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君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輪對常見故障分析及解決辦法
李東君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車輪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磨損和因為材質載荷原因產生的一些故障,針對這些磨損和故障的車輪不能再進行正常運用的要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檢測和維修,文章就是針對車輪在運用中經常會出現的故障進行分析和探究。
輪對;輪對故障;檢測
車輪是轉向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車軸通過一定的技術要求和規定進行壓裝在一起,組成了輪對。承擔了來自車體傳遞的縱向力和垂向力,同時還是大部分車輛直接實施制動的重要部件。它通過與鋼軌之間的粘著力,使車輛安全平穩進行減速,車輛再通過曲線時會受到一定的離心力作用,所以車輪不僅對材質有要求,對形狀和尺寸也有相當大的要求。
(1)輪對的常見損傷形式。車輪常有的損傷形式表現為輪緣以及踏面的磨耗、裂紋,輪緣缺損、踏面擦傷、剝離、缺損、局部深入、踏面外側輾寬、踏面上有金屬熔融物等。都有可能直接影響運行安全。
(2)輪對常見故障(踏面擦傷)形成的原因。①制動缸活塞行程過短;②制動機安定性能不良;③制動機緩解不良;④空重車位置調整不正確;⑤輪對檢修、制造質量的缺陷;⑥車站調車作業時使用單側鐵鞋;⑦機車乘務員對車輛制動故障應急處理不當;⑧閘瓦自動間隙調整器故障或調整不當;⑨制動波速不一致;⑩極少數車輛在運行中,由于制動杠桿系統發生故障,使車輛抱閘運行,造成輪對擦傷。另外,由于基礎制動裝置杠桿和拉桿的位置異常造成兩轉向架之間各制動梁之間和同一制動梁兩塊閘瓦之間制動力不均勻,制動力大的車輪則可能出現故障。
(3)車輪踏面故障的危害。①車輪踏面擦傷深度超限后,輪對圓弧面上出現較大的局部平面,使輪對不能圓滑滾動,增大沖擊振動,容易造成滾動軸承內部零件損壞;②車輪踏面擦傷深度超限后導致車輪進一步發生踏面剝離,縮短車輪使用壽命;③車輪踏面擦傷后,車輪在運行過程中對鋼軌產生劇烈打擊。列車運行速度越高,擦傷的危害越嚴重。
踏面擦傷深度及局部凹下超過0.5mm;踏面剝離長度滾動軸承輪對一處超過20mm,兩處每處超過10mm(兩處邊緣距離超過75mm);同一車輪直徑差超過1mm,同一車輪踏面與軸頸面的距離在同一直線上測量的兩點差超過2mm,未經旋削的同一軸相對車輪直徑差超過3mm者實施旋修。踏面擦傷或剝離超出車輛的使用限度,或者經鐵道部認證已經達到報廢的車輪實施報廢處理。
(1)制動機活塞行程。解決制動缸活塞行程過短問題,貨車廠、段、輔修等各級修程施修單位應嚴格按照定檢標準調整制動缸活塞行程,并加強閘調器的檢修質量,保證狀態良好,性能可靠,單車試驗時,對閘調器進行全面性能試驗。活塞行程調整盡量取中間值。活塞行程調整應盡量使兩轉向架制動力平均,下拉桿圓銷組裝后眼孔相差不超過一個孔。
(2)制動機安定性能不良。加強空氣制動閥的制造和檢修質量,嚴格按規程進行試驗。為提高試驗的準確性、可靠性,建議全部采用微機控制試驗。強化貨車單車試驗環節,建議采用微機控制,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杜絕漏項或簡化過程現象。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機車乘務員技術培訓,杜絕違章操縱或操縱不當。
(3)解決制動機緩解不良,首先應加強基礎制動裝置各杠桿、拉桿、圓銷孔的檢修質量,不得存在卡死、別勁等現象,徹底消除基礎制動裝置故障。其次,加強制動缸檢修質量,嚴禁缺油、缸體生銹、彈簧過弱或折斷、出現制動缸活塞筒與活塞分離、推桿與杠桿卡死等故障。同時列檢部門應加強對緩解不良制動機故障的檢查和處理,特別要防止冬季車輛因滑行而造成的輪對踏面擦傷。另外定檢部門還應加強制動閥檢修、試驗及單車試驗質量,保證按規程規定檢修和試驗。
(4)空重車調整。解決空、重車調整位置問題,檢修、運用部門應加強作業標準的落實,保證空重車自動調整裝置作用良好,對手動調節的車輛應全部加裝KZW-4型空重車自動調整裝置,代替現有貨車的手動調整裝置,使貨車制動系統的運作全部自動化,杜絕人為錯調、誤調,減少車輪擦傷故障。
(5)輪對制造檢修質量的缺陷。各輪對制造、檢修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標準的要求進行檢查和驗收,嚴格控制同一輪對兩車輪直徑差,防止不合格輪對投入運行。車輪制造單位應加強質量控制,采用先進的熱處理工藝,控制車輪鋼的純凈度,提高車輪的機械性能。
通過對輪對故障形成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分析,在車輛運用管理中加強車輛制動系統故障的處理,嚴格執行車輛運用質量管理標準,及時的發現和及時的解決由于車輛制動系統不良而引起的車輪故障,讓列車牽引車輛在鋼軌上更好更快地運行。
[1]孫志才.鐵道車輛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1).
李東君(1978-),男,吉林吉林人,大學專科,高級技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鐵道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