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青
(瀟湘職業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機械類專業關于前校后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王正青
(瀟湘職業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從高職教育機械類專業辦學現狀分析入手,分析校企合作對機械類專業的重要性,研究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尋求機械類專業的發展方向。
機械類;前校后廠;校企合作;工學交替
校企合作教育是大部分職業院校目前承讓并認為行之有效的一種辦學方法。理論上大家全面認同,但在實際操作上存在很多問題。職業院校(包括高職、中職)機械大類專業培養目標是:主要面向機械制造行業生產一線,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掌握機械設計、制造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能熟練運用各類設計軟件,具有機械零件加工工藝編制、熟練操作各類機床進行機械零件加工及設備裝配調試能力,勝任機械制造各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的重點放在:勝任機械制造各操作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院校培養的學生是:重實際操作,弱化基礎理論。這也是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根本區別。重實際操作,弱化基礎理論不能單體現在教材上,而要體現在學生的實習和實訓上,而這一點正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很多學校嘗試著引進企業,企業在學校也組織了生產,但遺憾的是在操作機床是企業的員工而不是學院的學生。學院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代價,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很大部分學院在同企業合作了一段時間后,只能是企業撤出,學校又回到從前的狀況。校企合作辦學僅流于形式而已。究其原因,很多人將其歸納為以下4點:①政府方面。政府部門內部,教育行政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對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推動力不足,沒有相關的資金投入等等。②企業方面。認為企業對技能人才重聘用、輕培養。原因是:企業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對其它不能讓企業羸利的合作不感興趣。③院校方面。一些職業院校自身實力不強制約了校企合作的開展。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硬件條件較弱,實驗實訓設施設備不足,這使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基礎不實。④校企合作模式存在問題,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不健全。
經過長期的調研發現,小企業無力承擔培訓任務,大企業只愿意承擔短期與本企業工作相關度很高的培訓工作,這一點體現在各類型企業的招聘廣告上。如果你去北上廣的人才市場轉一圈就會發現,所有技術類崗位招聘廣告上最顯眼的一條要求是:具有本行業工作經驗3~5年。這就是告訴所有人,本企業不要新手。
那在目前北上廣人才市場上最容易找到工作的人是哪一類?各企業的流水線生產工人。很不幸,這也是目前絕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的出處。近幾年來,職業院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流向了各企業的流水線,成為了流水線生產工人,但這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相悖的。院校要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畢業的學生卻流向了流水線。另一個方面,企業招不到他們所要求的技術型的技術工人。這是不是反過來說明了大部分職業院校辦學的失敗。
(1)政府方面。從政策方面引起各有關部門的重視,給合作企業適當的資金補助。因人才的使用是企業,但培養的責任卻在政府和學校。要調動企業辦學的積極性,給予合作企業適當的資金補助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2)企業方面。要形成一種社會氛圍,人才的培養不僅是政府和學校的責任,企業要招聘的是合乎自已要求的員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離不開企業的參與,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因為他們的人員需求大,所以院校在選擇合作企業時,要重點選擇大中型企業進行合作,特別是行業的龍頭企業。這不僅是他們對員工的需求大,主要是便于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有很強的針對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本行業只要能適應大企業的工作要求,同樣也能滿足行業內小企業的要求。但是對同一類技術崗位,大企業和小企業對崗位的要求的差別是很大的。比如在模具加工行業,同樣是普通銑床的操作,大中型模具企業只要求能操作普通銑床即可,但在小模具廠,他不僅要求你能操作普通銑床同時也要能操作普通車床,而且要具有模具裝配的技能,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專多能。
(3)是院校方面。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能否長期合作,成功與否取決于雙方利益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而能否使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如上所述,對大中型企業和小企業的區別性,針對性的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學院方面要做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利用暑假安排模具專業學生到模具廠的生產崗位進行輪崗實習,安排數控專業學生進模具廠,有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的企業的生產崗位進行輪崗實習,安排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進各類設備制造廠進行設備的裝配實習,到機械加工廠進行各類機床操作的實習,堅決杜絕安排學生進流水線作業,這一點在頂崗實習時顯得尤為重要。實習期間企業為每個學生支付一定的報酬,學生在實習中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直接感受學有所用,用有所長,感到了自己價值的所在,進一步增長了努力學習,掌握技能服務社會的信念。
(4)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常采用的是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進行訂單式培養,實施“校企一體”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建立“前校后廠、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校外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國資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J].繼續教育,2008,(2).
[2]勞動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年-2010年)[R].
Discussion on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Pre school Factory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 Zheng-qing
(Xiaoxiang Vocational College,Loudi,Hunan 417000,China)
mechanical class;pre-school factor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gineering alternation
G712
A
2095-980X(2017)02-0223-01
2017-02-20
湖南婁底市瀟湘職業學院,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編號:14C1121;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編號:14C1121。
王正青(1962-),男,湖南婁底人,大學本科,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機械設計。
Absrt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chanical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mechanical specialty,studies the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seek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chanical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