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平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3)
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姜 平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3)
目的 探討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引入急診全程優化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接受搶救的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分析,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及對每位研究對象所行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均分至常規護理的對比組與實施全程優化護理的研究組。結果 研究組院內心肌梗死復發率為6.12%(3/49),明顯低于對比組22.45%(11/49),同時,在搶救與住院時間兩項指標方面,研究組同樣顯著優于對比組(P<0.05)。結論 采用全程優化護理能夠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時間,同時降低院內復發幾率。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效果
當人體內脂質物質代謝發生障礙,就會導致冠狀動脈內脂質物質堆積,形成血栓或硬化斑塊,導致冠脈持續供血功能失調,局部心肌組織發生缺氧性或缺血性壞死,繼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可引發休克、心力衰竭等癥狀[1]。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接受搶救的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例、女31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及對每位患者所行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均分為對比組與研究組。其中,對比組男32例、女17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59.26±3.82)歲,發病時間0.5~9 h,平均發病時間(4.28±0.33)h。研究組男35例、女14例,年齡43~78歲,平均(59.71±3.23)歲,發病時間0.5~8 h,平均發病時間(4.16±0.28)h。兩組急性腦梗死研究對象的年齡、發病時間以及性別構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比組
常規護理方法包括綠色通道開通、急救前評估(要求在2 min內完成)、無固定模式急診搶救、靜脈通路建立、血液樣本化驗、急診時常規護理干預等。
1.2.2 全程優化護理方法
首先,應優化患者的接診措施,現場急救人員在患者轉運過程中應定時向急診值班室報告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急救車當前位置,分診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急救車位置提前2 min就位,當聽見急救車警笛聲時立即將平車推到急救中心門前對患者進行轉運,并快速將其轉移到急診室或搶救室內。如患者是在家屬帶領或自行前往就醫時也應該立即用平車將患者推往相應
科室,并委派一名護理人員通知醫生進行急救[2]。
其次,如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癥較為嚴重,此時應先將患者轉移到急診室內進行病情診斷,要求在30 s內對患者面色、呼吸進行觀察,并詢問患者胸痛程度、服藥時間、服藥種類以及既往病史等基本資料,然后在30 s內為患者開展心電圖檢查,不必等待醫生下達心電圖檢查的指令,并在最短時間內初步判斷患者的病情。
第三,在病情初步評估完畢后,應采用確定手術時間、參與者、手術方向、手術責任的制度進行檢查。在患者進入急救室2 min內必須提供氧氣護理,并在3 min內測定患者的血壓和血氧濃度,5 min內需建立靜脈通路,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由另外一名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測,供醫生進行病情判斷。急性心肌梗死一般采取介入治療急救,選擇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靜脈通路則在左側上肢靜脈建立。如果此時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情況,護理人員必須在患者右側開展心肺復蘇,并采用氣管插管給氧,保障患者的供氧[3]。
第四,在患者搶救結束后,應通知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進行交接,并由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轉接手續必須由雙方護理人員共同簽字。在轉移過程中要保護好患者的頭部,可用雙手扶持頭部兩側,并密切觀察患者面色、呼吸的變化,推動平床時還要注意穩定,不可產生顛簸。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急救和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比組,同時研究組院內心肌梗死復發率為6.12%(3/49),明顯低于對比組22.45%(11/49)(P=0.0209,x2=5.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表(±s)
小組名稱 n 急救時間(m i n) 住院時間(d)研究組 4 9 4 0.0 7±5.3 8 9.8 7±2.1 2對比組 4 9 6 5.7 2±7.3 5 1 2.6 8±2.5 3 P值 - 0.0 0 0 0 0.0 0 0 0 t值 - 1 9.7 1 2 1 5.9 5 9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每分每秒的延誤都會對其急救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搶救工作必須爭分奪秒。傳統的急救護理雖然也采取了綠色通道、優先搶救等手段,但所消耗的時間仍然較長。而全程優化護理則是在原有時間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處理,接診護理人員必須在急救中心門口等候急救車,在患者到達的同時將其轉運到急診室或急救室內,病情較重患者搶救前的病情評估總時間應控制在1 min以內,最長不得超過80 s。在患者進入急救室內后,還要立即開展給氧、靜脈通路建立、介入治療等手段,這樣才能夠進一步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4]。
[1]曾祥嵩,顏 芳.急診綠色通道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應用[J].湖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12(02):42-44.
[2]董琴娟.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14(18):108-109.
[3]楊兆華.觀察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實施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17):125-126.
[4]魏寶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04):811-812.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8.34.0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