2 h。有文獻指出:全身麻醉的手術患者,若進行手術時處于機體肌肉松弛的狀態,長期維持同一種體位是極為不利的,會產生身體受壓面、受壓支點、部分伸展肌束的血液循環障礙,局部肌肉群產生疲勞和血供障礙;若術后依舊以同樣的體位臥床,必然會加重這種壓迫和損傷,嚴重者甚至造成局部損傷區域的微血管反應,產生疼痛等不適感[2]。雖然半臥位存在有利于肺部擴張、提高患者血氧含量、使呼吸平穩、幅度減小、有助于緩解疼痛等諸多優點,但總體上來說文獻中主張全麻患者術后直接采取半臥位的報道不多,僅保守地停留于清醒后盡早開展半臥位。
全身麻醉術后患者的體位護理及舒適度越來越被重視。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臨床護士對全身麻醉術后不同體位引起病理生理變化的認識存在著較為明顯地不足。有研究發現:護士對全身麻醉術后體位護理的認識非常欠缺,及格率為20.5%,85.5%護士認為患者行全身麻醉術后要采用傳統的去枕平臥位6 h,15%的護士認為全身麻醉術后要去枕平臥位至清醒后采取半臥位。這充分說明多年來護士對全身麻醉術后體位護理知識更新不足,進行體位與術后恢復方面的研究不足,這會對患者的預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現階段護理人員應該應用現代護理理念更新臨床實踐,促進患者身心健康[3]。
研究證實,患者手術實施全麻,橫膈中心區會發生明顯移位,并且隔肌張力會明顯下降,此種狀態下患者無法正常抵御腹腔內容物的靜水壓。術后6 h,正是術后創傷炎癥反應的高發階段,也就是手術后腹腔滲血滲液的高發階段,此時應該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將腹部積液集中到腹腔的最低點,以便于腹腔積液通過低位引流管排出體外,可有效降低腹膜對積液的吸收率,從而減少炎癥反應的發生率。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可對引流液顏色、性質和量進行細致記錄,可通過這些體征及早發現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
何茹等研究證實,對施行全麻腹部手術的患者,在術后進入ICU后給予機械通氣,可協助患者緩慢轉變為半臥位,與入住ICU后的平臥位患者,頭部偏向一側6 h后再取半臥位相比,前者可明顯減少患者支氣管分泌物中胃蛋白酶的含量;采取該體位能夠減少患者誤吸發生率,預防呼吸性肺炎的發生。全身麻醉術后的蘇醒時期,取半側臥位,能夠提升患者胸廓下部以及膈肌之間的活動空間,此體位便于肺底部組織舒張,增加患者肺部與氣體的接觸交換面積,有效促進血氧循環[4]。
術后早期半臥位可減輕患者的頭部充血、粘膜水腫、面部脹痛。有文獻報道,術后早期半臥位可減少患者鼻部出血,防止意外發生。
眾所周知,顱腦手術患者術后護理中常規要求生命體征穩定者,予床頭抬高15~30°。去枕平臥位的應用容易引發頸內、外靜脈回流減少,進而導致顱內壓增高,嚴重的會產生腦水腫、頸面部水腫等不良癥狀,從而加重患者的不適,不利于恢復;對全麻術后患者而言,早期膀胱括約肌功能并未有效恢復,只能行使部分功能,采用平臥位會阻滯小便的排出,出現便尿困難的癥狀。全麻患者術后取頭部抬高15~30°體位,基于靜水壓原理,能夠有效促進患者顱內靜脈回流,使顱內壓降低維持于穩定狀態,從而減緩患者頭痛等不適感。
綜上所述,雖然全麻術后患者的體位近幾年出現了一些小改進,但離全麻術后患者的預防并發癥和增加舒適度的要求尚存在一定距離,如何積極地應對變化并求得全麻術后護理學的蓬勃健康發展,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制定麻醉術后護理教育規劃專家們不可回避的現實[5]。根據本文研究顯示,半臥位顯著改善了患者的呼吸狀態,提高氧合指數,使機械通氣者患者的舒適度增加,減少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導致的肺炎和呼吸相關性肺炎的發生,促進胸腹腔炎癥局限,利于胸腹腔引流,減輕腦水腫,降低切口張力,縮短康復時間;并且有研究顯示,使頭部抬高30°以上,對患者全麻后復蘇早期的循環影響輕微。2011年衛生部等級醫院評審標準也明確將使用機械通氣情況下抬高床頭≥30°的落實情況作為ICU內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預防早期指標進行統計分析。所以,筆者認為氣管插管全麻術后患者在無禁忌癥情況下,術后直接執行30°以上半臥位的觀念值得專家進一步研究,并應該在臨床護理中進行推廣,從而提高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患者的預后恢復狀況。
[1] 陳培炎.全麻術后未清醒患者入麻醉恢復室期間最適宜體位的分析及護理[J].中國農村衛生,2016,(24):57.
[2] 鄧麗華,李紅霞,黃海麗,等.自制瓊脂墊聯合舒適護理用于氣管插管全麻術中壓瘡預防的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1):130-131.
[3] 林寶麗,于美華,何麗云,等.鼻腔護理預防經鼻氣管插管全麻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4,(22):2084-2085.
[4] 葉柳青,凌 云,林慧芳,等.100例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患者術后護理的回顧性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7):2769-2770.
[5] 李 麗,李健珍,王 蓓,等.預防全麻術后氣管插管患者導管阻塞的護理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12):1472-1473.
R473.6
A
ISSN.2096-2479.2017.39.188.02
劉 慧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