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蘭
(江蘇省靖江市中醫院,江蘇 泰州 214500)
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隨機平行對照研究
劉桂蘭
(江蘇省靖江市中醫院,江蘇 泰州 214500)
目的 探究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8例。實驗組采用院外延續性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和6 min步行距離。結果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4.69±8.4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8.49±8.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61,P=0.021);實驗組6MWD為(345.48±15.84)米,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04.79±16.29)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07,P=0.009);實驗組肺功能Pa02、PaC02、PEF和FEV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院外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其肺部功能得到緩解。
延續性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是呼吸系統常見疾病[1]。當下,能夠使用現有的醫學手段對患者病情進行控制,但是容易受到季節變化、大氣污染等因素的影響,會給社會及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怎樣能夠延長慢阻肺穩定期已經成為醫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分析采用延續性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護理效果,選擇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的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8例。實驗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4.54±5.37)歲。對照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66~80歲,平均年齡(72.90±4.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出院時,對患者的進行康復指導,主要對飲食、用藥以及家庭氧療進行指導。
實驗組給予院外延續性護理,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出院后2周、4周進行上門護理,并在出院時,核對患者的家庭住址及聯系方式等。上門護理內容為:①一般護理。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根據康復情況對呼吸情況進行指導,防止呼吸道感染,避免到空氣污染較為嚴重及人口密集的地方,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注射防流感疫苗。②心理護理。由于慢阻肺病治療的時間較長,患者擔心經濟負擔等問題,會造成心理負擔,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多鼓勵患者,囑家屬多陪伴患者,患者可以進行比較擅長或比較喜歡的活動,分散注意力,減少孤獨感,使不良情緒得到排解。③家庭氧療。慢阻肺患者治療過程中家庭氧療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穩定期治療的有效方法,能夠使病情得到緩解。根據患者康復情況給予吸氧,氧氣流量為1~2 L/min,吸氧量保持在15 h/d以上,杜絕僅在睡眠期間吸氧,吸氧裝置定期更換清潔消毒。④用藥護理。患者應根據醫囑進行服藥,不能夠私自停藥。⑤呼吸康復訓練指導。對患者呼吸肌功能鍛煉是康復期鍛煉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主要分為縮唇呼吸以及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先閉嘴屏氣,后通過縮唇緩慢吐氣,同時收縮腹部,吸呼比1:2或1:3;腹式呼吸:取站位,平臥或半臥,兩手分別放于前胸和上腹部,鼻緩慢吸氣,腹部突出,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呼氣用口出,手感到腹部下降[2]。同時,鼓勵患者積極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例如,步行、爬樓梯、打太極等運動,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并鼓勵長期進行鍛煉。
觀察兩組患者3個月后生活質量、6min步行距離(6MWD)和肺功能Pa02、PaC02、PEF及FEV等指標。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根據SF-36進行判斷,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總分為100分[2]。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4.69±8.4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49±8.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61,P=0.000)。
實驗組6MWD為(345.48±15.84)米,優于對照組的(304.79±16.29)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07,P=0.009)。
實驗組Pa02、PaC02、FEV、PEF分別為(8.69±1.45)kPa、(6.15±0.29)kPa、(61.08±13.18)%、(38.16±7.32)%;對照組分別為(6.49±1.14)kPa、(8.15±0.11)kPa、(50.17±14.22)%、(49.34±6.58)%。實驗組Pa02、PaC02、PEF和FEV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61、4.284、4.058、4.024,P=0.011、0.013、0.018、0.0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統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為嚴重影響[3]。就目前我國的醫療水平而言,人們對慢阻肺的認識明顯不足,很多患者在治療后根本不進行康復訓練,由此也導致肺部功能恢復比較差。生活質量差、復發高,每一次的急性加重讓COPD患者的肺功能越來越差,生活質量降低。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表現,患者穩定期的護理質量直接影響到肺功能的改善情況,所以臨床上對延續性護理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深。延續性護理是以社區醫學和家庭為基礎,通過提供有效和低成本的健康服務減少患者急性加重住院率的護理模式,可改善醫護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延續性護理在我國臨床治療研究中僅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多應用與慢性病患者或手術后出院的患者,且療效較好。研究表明,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延續性護理,其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心理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較常規護理均有明顯提高[4],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4.69±8.4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49±8.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61,P=0.021)。
肺部康復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處于多種因素的考慮,患者不能夠長期到醫院進行康復訓練,因此,院外的延續性護理對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醫院的護理人員擴大護理范圍,同時,也要求患者能夠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提高護理依從性,從而使生活質量得到改善[5-6]。6MWD是一種簡單、易行評價患者心臟功能的方法,只需通過簡單的操作,便可綜合評估其運動能力。該方法適用于客觀評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療療效。步行是慢性病患者每日必做運動,可直接反應其生活狀態。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通過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延續性護理,較常規護理而言,患者6MWD為(345.48±15.84)米,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04.79±16.29)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07,P=0.009);同時,實驗組肺功能Pa02、PaC02和FEV各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延續性護理有助于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運動功能,對病情變化起到評估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院外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其肺部功能得到緩解,應在臨床中積極推廣。
[1]李佳梅,成守珍,張朝暉,等.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7):603-606.
[2]尤黎明,吳 瑛.內科護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5-26.
[3]劉慧英,周小玲.改良集束化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1):40-41.
[4]劉 蕾,楊曉霞,曾 婕,等.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5(12):3333-3335.
[5]譚耀坤,鄧惠英,羅梅銀,等.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16(19):1754-1756.
[6]龍芙蓉,歐 璐,蘇 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中醫護理方案優化與實踐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3):1160-1162.
R473.2
B
ISSN.2096-2479.2017.38.18.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