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菁,陳穎穎
(1.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161;2.遼寧省農業技術學校,遼寧 沈陽 110161)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理解與路徑思考
陳 菁1,陳穎穎2
(1.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161;2.遼寧省農業技術學校,遼寧 沈陽 110161)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底蘊。近些年來,在國家對低碳節能經濟的呼吁下,我國農業也開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開始出現一種新型的循環經濟型農業。這種循環農業經濟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文章對循環農業經濟做出研究,從循環農業經濟的概念出發,對開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必要性做出研究,并為促進其發展提出建議。
循環農業;經濟;路徑思考
雖然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的建設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的問題,為保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更為健康的農業經濟,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循環農業經濟的出現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循環農業經濟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因此,應正確理解循環農業經濟并致力于循環農業經濟的建設之路。
循環經濟農業的具體表現就是生態農業,最為典型的一種就是以沼氣為中心的多種形式的生態農業的模型和桑基魚塘模型。以沼氣為中心的多形式生態農業一般來說就是由家畜、沼氣和蔬菜、瓜果等各種農作物組成的。家畜在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一方面可以當做肥料用于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另一方面可以當做沼氣池的原料,為沼氣的生產提供原料。而農作物的生長所產生的秸稈粉等又可以當做家畜的飼料,也可以投入沼氣池中當做沼氣的原料。沼氣池中剩下的沼氣渣滓又可以當做農作物的肥料。三者之間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大大提高了各種資源的利用率。
(1)有效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我國雖然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總量較大,但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卻很少。據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用淡水資源嚴重缺乏。一是水資源較少,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二是水資源分布不均,與我國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另外,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人均占有森林資源也遠遠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國資源約束矛盾較為嚴重在情況下,增加我國農業資源顯然是不現實的,則循環經濟農業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減少了資源浪費,有效緩解了我國的資源約束矛盾。
(2)有效緩解農業污染,保護環境。目前,我國由于工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較多的廢水廢氣等,對耕地的污染十分嚴重,使我國農業資源十分緊缺,另外,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廢棄秸稈直接燃燒等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循環經濟農業的發展直接對此類作物進行加工處理,重新利用,有效緩解農業污染帶來的壓力。
(1)提高公眾對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意識。目前公眾對于循環農業經濟的認識并不深入,因此,為了提高公眾對于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意識,應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意識到,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生產消費之后排放的廢物會對生態環境中造成破壞,久而久之,會造成資源的枯竭,對人們的生存造成不利后果。另外,由于農民適應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因此,有必要通過多種手段,擴大循環農業經濟的宣傳,使他們接受這種新的生存方式。
(2)政府部門加強組織與領導。循環農業經濟的開展需要面對雙重的壓力,既要運用符合條件的自然環境形成循環的系統,又要符合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對于循環農業經濟來說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因此,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還需要政府相關領導的幫助與支持,在相關的惠農政策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符合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特性。另外,政府的參與會大大提高循環農業經濟在農民心目中的可信度,促進農民接受循環農業經濟。政府的宏觀調控也是循環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3)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傳統的經濟核算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而綠色經濟核算體系是在原先國內生產總值的基礎上,減去環境損耗的部分、資源損耗的部分和產品資產折舊的部分,這樣核算出來的經濟體系符合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理念,對經濟發展進行衡量的同時,計算出經濟發展中消耗的資源與環境破壞,所得出的結果才是真正的生產數值。另外,經濟核算體系還包括對會計、審計等核算制度的改革。以此來發展全方面的經濟評價體系。
循環農業經濟代表的是一種高資源利用率的環保經濟,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農業資源的約束矛盾,有效解決了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民創收的目標。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提高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意識,在政府相關領導的組織下,推行循環農業經濟的有效開展。
[1]何瓊,楊敏麗.基于國外循環農業理念對發展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經濟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2):21-25+36.
[2]李銘.基于低碳經濟理念的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3.
陳菁(1987-),男,義縣人,大學本科,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機與農藝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