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荊州434020)
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媒介生態研究
石鑫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荊州434020)
在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媒介的生態呈現出新的變化,廣播電視媒介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能夠不被淘汰。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媒介生態的一些具體體現和特點,并總結了廣播電視媒介生態的關鍵性問題,希望能夠為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帶來參考和借鑒,推動相關媒介科學合理的發展。
新媒體語境;廣播電視媒介;生態
當下的媒體生態環境,主要有兩大特征:一是網絡媒體崛起,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威脅;二是傳統媒體正在融合成大型集團,橫跨電視、報紙、電臺甚至互聯網,內容融合程度大幅增加,競爭激烈,“弱勢”媒體的生存空間急劇惡化。
(1)網絡媒體的沖擊。隨著互聯網應用在普通居民生活中的廣泛深入,網絡已經逐漸取代了許多傳統生活方式,這在16~35歲人群中十分明顯。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網絡以其獨特的優勢,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沖擊。①分眾傳播: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以大眾傳播為主。是一種一對多的散發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的缺點在于其有限的版面、時段無法滿足所有受眾的需求,同時也缺乏互動。網絡媒體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點,在擁有先天性互動優勢的同時,還有大量的信息資源供受眾自由選擇,分眾傳播得到了實現。②信息傳播更自由:傳統的媒體有著嚴格的信息發布方式,其過程一般是由一個正式組織收集信息,經過“解碼——解釋——編碼”過程,再通過各種載體傳播出去;在這個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把關人”,在眾多龐雜的信息中篩選出組織認為有用的信息傳播給受眾。而進入Web2.0時代后,不僅個人博客、播客成了另一個重要的信息發布源,許多網民自己本身既是受眾也是獨立的信息發布者,且交互性十分強,網民可以在信息后面自由附加評論。在這個源里面,已沒有傳統的“把關人”,信息傳播更加自由。③信息更新更即時:網絡媒體較傳統媒體另一個優勢在于更快更便捷的更新信息,同時提供受眾選擇信息的方便。例如PPlive和PPStream每逢美國NBA賽事就會及時轉播,喜歡籃球的受眾就可以在電腦上通過PPlive等網絡電視軟件收看直播,而對籃球不感興趣的受眾則不會受到影響,繼續收看想要看的節目。④交互性強:傳統媒體在播報新聞的同時,雖然也會有通過電話或信件等“讀編互動”的方式,但遠不及互聯網的方便和快捷,并且其還有版面容量的限制。網民則隨時可通過即時通訊軟件、電子郵件、論壇或者在個人博客上留言來相互交流思想,完全地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2)集團化和內容融合。隨著傳媒業的發展,競爭也日益激烈,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在傳媒界也得到了體現,國內因此出現了大型的傳媒集團。這些集團化的媒體。擁有小媒體無可匹敵的資源、資金、人力優勢,有的還結成了強強聯盟,從而形成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由此弱勢媒體所面臨的結局,要么是被兼并,要么就是破產。
(1)傳播形式和渠道多樣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完善,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來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廣播電視進行點播和選擇播放。此外,車載技術的發展給廣播電視又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傳播渠道,尤其是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上都能夠見到廣播電視的身影,使人們在旅途中能夠接觸到廣播電視,促進了廣播電視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2)傳播質量更優化。當前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廣播電視的圖像色彩較以往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更加清晰化,更加豐富了人們的視覺體驗,同時,音質也有了顯著提高,這樣一來,整體傳播質量有了質的飛越,促進了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
(3)播放平臺現代化。現如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這也與當下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相一致。此外,廣播電視跟時下新興的微博和微信平臺的聯姻,極大地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尤其是微電臺和微廣播形式的播放,有效地吸引了閑暇時間少、對信息渴求大的群體。
(1)媒介政治生態與媒介內部生態因素的互動。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學者們對傳播促進社會發展的效果十分推崇。他們認為媒介的發展會加強人們之間的互動溝通,并最終促成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在這樣的理論框架內,可以發現,媒介內部傳播生態的變革和媒介生態中的政治因素存在著相輔相成的互動。
根據前文所述,媒介外部生態的政治因素主要是國家的各項政策制度的規訓和媒介管理體制的制約,它作為媒介發展變化的外在強制性力量影響著媒介組織的性質、信息生產者的身份、媒介技術發展更新的速度和受眾接受信息的維度。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在新媒體語境下,一方面大眾社會的異質性和社會階層的復雜性使社會政治體制的平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公眾利益表達的渠道擴張和烈度演變在新媒體的發酵下顯得格外復雜多變,公眾擴展公共空間的需求程度和個人利益表達的公開程度都對整個社會結構的平衡制造了壓力。如果說在傳統媒體主導的媒介形態下,國家可以通過強制性、單一化的行政主管力量來規約媒介的公共空間范圍,如今政治力量的強制效果已經被新媒體平臺的規模突破,無論是媒體還是受眾,都已經在新的媒介技術環境下改變了自身的身份特征,不再是被動單一的執行者和傳聲筒,抑或接受者和遵從者,而是積極尋求在新的媒介情境下的多種可能。
新媒體語境下,傳播者迫于壓力不得不向國家政治體制和管理機制呼吁,爭取在更大范圍內獲取信息和傳播,通過適應當下的敘事策略和把關技巧,為維護政治空間的穩定尋求新的平衡點。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也在通過新媒體發聲,尋求組織化的群體力量的表達,迫使整個社會政治空間的能量能夠更加合理的釋放于各個階層。新媒體情境下媒介內部生態變化的健康發展能夠實現社會功能的整合和社會的有機團結,增進公眾對國家的情感認同,也正是體現為芝加哥學派學者對傳播行為促進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樂觀向往。
(2)媒介經濟生態與媒介內部生態因素的互動。媒介經濟效益的顯著增長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媒介經濟生態的明顯變化,媒介從單一的事業單位逐漸變成了生產“商品”的“集團”,在新媒體數字化推進的背景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傳輸成本大大降低,這使得廣播電視媒體的規模經濟效應優勢進一步凸顯。在以媒介產品為中介的供需關系中,媒介生產者和廣告商、投資商將受眾變成多次售賣的商品,媒介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經濟生態的蓬勃發展能夠促進廣播電視媒介內部生態傳播者和媒介技術發展的與時俱進,對于傳播者而言,以前依靠廣播電視媒介本身的魅力和強勢傳播產生的巨大效果如今受到了新媒體勢力的沖擊,也帶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對于媒介技術而言,充分考慮到人性化的媒介使用策略,把受眾吸引固定到媒介產品的消費之中也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做好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媒介生態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明確廣播電視媒介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媒介的運行,促使其健康的運作,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Research on Radio and TV Media Ecology in New Media Context
SHI Xi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the ecolog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presents new changes,and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before they can not be eliminated.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som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ecology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and sums up the key issue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ecology,hoping to bring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promote related medi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nnew media context;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ecology
G220
A
2095-980X(2017)03-0143-02
2017-02-27
石鑫(1994-),女,山西大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