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云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3)
現代機械制造工藝及精密加工技術
馬希云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3)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機械制造大國,但是目前世界背景下,機械制造大國還有美國、俄羅斯、德國。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制造行業生產力大發展,世界制造市場競爭越發嚴峻,對此,我國決定不斷更新制造技術,提升產品制造的精密程度,向德國看齊,提升競爭力。文章就現代機械制造工藝及精密加工技術提升進行探討。
機械制造工藝;精密加工技術;提升方案;性質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機械制造行業依靠廣闊的市場、廉價勞動力、富足的資源以及政策支持,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建立了一套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制造體系,但是從客觀角度去看,我國的機械制造行業是建立在“四高兩低”基礎上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回報的現象尤為突出。近年來,我國對高質低耗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但是由于時間尚短,還存在著一些老問題。精密加工又需要極其嚴格的技術和精密的儀器,高等技術和精密的儀器又意味著高投入才能得到回報,所以,部分企業加工產品根本達不到標準。
政府政策下達不完善,政策內部空白、漏洞太多,許多制造企業喜歡打擦邊球、鉆政策空白,也就是說,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對策;其次,部分企業明知故犯,置政策于不顧,表里不一,因此造成了大面積的污染,能源、原材料消耗遠遠超于國家標準。可想可知,這種產品肯定是粗制濫造,達不到出口甚至是使用標準,只能當作殘次品堆在倉庫或者低價售出,這樣便對市場造成了二次傷害。
盡管我國部分企業擾亂了整個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行業的市場,但是我國機械精密加工和制造的宗旨和原則是不變的。不斷更新機械制造設備,提升機械制造工藝和效率,提升精密加工技術,向德國學習,采取低能耗高產出的生產方式,降低污染并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真正建設出精密高新中國制造的新形象。
(1)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的特點。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具有關聯性。從屬性上說,二者都是屬于工業制造。但是二者存在著諸多交叉點,無論是產品的研發制造,還是工藝的更新進步,都離不了兩者相互照應的步驟,通過相互促進來帶動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技術制造產品質量的提升,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新要求、設立新目標。
制造和加工存在著系統性。現代機械制造工藝延續著傳統機械制造的模式,先進行機械設計和制造,在完成產品初次制作后進行再加工。將機械制造與精密加工共同提升,才能滿足國際市場客戶的需要,把握住機械制造與精密加工兩個行業的收入機會,迅速搶占一席之地。
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需要創新性。機械制造以及精密加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激烈,只有通過不斷更新技術設備和提升技術手段,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他國相競爭。因此,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發研制新的設備和技術,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格外顯著。
(2)新技術的應用提升方案。在現代機械制造和精密加工行業中,大多企業已經采用了新型的制造方式,當前提升方案主要是針對部分尚未完成精密制造的企業。其主要任務是不斷提升自我意識,借鑒先行者的前行方案和方式,結合自身條件總結出適合自身的道路。
在現代機械制造工藝方面,前行企業多采用以下的工藝技術:①氣體保護焊接工藝,在焊接過程中,由于車間氣體、雜塵較多,為了避免焊接效率下降,因此多采用較為低廉的二氧化碳作為保護氣體,用電弧作為熱源,器材特殊時甚至會使用氮氣作為保護氣。②電阻焊接技術,在面對特殊工藝產品時,會先將金屬產品緊壓,利用電流產生的電阻熱,對接縫進行融化冷卻使其熔為一體,從而達到美觀無接縫的目的。③在機械制造中采用微機械驅動技術,在進行操作時達到精確、迅速反應的效果。④微機械傳感技術,在機械制造中使用傳感器,對制造全程實現了監控和記錄的效果,為機械制造工藝提升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數據。
至于精密加工技術,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客戶需求不斷提升,越來越多技術和設備被創造出來,在當前市場上多使用了:精密切割、研磨技術,模具成型設計,納米制造。精密切割、研磨技術主要是針對有特殊規格要求的材料和產品,在原產品上進行精細切割和打磨,使得符合圖紙和客戶的要求;模具成型技術則是按照圖紙完成產品模型的制造,通常都是對產品有特殊要求并且有特殊用途的,比如螺絲制造就有嚴格的標準;納米技術則可以很好地完成精細化操作和設計,如硅片納米設計制造,以此提升信息存儲量和運算速度。
我國現代機械制造工藝及精密加工技術正在不斷地提升,并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相互融合,共同滲透到其他制造領域中,增強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希望我國機械制造行業早日完成精密技術化的改革。
[1]趙吉虎,楊小梅.現代機械制造工藝及精密加工技術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6,(8):115-116.
[2]劉旭勤,王冬明,趙小英,等.關于常見機械制造工藝和精密加工技術的相關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3):241-241,242.
馬希云(1981-),女,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機械電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