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延琦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現狀、問題與對策
穆延琦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文章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作為研究對象,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意義入手,并用文獻、比較研究法、問卷調查等方法闡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對策
當今社會,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出現了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也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問題,當然這其中不乏專業不對口、大學生缺乏經驗等各種原因。但筆者認為“學校與社會脫節”是最為根本的原因。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對提升本科生的就業具有一定的意義。
1.1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內涵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作為一種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它使學生把二者很好的配合起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業的資源與環境,培養出能適應各個企業和單位用人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
英語“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對校企合作的詮釋,也稱之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協會把它定義為課堂學習與工作技巧學習的結合,從而更有效地使學生把書本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工作當中。因而我國也稱之為“產學合作教育”或是“校企合作教育”。《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我國當前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建立“校企結合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正是這一戰略的關鍵突破口。
1.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意義
(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能使學校和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擁有豐富的的教學資源、優秀的師資隊伍與教學經驗,企業求賢若渴,是人才的天然實習基地。學校可以利用企業作為自己學生的實習基地,進行大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深入到企業一線,與企業面對面交流,把握行業動態,提升就業率。
(2)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能夠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克服了傳統辦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不一致的困難,打破了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二者嚴重脫節的弊端,減輕了企業培養人才的成本。
2.1 國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1)德國雙元制模式。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是雙元制,堪稱高等教育的典范。所謂雙元制就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完成對學生的職業培訓,二者相互配合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這種人才培養主要依靠企業培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培訓的時間是在學校里的四倍。企業也會發給培訓生一部分報酬,同時德國也給予接受學生實習企業稅收的優惠政策,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積極性。
(2)美國社區學院模式。美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以社區學院為辦學特色。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種學校與企業簽訂合同、共同對學生實施教育的模式。可以用“寬專多能型”來形容美國社區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通過這種合作教育模式,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優勢減少經費的支出;企業也可以通過此方式檢驗人才是否具備職業技能,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同受益。
2.2 國內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1)訂單式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常見,也是一種企業比較熱衷的模式。企業根據自己公司的情況做出人才需求的要求,作為培養方的職業院校與作為用人方的企業共同制定計劃,簽訂用人訂單,學校按照簽訂的協議為企業培養人才,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形成一種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工學交替就是把學生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是指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校學習與到企業生產實踐交替進行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模式中的“工”指學生作為員工在企業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學”就是在企業實踐學習的同時,不間斷在學校里的學習。它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學習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
(1)企業、學校、學生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企業作為一個營利性組織,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從校企合作的短期來看,其得到的回報小于付出,這極大地打擊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并沒有對人才培養過程進行全程監控與參與。大部分的企業合作范圍僅局限于高職院校,而企業由于缺乏利益驅動及相關制度保障以及對校企合作認識不到位等原因,參與積極性并不高。
(2)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多方利益有待協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關系,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的目的都不一樣。政府希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教育價值,以提升國民素養與教學水平。企業是想獲得最大經濟利潤,并滿足企業人才的需要。學校目的是提高其社會聲望和升學率。而學生更傾向于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并最終找到一個好的就業機會。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和價值取向,形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教育發展的各種阻力,導致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舉步維艱,重形式輕內容,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等。
(1)學校應主動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學校應該積極與企業進行交流,提高學院的基礎能力,所謂基礎能力,就是學校的科研水平和隊伍,還包括擁有實踐經驗的高端技術人員,這樣才能高效的解決各種問題,改進技術,提高效率,用高水平的科研水平去吸引企業。
(2)充分發揮企業作為中堅力量的作用。企業作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應當參與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沒有誰比企業更了解人才的需求。企業通過全方位的參與教學過程,可以按照具體的崗位能力需要,對高校的人才培養進行評估。
(3)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關鍵,它必須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相關法規與配套設施,以法律的形式作為保障,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保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順利推廣。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市場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跨入了新的階段,高等院校和企業作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兩大主體,利用二者優勢結成戰略聯盟,充分發揮作用。只要政府充分發揮其功能,給學校和參與合作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條件保證,學校理性定位,企業積極參與,認識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對促進科技進步、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特色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之路。
[1]郭小川.大學-企業合作技術創新行為的實證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
[2]余雅風.合作學習的過程與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3]徐琳.德國職業教育及其對我國職教改革的啟示[J].職教通訊,2012,(2):50-51.
[4]黃佑.美國社區學院辦學特色及其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啟示[J].職教通訊,2014,(3):72-73.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U Yan-qi
(Dezhou University,Dezhou,Shandong 253023,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talen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and star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talents as well a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ersonnel training;countermeasures
G718.5
A
2095-980X(2017)02-0209-02
2017-02-16
穆延琦,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