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書添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研究
解書添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文章主要結合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展開分析,總結了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的相關問題,以及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采取的思路和對策,希望可以提高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的發展水平。
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
在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總結和分析,這是當前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建設過程中的重點,一定要進一步落實到位。
自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把社會管理作為提升執政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社會管理首次出現在黨的報告中,可見當前中央對社會管理的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由此,以多元化主體參與制度化建設為內容的社會管理模式標志著我國社會管理進入了新的階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引入“治理”概念,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體現的是對社會中方方面面的事務處理的不同,從單向的命令服從到平等協商合作的轉變,更加強調的是政府、社會、民眾一起面對公共問題,意味著一切不再由政府大包大攬,要發揮社會協同作用,需要有各種各樣利益訴求個體的參與。因此,對社會治理的提出,是一種理念的變革。在農村社會管理創新探索中又有了更進一步地提升。
(1)快速城鎮化。2000年,有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預言:“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兩件事就是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間,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從1980年的19.39%提高到了2015年的56.1%,預計2020年還將達到60%,這個速度在當前世界排名第一。
(2)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由于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化信息工具的成本大為降低,電腦、手機的價格已經能夠為農村居民所接受,使現代信息媒介在農村日益大眾化。截至2015年12月,農村網民在中國網民中占28.4%,規模達1.95億,較2014年底增加1694萬人。農村網民在整體網民中的比例增加,規模增長速度是城鎮的2倍。這個現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將是未來改變農村文化和農村發展的巨大力量。
(3)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近幾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加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委員會等紛紛下調經濟增速預期。從各國相繼發布的統計數據看,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速低于預期,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負增長”。
農村社會治理的創新,必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誰起主導作用,誰處于配合和服從的地位,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是什么,怎么和村民自我管理有機銜接。因此,在創新農村社會治理中,要推動“多維度治理”的農村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
(1)以農村社會服務創新推動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社會服務創新,解決好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治本之策。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要更新觀念,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縣鄉黨委、政府要把管理創新從管理轉變到服務上來,不能認為自已是官,老百姓是民,把自己和群眾簡單地對立起來。社會治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所有黨委政府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所有農村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老百姓謀利謀事的工作,農村社會治理的過程也就是全心全意做群眾工作的過程。
(2)以農村基層黨建創新推動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創新。村級黨組織長期處于新農村建設第一線,如何發揮村黨組織對農村社會治理工作的領導作用是關鍵。為此,一要改革完善村兩委班子的選舉方式。在嚴格選拔程序和標準的同時,更要注重優化班子的年齡文化經驗等結構。二要通過完善立法,從法律層面對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的任期屆數和決策事項做出一定的限制。三要在政策上加大培養鄉村致富領頭人、優秀大學生村官充實到農村干部隊伍。四要改革完善村社干部的管理。
(1)充分發揮基層干部的骨干作用。基層干部直接同人民群眾接觸,是農村社會治理創新中貫徹群眾路線的主力軍,在鄉村黨員干部中繼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就要切實改變基層干部政治敏銳性不強、服務意識不高、群眾觀念淡漠、執政方式簡單粗暴等問題;要切實加強鎮村級領導班子建設,把基層黨委政府的執政方向與群眾意志相結合,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使農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對違反黨紀政紀的要依規依紀嚴肅查處,絕不能庇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特別是要注意調動廣大村干部的積極性。要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出發,合理調整村社行政區劃,形成村干部工資增長的合理機制。
(2)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必須充分發揮廣大村民的能動作用,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一要積極探索村“兩委”選舉的有效途徑,要貫徹落實好基層民主建設,就要多種形式推選候選人,避免鄉鎮黨委政府直接操縱指定,要建立公開競選制度,讓德才兼備的候選人在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二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村務公開制度。要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公開欄、意見箱、村民代表議事會等形式進行公開,保證群眾的知情權。三是建立村民理事會,讓為民做主變為由民做主。四是完善村民對村干部任期中的監督制度,由于法律規定村民有自治權,村“兩委”不是一級行政單位,但現實中又行使一定行政管理權,上級黨委政府在監督中因找不到合法依據往往難以入手,首先要依法制定屆中罷免制度,其次在財務管理制度要加以規范。
(3)充分重視網絡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具有管理對象的廣泛性、流動性、復雜性,尤其是農村居住的分散性特點,光靠單一的組織單打獨斗來管理和服務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不斷提高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變一家管為大家管,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化的強大優勢,把公安、法院、銀行、工商、民政、扶貧、建設、國土、信訪、調處、司法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動態更新、建立社會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實行全網申報、一站審批,提高村民辦事效率。同時還可拓寬網絡問政平臺,通過郵箱、微博、網上社區等了解民情、溝通民意、傾聽民聲、集中民智,為農村社會治理打上網絡時代的烙印。
綜上所述,針對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的建設,要把握好工作的要點和工作的重點,提高江陵縣農村社會治理生態的建設水準,提升整個縣城的發展質量。
[1]程同順.村民自治的時代困境及未來趨勢[J].人民論壇,2016,(9).
[2]齊東杰,周海生.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社會治理[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23).
解書添(1989-),男,湖北監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