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嘉楣
女性更年期常見病之二十一——頸椎病
(接8 月上)
①吞咽障礙: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干咳、胸悶等癥狀,這是由于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②視力障礙: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③頸心綜合征: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及心電圖ST 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④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于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并存。
⑤胸部疼痛: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 和頸7 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⑥下肢癱瘓: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出現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⑦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后遺癥,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這是由于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頸椎的退行性變: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并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①椎間盤變性;②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③椎體邊緣骨刺形成;④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⑤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
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有關,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后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并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并不十分嚴重,但癥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慢性勞損: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于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后等都有著直接關系,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不良的睡眠體位、不當的工作姿勢、不適當的體育鍛煉。
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
中老年人群及更年期女性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過多的慢性勞損會引起椎間盤變性、彈性減弱,椎體邊緣骨刺形成,小關節紊亂,韌帶增厚、鈣化等一系列退化性病理改變。因此,中老年人患頸椎病的較多。由于絕經會導致身體的內分泌環境出現改變,這也是導致更年期女性朋友患上頸椎病的根本原因。此外,由于絕經會使女性朋友體內的雌激素迅速減退,而雌激素減退會誘發骨質疏松及頸椎的退行性改變程度的加重,從而使頸椎的脆性增強,在外力的創傷或扭傷的誘因下,還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或頭頸常向某一方向轉動者易患頸椎病 這些職業包括:辦公室工作人員、打字員、抄寫者、計算機操作人員、會計、刺繡女工、手術室護士、長期觀看顯微鏡者、交通警察和教師等。雖然這些職業的工作量、工作強度并非很大,但由于工作姿勢不當,長期低頭,造成頸后肌群、韌帶等組織勞損(低頭時,椎間盤承受的內壓較大),或頭頸常偏于一側引起局部勞損。因此這些職業的工作人員頸椎病的發病率較高。
擁有不良睡眠姿勢的人群 當枕頭過高、過低或枕的部位不當時,不良睡眠姿勢持續時間較長,睡眠時間又不能及時調整,易造成椎旁肌肉、韌帶、關節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疲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勞損。因此,喜歡臥高枕者及有反復“落枕”病史者易患頸椎病。此外,躺著看書、看電視時頭部長久單一姿勢等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過多的人,也易發生頸椎病。
有頭部外傷史的患者 由于交通事故、運動性損傷導致的頸椎損傷,往往誘發頸椎病的發生。外傷后的頸椎病以年輕人較為多見,如:體育活動中不適當的運動,超過了頸部所能耐受的量;軍事訓練中失手造成的頸部意外創傷等,往往會導致損傷后的椎間盤、韌帶不能修復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