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升,李以平,藍青海
(贛州市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麻醉誘導期異物滯留咽喉部不同處理方式的報告
黃毅升,李以平,藍青海
(贛州市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麻醉誘導; 異物滯留; 咽喉
病例1,男,52歲,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高血壓”于2015年12月11日收入贛州市人民醫院,擬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行后入路腰椎間盤切除+椎管減壓+椎間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緩釋片1片后入手術室。聯接心電監護儀,隨后面罩給氧,常規靜脈麻醉誘導,在內窺鏡輔助下行氣管插管,見一黃色藥丸位于聲門處。麻醉醫師擔心藥丸可能進入氣管,立即用插管鉗鉗取藥丸,未能取出。繼續面罩給氧,在無線可視纖維支氣管鏡輔助下插管成功,見藥丸已進入右支氣管,即請五官科醫師會診。五官科醫師用氣管異物鉗取藥丸,但因鉗子太硬而未能進入到右支氣管。隨后呼吸科醫師在纖維支氣管鏡輔助下用特殊的軟鉗將藥丸取出,過程中,患者血氧飽和度平穩。
病例2,男,75歲,因酒后摔傷至頭部外傷昏迷,2016年3月5日由下級醫院轉入本院,診斷為“顱內多發挫裂傷:左側硬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左側頂骨骨折”,擬在全身麻醉下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連接心電監護儀,面罩給氧,靜脈常規麻醉誘導。在氣管插管過程中,發現患者咽喉部近聲門處有一片黃色藥丸,直徑2 mm左右,疑為降壓緩釋片,立即用加強導管行氣管插管。將氣管套囊充足氣體,行控制呼吸,給予患者吸入麻醉藥,之后在直視喉鏡下用插管鉗將藥丸鉗出,取出的藥丸完整,無缺損。在操作過程中,因氣管導管影響了口腔視野,不慎將患者右尖牙碰掉,落入咽喉部,同藥丸一并取出。之后將此情況告知家屬,家屬表示理解且無異議,并得知在縣醫院就診時,因患者血壓高,醫師給予了硝苯地平緩釋片舌下含服。
口服藥丸導致氣管異物的臨床報道比較少見,相關處理經驗也比較少,對大多麻醉醫師來說是不可預期的事件。而許多圍術期患者都有高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手術當天早上都應口服降壓藥,且通常以緩釋片為主。但由于術前禁飲,服用的緩釋片未能吞咽下去有很大可能會滯留在咽喉部,而術前麻醉醫生不知情,靜脈麻醉誘導后,予加壓給氧,開放氣道,在咽喉部的藥丸極可能進入氣管(以右支氣管居多),甚至進入末端支氣管,從而造成堵塞,分泌物增多,通氣不暢,術中血氧難以維持,并增加術后肺部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的機會。
在本文病例1中,高血壓患者術晨常規服用降壓藥,但由于術前禁飲,患者未能將緩釋片吞下,藥片滯留在咽喉部近聲門處;病例2患者發病后在當地縣醫院救治進,患者已經昏迷,為了控制血壓,予以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緩釋片,患者到達本院手術室時已經過了6個多小時,取出來緩釋片依然完整。
有研究表明,術前2 h給予成人志愿者12.5%的碳水化合物營養液400 mL口服,其胃內液體容量可在麻醉誘導前回復至空腹基線水平,且有助于其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1],所以術前適當飲水吞服藥片對患者是安全有利的。全身麻醉誘導后,因開放氣道,肌肉松弛,藥丸一般會落入咽喉部,在試圖取出失敗后,藥丸的位置改變加上給氧壓力的作用,藥丸極可能進入到一側氣管,尤其是右側,造成醫源性氣管支氣管內異物。在處理方式上,本文2例患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先取異物還是先建立人工氣道。而根據困難氣道管理指南[2],即使是對健康成年人實施預充氧,呼吸停止的時間也不應大于2 min,隨即至少行4~5次有效通氣后再行下一步操作。因此,在插管過程中,發現異物至處理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筆者結合這2例不同的處理經驗,認為:在遇到類似情況時,首先應建立人工氣道,再考慮異物取出;其次是插管前要詳細詢問用藥史,尤其是急診昏迷者;再者,對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給藥方式最好選擇靜脈途徑。
[1] 邱維吉,李士通,花天放,等.不同營養液對麻醉誘導前禁食時間的影響[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5,23(2):73-76.
[2] 于布為,吳新民,左明章,等.困難氣道管理指南[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93-98.
(責任編輯:鐘榮梅)
R614.2; R767.8
B
1009-8194(2017)08-0055-01
10.13764/j.cnki.lcsy.2017.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