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653100)王紋姬 趙洪超 師美玉
高度近視伴有眼軸重度延長,會引起內斜視和下斜視,外轉和上轉受限,被稱為重眼綜合征[1],也被稱為高度近視眼限制性內斜視或繼發固定性內斜視。由于高度近視眼眼軸變長,Pulley韌帶斷離,眼球向顳上方疝出,導致眼球長期處于內下轉眼位,內直肌發生攣縮,引起固定性內下斜視,嚴重者瞳孔可被完全遮擋,眼球極度內轉而不能視物。既往傳統手術方式有:內直肌后退外直肌縮短術,Jensen直肌連接術或內直肌減弱術聯合外直肌眶緣固定術,雖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復發。通過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重眼綜合征患者共8例(12眼),行改良Yokoyama術聯合內直肌懸吊,術后獲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8例(12眼)重眼綜合征。其中4例雙眼,4例單眼,3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45~71歲之間,平均年齡58歲,均為高度近視眼患者,自幼近視,為后天獲得性內下斜視,排除眼眶疾病。
1.2 檢查方法 ①視力、屈光間質、眼底檢查。②眼軸:應用A超檢查。③斜視度檢查:采用Krimsky法(三棱鏡+角膜映光法)檢查。④眼球運動檢查:按眼球運動受限程度分為0~4級。0級:眼球運動無受限;-1級:眼球運動可過中線,但不能到正常位;-2級:眼球運動剛到中線;-3級:眼球運動不到中線,但可略運動;-4級:眼球固定于斜視位,不能運動。⑤眼眶影像學檢查(MRI)
1.3 眼科檢查 視力在指數~0.1之間,3例合并白內障,眼底均為高度近視眼底改變;B超排除視網膜脫離;A超:眼軸長均>26mm,屈光度在-10.00DS~-25.00DS之間;內斜度數檢查:+45~+6O°,三棱鏡度數檢查:+100~+150△;眼球運動檢查:-3~-4級,被動牽拉試驗(+),均提示外轉和上轉阻力大;MRI提示外直肌和上直肌移位,后鞏膜葡萄腫向顳上方疝出。
1.4 手術方法 首先采用角膜緣切口,松解懸吊內直肌,打活結暫時固定;顳上方行Parks切口,分離外直肌和上直肌,在肌止點后10~14mm處將外直肌和上直肌的1/2肌束縱向分開,外直肌的上1/2肌束和上直肌的外1/2肌束在肌止點后10~14mm處用5-0不可吸收縫線聯結,注意縫線打結不要太緊,以免缺血,肌肉聯結處不固定于鞏膜上;再根據術中眼位情況和內直肌的緊張度調整內直肌懸吊量(6~10mm);最后將鼻側球結膜后徙5mm。
8例(12眼)重眼綜合征患者行改良Yokoyama術聯合內直肌懸吊,術后第1天,10只眼第一眼位正,1只眼殘留水平斜視5°,1只眼殘留下斜視5°,10只眼視力較術前提高1~2行;術后2周眼球外轉能過中線;術后5例患者發生復視,1~3個月后復視基本消失;術后隨訪6個月~1年,無眼位回退,無眼前段缺血,并且眼球外轉運動隨時間推移逐漸好轉。
我國為高度近視大國,高度近視導致的視網膜病變目前正逐漸發展為我國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它除了嚴重損害視力外,還會導致高度近視性斜視(也稱為重眼綜合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斜視[2],該眼病不但影響視力,還影響美觀。關于高度近視性斜視的發病機制有多種不同理論解釋。直到2003年通過應用MRI技術對高度近視患者眼外肌進行了掃描發現:高度軸性近視患者隨眼軸增長眼外肌均發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外直肌向下移位,上直肌向鼻側移位,這樣加強了下轉和內轉的力量,限制了眼球外轉和上轉,導致內斜下斜視。重眼綜合征的發病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因素:①眼球后部向顳上方脫位導致眼球的前部向鼻下方偏斜;②外直肌、上直肌的肌肉走行發生了改變,上直肌的鼻側移位導致內轉增強,外直肌的下移則增加了下轉的力量;③除了眼軸增長外,高度近視眼內斜視與顳上方pulley帶組織的破裂有關[3]。
矯正重眼綜合征主要是要通過改變肌肉的作用力及方向來達到矯正眼位的目的。2001年Yokoyama首先在歐洲斜視會議上報告將上直肌和外直肌聯結使其像一個肌肉的pulley帶將增長的眼球推回至肌錐內,實現矯正眼位和改善眼球運動的目的[4]。通過行改良的Yokoyama術:先松解懸吊內直肌,打活結暫時固定;在肌止點后10~14mm處將外直肌和上直肌的1/2肌束縱向分開,外直肌的上1/2肌束和上直肌的外1/2肌束在肌止點后10~14mm處用5-0不可吸收縫線聯結,肌肉聯結處不固定于鞏膜上,這樣做既減輕了眼前段缺血的風險,對肌肉損傷小,又改變了肌肉的作用方向,外直肌和上直肌的連接重建了顳上方pulley韌帶,起到“圍欄”的作用,將脫出的眼球還納至肌錐正常位置,從而恢復眼位,并能使眼球在肌錐內更加自由的活動;聯合內直肌懸吊:根據術中眼位情況和內直肌的緊張度調整內直肌懸吊量(6~10mm),因為高度近視患者鞏膜壁較薄,特別是后退量大時,后退縫合比較困難,行內直肌懸吊可以避免或減少鞏膜穿破的風險,便于操作及術中調整眼位;最后因為內直肌長期攣縮導致內側球結膜也發生攣縮,故將鼻側球結膜后徙5mm。術后我們發現該手術方式不僅可以矯正內斜視及下斜視,同時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眼球運動,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球運動進一步好轉。
總之,重眼綜合征是一種進展性的疾病,手術應根據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術式。在疾病早期,肌肉走行正常,只有小角度偏斜,且沒有明顯眼球運動受限時,內直肌后徙聯合外直肌縮短術是有效的。但是患者已出現明顯的內下斜視及眼球外轉、上轉運動受限(一般眼球運動檢查:-3~-4級,被動牽拉試驗陽性),則應在術前應用MRI掃描評估肌肉走行及眼球的位置,行改良的Yokoyama術聯合內直肌懸吊。此外,因為術后患者發生復視的可能性較大,術中用光源確定患者是否有復視,如果復視明顯,為了避免術后出現難以克服的復視,可適當欠矯5°左右,對于年青患者,內斜視發生的時間較短或內斜視相對較輕,因慎重處理內直肌后徙量,以免過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