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煒 丹
(福建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綠色發展
陳 煒 丹
(福建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深刻體現傳統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本文在引入綠色發展理論來源的基礎上,系統闡述綠色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關系,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綠色發展中存在問題,并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從政治生態化、經濟生態化、文化生態化、社會生態化、環境生態化五個維度探析推進綠色發展的解決之道。
綠色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網絡化治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黨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治國理政規律中所總結作出的戰略決策。國家治理體系是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一個完整的制度系統,而國家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深化生態文明的體制改革,加快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是現階段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規劃中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關系我國全局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2]。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相協調”[3]。以生態環境質量為總體,把改善、保障人民環境權益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目標追求,標志著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以人為主的思想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下將通過綠色發展理念來引領人民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中國道路。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了天與人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關系,是把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高理論價值目標,主張人在社會發展中要以仁愛之心為基礎來對待自然,并熱愛和親近自然,遵守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以“德性”思維來約束自身的社會活動,不能隨心所欲作出有悖于自然規律的事?!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氩粌H為綠色發展思想提供智慧源泉,也為我國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率先踐行綠色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更是我國為全人類創新綠色貢獻的思想來源。
(二)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是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認為人類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本就是自然,厘清人類應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與自然界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并指出人類必須在尊重和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下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這一準則的提出對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各國肆意掠奪自然資源的暴行進行了強有力地抨擊。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理論的提出,為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面對巨大自然環境危機的挑戰,人類在進入20世紀下半葉時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響應當代工業社會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4]。1995年,中國正式提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保護環境的重大發展戰略,提出必須切實保護生態資源和維護社會環境,不僅要做好當前發展也要為子孫后代發展做考慮[5]。2003年,中共中央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走科學發展觀道路,明確提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減少污染的經濟生產模式和人民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生態友好型社會,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6]。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下,面對當前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創新轉向走綠色發展,逐步開拓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綠色發展是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我國社會主義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歷史新時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等社會轉型時期的疊加階段,我國對環境資源約束力增強的同時也正面臨著國際上經濟復蘇的壓力。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要想順利實現第一個一百年計劃即在2020年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碳強度達到標準指標,就必須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下堅持走生態良好、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的綠色發展道路。在“十三五” 期間,要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努力實現環境資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要素。我們必須積極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在法律法規的要求下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率,致力于建設資源節約型、低碳導向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和諧社會,有效地把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生態發展整合到綠色發展框架下,真正地走上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和諧道路[7]。
(二)綠色發展是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到人類的生存環境,這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過去,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大程度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而現在及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傳統的“黑色發展”將全面轉向當前的“綠色發展”,這不僅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也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根本要求。
(三)綠色發展是當前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僅要有豐富的物質基礎,也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前廣大人民基本上過上小康生活,在享受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優厚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嘗到了環境惡化帶來的嚴重后果,比如嚴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環境失衡和資源逐漸枯竭等問題,直接影響到了人類的生活狀況。當前,在提倡走國家治理現代化下的綠色發展道路是實現生態良性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始終把維護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放在優先位置,完善生態治理體系和提高生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一)經濟發展與生態治理重心失衡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績令世界矚目,但過分追逐經濟高速增長而忽視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均衡發展,使生態、資源和環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生態環境極度破壞、資源利用率極低、能源消耗過度都嚴重違背了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胡鞍鋼博士曾提出“生態貧困”這一名詞,其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均自然資源的占有率處于逐漸匱乏狀態;第二,災害性氣候的頻繁發作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預的環境損失、經濟損失等;第三,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和低利用率對人民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8]。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等形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這已經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形成了重大隱患,容易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容易引發沖突。
(二)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不健全
政府機制體制設計將直接決定政府職能和責任是否能有效落實到位。而當前我國政府生態環境治理的機制體制存在不健全、不系統等系列問題,生態環境治理存在 “制度失范”的現象,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尚未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和補償機制有待完善,無法有效地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機制,造成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弱化、治理績效的降低。
(三)生態管理立法缺失
近些年,我國環境保護事業有了飛速發展,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環境保護的重大政策,充分體現我國政府在對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問題上是高度重視的。但是環境保護法的執行存在漏洞,并未達到應有的效果。當前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都分散到各個方面的法律當中,環境保護法在現實環境與資源治理過程中,起不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統一約制作用。地方和部門的法規、規章泛濫,缺乏具體、配套的程序性規定,導致各地方政府在治理中規定不一、標準各異,是沖突現象屢屢發生的根本原因。我國的生態執法力度不嚴格、環境違法成本低、監管體制缺乏等多種因素制約,環境執法的新老問題層出不窮,例如,在現有法律中,對于違犯環境法而被執法部門查處的企業,其違法成本遠遠低于違法行為所節省出來的成本效益,這樣極大助長了企業對環境治理問題聽之任之的僥幸心理,這種“先排污、后收費”的執法方式,難以形成有效的環境保護約束機制,使環保部門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遏制根本無法起到威懾作用,形同虛設。
(四)政府主體部門職責交叉
生態環境綠色發展要求政府在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發展的同時,要具備基本的生態職能和承擔基本的生態責任。而目前我國生態管理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缺失,部門職能權限交叉劃分不清、權責相互脫節、職能重復建設和責任落實不到位等情況嚴重,分權化、碎片化、部門化的監管現象日益突出,嚴重阻礙生態行政執法工作的進行[9]。在生態環境治理上,需要各部門各方面的相互配合,然而在實際執行中,受當下利益、部門利益、局部利益的本位思想影響,有利于自己利益的事情大家蜂擁而上,造成多頭治理,有損于自己利益或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大家就消極對待,造成推諉扯皮,嚴重導致了環境治理的效率低下。
(五)生態環境受國際輿論壓力影響
環境與資源問題的復雜性和制約性是人類社會活動發展進程的一部分,給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當前國際社會上的“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環境責任論”不時叫囂,我國存在參與全球化治理、承擔大國責任使命與抵制發達國家污染產業轉移的壓力,其增加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困難,承擔了更大的風險。面對利益博弈的核心焦點,及時準確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道路,必須放在全球化的視角下進行探討,這不僅僅是我國內部所要解決環境資源危機的當務之急,更成為了提高國際經濟地位、爭奪世界話語權、改變國際政治格局的一個重要拐點。
(一) 政治生態化——轉變再造綠色發展的傳統行政觀念
1.各級政府適時進行理念更新
由于受到認知水平、社會環境、制度路徑依賴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個階段政府出臺的政策都有所差異,各級政府適時更新發展理念是時代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強頂層設計,中央政府在制定國家重大方針和實施重大戰略時要根據現實國情轉變傳統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方針和戰略中。其實,地方各級政府要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深入貫徹落實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的各項政策,同時,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不斷創新發展理念。所以,政府官員要努力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基本依據,堅持將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體發展目標,轉變政府職能,發展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淡化對社會經濟增長指標的追求,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共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綠色發展,即實現轉變傳統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黑色發展觀向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綠色發展。
2.加強傳統觀念的轉變
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堅持環境為民,必須優先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對空氣、水、土壤污染等突發問題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使藍天更藍、綠水更清、大地更綠,為人民提供宜居舒適的生活環境[10]?!眹抑卫憩F代化視域下的綠色發展加強傳統觀念轉變要做到兩點:一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揚棄和超越,在社會發展實踐中傳承和改造傳統發展理念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順應新時代背景下提出創新的發展視角,展現全新的發展形態;二是要從原本相對僵化、單一的教條化理念和非理性化的盲從認識中解脫出來,使自身從片面到全面、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從機械認識到辯證看待的發展中實現理性的范式轉換,更新現代化綠色發展理念中的人性和科學精神、開放和競爭意識、辯證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相互貫穿融合,使個人利益在社會環境中被承認和尊重,實現最大化的價值意義,使綠色發展構建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發展理念的主旨。
(二) 經濟生態化——構建創新綠色發展的驅動機制
1.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轉型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始終是堅持創新原則?!盵11]提出了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要求,這為構建綠色發展的創新驅動機制指明了新方向。綠色發展孕育著新常態的經濟增長點,開拓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空間,有助于推動擴展新型經濟結構轉型的成長空間。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綠色發展的經濟現代化與經濟結構的轉變,在經濟發展上,必須實現由曾經是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發展轉變,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要實現由原本依靠傳統型產業帶動轉向依靠傳統型與新興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在經濟進步上,要實現由以往依靠物質資源的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進步轉變。
2.進行產業結構升級
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下的綠色發展,就是要改變以往的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和資源過度掠奪的形式,實現生態綠色環境的重建。實際上,大自然本身具有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的功能,但是面對“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結構,其功能被嚴重弱化抑制,單靠自然生態的自我重建是無法遏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所以要拓展新興生態產業結構升級,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是改善生態環境現狀、創新經濟綠色發展驅動的主要推動方向和重點突破口。一要大力推行發展循環產業,努力提高資源回收節約率和循環利用率,積極鼓勵企業進行循環生產,推動循環式的產業結構組合發展。二要努力發展低碳經濟產業,增加低碳和非碳燃料的生產利用比例,減少對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資源的消耗,通過提高低碳資源的生產和利用率,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生態綠色發展的雙贏局面。三要重點發展生態高效產業,加大力度對有利于節能環保、治理生態環境污染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技術的研發工作,集中投入著力攻克各產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提高產業整體的研發技術水平,帶動產業提速、趕超,甚至是引領世界的步伐。
(三)文化生態化——加強綠色發展的文化培育
1.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
生態治理素養是指人類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持續發展和全面繁榮的文化倫理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平常之心,它強調更多的是“知行合一”,其助推器是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在生態文化宣傳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積極鼓勵其他的社會群體加入宣傳的隊伍,高校、社會公益組織都可以在生態文化宣傳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具體的宣傳教育中,要更好地利用和創新以網絡新聞媒體為宣傳載體,通過發布通俗易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公益廣告,使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也樹立生態環保意識、生態節能意識,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活動中,成為生態責任的承擔者,形成全社會的生態責任意識,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發展。
2.提高公眾生態文明責任意識
生態文化教育是新的道德教育內容,使教育者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耦合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念出發,啟發公眾養成尊重自然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自覺提高生態責任意識。第一,要將保護生態環境的文化知識和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與繼續教育體系中,編制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教育教材,將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使綠色發展理念內化到公眾思想行為中,引導公眾形成尊重、善待自然的價值取向。第二,加強生態文化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態科技園區、濕地公園等,切實發揮各類生態文化教育設施的育人和體驗功能。
(四)社會生態化——構建公眾綠色發展的參與機制
1.拓寬公眾參與渠道
公眾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主體,要充分發揮公眾在構建綠色發展道路中的重要作用。一要建立與公眾利益相關的協商機制,在頒布新環保政策或建立啟動新環保工程項目前,都需要聽取和匯總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利益群體的意見建議,進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等協商對話。二要不斷擴大和暢通社會公眾參與的協商監督渠道,堅定不移地走公眾民主監督基層自治道路,努力構建最有效、最廣泛的公眾社會治理機制,有利于社會各方加大對新工程項目建設與投產的監督,有利于防止各級部門公共項目的非科學化,有利于公眾獲得相應的損失補償。[12]
2.引導企業承擔責任
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網,企業是綠色發展中的主力軍,要引導、呼吁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企業必須糾正唯利是圖的思維模式和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和環境保護責任融入企業的文化價值觀和戰略管理計劃中,堅持低碳生產、清潔生產、循環生產和安全生產的綠色生產方式,采用信息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傳統產業類型,制定并遵守綜合利用技術的標準,嚴格管控高成本、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業規模,堅持以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銷售、綠色管理和綠色服務原則來開擴市場,引導帶動全社會進行綠色消費,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創造出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具有綠色文化價值、綠色生態價值、綠色社會價值和綠色經濟價值的綠色企業。
3.扶持社會組織發展
社會組織介于政府部門與營利性組織之間,屬于社會公益性公共部門,作為自身相對獨立的部門,應更好地代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一是,要正確引導和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環?;顒樱欣趲椭岣吖姯h保意識、降低對生態社會的破壞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踐行和發展公眾綠色生活。二是,完善社會組織參與環保工作的行政決策程序,可先試點設立代表城市居民環境利益的某社會組織,將其內部程序設計更加制度化、常態化,并設置合理的社會組織參與綠色行政決策的權利救濟機制。
(五)環境生態化——構建促進環境生態的長效機制
1.搭建網絡協作平臺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推動綠色發展,需要保證系統內部的信息通暢,通過構建網格化治理格局,規范諸多子系統或要素在總體系統中的位置與功能,使彼此相互支撐,形成治理合力,具體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要構建全國統一、各地鏈接、運作順暢的生態環境治理網絡,搭建網絡協作治理平臺,通過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機構職能、工作規劃、重大決策等的公開,推動各級、各地方生態環境治理主體間的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減少信息屏障和信息滯后性,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計劃。二是開通網絡問政渠道,完善信息公開方式,擴大信息公開范圍,對社會高度關注的生態環境事件在網上發布,強化政府與公眾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實現問政于公眾和問事于政府的結合,保證公民、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有序性、規范性。三是構建網絡監測應急響應體系,定期對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度進行信息發布,起到預警作用[13]。
2.打造生態社區
社區和諧、經濟高效和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態社會是現今社會追求發展的新型社區,在社區中挖掘組織管理的潛在力量,動員社區公眾共同加入參與,是克服社區生態發展瓶頸的一個最新的切入點,實現在經濟社會下帶動生態社區環境建設的穩步發展。一是成立綠色型社區聯席會,擬定公正合理的生態社區標準和社區環保公約,明確規定生態社區的功能,自我組建社區的環境管理中心,倡導綠色發展生活方式,協調與轄區居民的關系。二是成立居民公共環境議事會,動員社區居民自發組建專門的社區生態環境治理志愿隊,專門負責組織開展各社區間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活動。
3.借鑒他國環境生態治理的先進經驗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發展生態外交,能夠提升國際生態文明的話語權。在生態環境的維護與發展治理上,這是全球性問題,而非中國獨有,相較于中國,西方發達國家較早地開啟了綠色發展的改革歷程,所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對當前綠色發展研究具有豐富借鑒意義。例如,歐洲的“首腦負責、集中管理”治理形式、加拿大的“社會主導、政府扶持”治理形式、德國的“自上而下、多級管理”治理形式等都是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14]。各國通過環境會議的開展、環境組織部門的建立、環境條約的簽訂等一系列國際環境外交形式的推動,所實施的生態外交政策對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綠色發展的實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學習其經驗和借鑒其做法并不是照搬所有,而是要結合我國當前的國情,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從而創建一條更適合我國綠色發展的道路。
[1]陳亮,王彩波.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詮釋與實踐路徑[J].重慶社會科學,2014(9):35-42.
[2]方世南.領悟綠色發展理念亟待拓展五大視野[J].學習論壇,2016(4):38-42.
[3]霍建云,竇竹君.鄉規民約與當代農村生態環境治理[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8-72.
[4]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9-33.
[5]1995年:可持續發展戰略[EB/OL].新華網,[2009-09-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8/content_12119794.htm.
[6]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闡述科學發展觀[N].中國青年報,2012-08-05.
[7]陳石明.論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綠色想讀[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5.
[8]把增強,王連芳.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現狀、問題與應對[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4):1-5.
[9]楊立華.劉宏福.綠色治理: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J].中國行政管理,2014(11):6-12.
[10]劉思華.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綠色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11(5):65-70.
[11]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EB/OL].人民網,[2014-08-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19/c1024-25490427.html.
[12]沈佳文.推進國家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路徑[J].領導視點,2016(2):7-8.
[13]林建成,安娜.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視域下構建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探析[J].理論學刊,2015(3):85-92.
[14]劉建偉.國家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必要性及對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9):60-65.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Chen Weid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system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overall “Five in One” layout (namely,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listed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to be a major guideline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which reflected great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source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theory,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t discussed the five dimensions of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ecology and economic ecology and the cultural ecology, soci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network governance
2095-0365(2017)01-0019-06
2016-10-25
陳煒丹(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文明和行政管理。
D630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1.04
本文信息:陳煒丹.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綠色發展 [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