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芝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政府培育生態型農戶的建議與措施
陳慧芝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文章在調研分析本地區各方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認識基礎上,結合參與主體農戶在生態環境方面意識等狀況,提出了政府要加大生態農戶培育力度的若干建議,為同類地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美麗鄉村;生態農民;培育
“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農戶,各方面的情況表明,目前參與建設的許多農戶并沒完全從思想上注重身邊鄉村環境的保護與整治,還未理解生態環境與自身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與特殊意義,分析緣故是缺乏對農民的引導與教育,這就迫切需要有關部門將新型生態村民的培育工作提到議事日程,為有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提供思想與意識保障。
(1)培訓形式簡單,缺乏實效。目前對農戶的培育途徑還是依托專家下鄉、組織培訓班等,針對性與有效性較差。從授課師資來說,講師通常來自大學,理論功底深,可由于與農戶接觸時間較短,農戶無法系統了解培訓內容,效果較一般。從受眾來說,一般沒有分類分批培訓,需求不一致,能召集的都喊來,為完成聽課人數而湊數的現象也普遍,老老少少全來受訓,沒有考慮其實際需求與接收程度,如此培訓的實效可想而知。培訓內容上,通常以傳授實用技術為主,針對農戶的現代意識教育等較少。沒有解決農戶的思想問題,農戶認識跟不上,技術推廣也舉步維艱,不能讓農戶從內心產生共鳴。
(2)培訓經費不足,營造氛圍不濃。當前,各級政府對農民發展所需各方面經費支持乏力,許多專款也較難真正到位,這些外部環境與政策的缺失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對現代農業生態的認識和向往,究其原因,首先是針對農民的相關教育培訓資金不夠。目前鄉級政府負責大部分義務教育資金投入。鄉鎮的義務教育教學校舍都較為不堪,教師工資也較難保證,因此無暇關注農民的基本教育培訓,更談不上細化對農民的各項素養的提升培訓;再有就是農村的生產轉型發展成為涉農工作的重點,據查,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還任重道遠,農戶的基本生產生活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其它經費的預算也必將成為一句空話。
(3)意識普遍淡薄,習慣扭轉困難。于今,農民物質生活有了長足進步,可生態環保方面的意識還跟不上時代要求、步伐。農戶亂丟亂扔,濫用農藥,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和意識仍然存在。總而言之,大部分農戶明白哪些是對環境不利,會破壞生態,害人害己的行為,可積極反對這些破壞生態行為的意識還不夠強烈,多數農民生態環保意識的缺失,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無形障礙和禁錮行動的思想壁壘,值得大家重視和破解。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戰略產業,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民族重大發展戰略,進一步明晰各級政府在生態型農戶引導培訓工作中的義務將有助于整個國家農民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助于形成生態農民成長的外部氛圍,為生態農民培育做好保障。毋庸置疑,全社會農民生態意識的提升培育將直接影響到“三農”建設的進程,影響到“美麗鄉村”的建設步伐,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作為政府應高度重視、分析和解決當前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根本問題。
(1)設立生態環境管理機構,全面營環保氛圍。農民生態意識的培育是對新型農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傳統思維的農戶將面臨洗腦和超越,各相關部門要抓住生態環境保護之一主線,來推進農業各項工作,要分工合作形成氛圍,積極整合力量為提升農民生態意識獻計獻策。一段時間以來,城市市民的環境意識較強,保護管理機構健全,運行有序,各項措施較為齊備。而鄉鎮的相關管理機構不夠健全,缺乏專門機構對鄉村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農村的生態意識往往無人關注,處于失控狀態,因此,鄉鎮級政府應設立機構強化管理,增配專業人員,做好氛圍營造,宣傳引導和培訓提升工作。上級政府還應加強對鄉鎮級生態教育的督查和指導。同時,推行村民自治制的鄉村,要發揮村委會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方面的主體作用。上級政府機構也要強化對村干部生態意識方面的教育培訓,增強村干部的生態理念,發揮村干部的示范作用,切實將國家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落實到全體農民的思想和行為中。
(2)建立生態環保問責機制,注重基本設施建設。生態農民是新型農民必備的基本素質,需要耳濡目染,因此,要組織經常化的豐富文化生活,在硬件上要推進基礎鞏固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戶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現狀。作為政府可從城鄉一體化著手,逐步修繕水利設施,硬化出行道路,保水保電,縮小城鄉差距,為農戶生產生活營造愜意的生態環境。如通過建立生態環保問責機制,扭轉農村目前較為嚴重的生態問題,強化教育與問責,讓農民熟悉當前的環境政策,有條件的要定期通報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問題,切實整改,避免反復,讓全體農戶密切關注其生活生產緊密相連的生態環境信息。
(3)注重生態技術推廣,劃撥專項生態環保資金鼎力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利國利民的基礎工程,各級政府應該及時調整經濟總量業績導向的政績觀,將兩型理念融入到各項工作中,并納入工作考核體系,將農村生態環境的指數列入相關干部的考核中,有條件的可將農村生態環境的指標作為評優評先的一票否決制,等等出臺相關政策來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視。要注重樹立生態農業與農業經濟效益相輔相成的理念,農民生態意識的培育和提升必將助推農業生產模式的優化與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生態農業是彰顯生態文明理念的大系統,其尤其注重高效于環保,堅持不濫用化肥農藥,以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來促進農業生產,彰顯綠色消費的魅力。堅持生態農業的導向有利于推進涉農經濟的科學發展,從而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優化經濟結構,助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原本就是提升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生態型農戶的過程。在助推過程中逐步調動傳統農民的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培育農民的生態意識,最終實現生態產業發展與生態型農民培育的雙豐收。
(4)出臺政策吸引專門人才,服務生態農村建設與生態農民培育工作。現今國內有數十萬的涉農專業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可最終畢業后從事跟農業相關崗位的畢業生不足30%,造成涉農教育資源的浪費。而新型生態農民的培育急需大批懂專業有遠見的青年去投身和堅守。因此,政府可制定有關鼓勵政策引導大學生到農村一線創業發展,積極影響農民向生態型的轉變。比如,出臺政策優先考慮農村學生報考并享受一定數額的獎助學金,或減免部分學費來吸引農村學生。這些來自農村的學生生長于農村,對農戶的思想意識把握較準確,對多年來農村的弊端及吸引點比城市學生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
(5)培育農戶市場經濟觀念,優化生態農業產業化結構。新型生態型農戶通常具備“有觀念、會管理、懂經濟”等素質,所以各級政府應及時提高農戶的市場經濟常識,在實踐中掌握管理方法。①要樹立農產品的品牌意識,因為以往小農經濟使農戶養成了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小農思想,因此要積極指引農戶經常了解市場、投身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樹立競爭意識,依據需求動態調整或改良農作物品種,瞄準優質、生態、高效安全的品種,不斷適應當前綠色健康的消費水平,引導大家積極推動當地綠色生態農業。②要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要將精耕細作與當前現代農業的迅猛發展有機結合,既注重質量又講究數量,既在經濟上的增收,又有條不紊地推進當地農業的生態化進程。毋庸置疑,在現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市場化將日益深化,廣大農戶務必時刻了解市場經濟的有關背景,逐步與市場接軌,把握市場特有規律,瞄準市場需求動態優化生態農業結構,依托生態農業早日實現致富的目標。
[1]李鳳梅.國外農民培育模式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農民培育[J].世界農業,2014,(7).
[2]陳蓓蕾,童舉希.地方政府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思路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6).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Farm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HEN Hui-zhi
(Huna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areer Academy,Zhuzhou,Hunan 412001,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lo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beautiful countryside”construction work,combining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etc,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efforts to foster ecological households,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imilar areas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beautiful countryside;ecological farmers;cultivation
X321
A
2095-980X(2017)02-0163-02
2017-02-13
株洲市社科聯課題《株洲市“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研究》(主持人:陳慧芝,ZZSK17054)階段性成果。
陳慧芝(1978-),女,湖南株洲人,碩士,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現代農業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