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疾控中心(461200)柴改玲
肺結核治療時間長,且需要多種藥物組合治療,治療期間易發生各種不良反應,其中以肝臟毒性反應比較常見[1]。為了確保提高肺結核的治療效果,需要對肝功能異常情況進行預防,本次研究選擇586例肺結核患者對治療期間出現的肝功能異常情況及有效的處理方式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擇586例肺結核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為我中心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接收治療的患者,且均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相關標準[2]。586例患者中男性395例,女性191例,年齡范圍14歲~75歲,平均年齡為(45.68±5.37)歲。所有患者治療前均無過敏史、精神病及癲癇病等,且肝腎功能正常。
1.2 治療方法 586例患者在入院后常規進行肝功能血清酶檢查,包含丙氨酸氨基轉移酶、y-谷氨酰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等檢查,采用上海產CA-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查。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據國家結核病防治規劃抗結核方案進行治療,強化期每天異煙肼300mg,利福平600mg,乙胺丁醇1100mg,吡嗪酰胺1600mg,鞏固期每天異煙肼300mg,利福平600mg。對于具有貧血癥狀、體重低于50kg或年齡大于60歲患者則需要適當減量。
1.3 觀察指標 對治療期間出現肝功能異常情況的發生率及臨床表現進行觀察。依據肝功能異常程度可分為3度,其中輕度異常為ALT在80U/L~120U/L;中度異常為ALT在120U/L~200U/L;重度為肝酶明顯增高,TBIL超過5×ULN。
586例患者共有82例發生肝功能異常情況,發生率為13.99%,其中輕度肝功能異常患者60例(10.24%),中度肝功能異常21例(3.58%),重度肝功能異常1例(0.17%)。在治療1周后,有7例患者出現飽脹、惡心等癥狀,經檢查后確認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1.19%;治療1月后,34例患者發生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5.80%,治療兩個月后68例患者發生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11.60%;超過2個月且直至療程結束出現肝功能異常為14例,發生率為2.38%。
本次研究對肺結核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肝功能異常情況及有效的處理方式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586例患者共有82例發生肝功能異常情況,發生率為13.99%,輕度肝功能異常患者10.24%,中度肝功能異常3.58%,重度肝功能異常0.17%。1周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1.19%;1月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5.80%,兩個月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11.60%,超過2個月且直至療程結束肝功能異常發生率為2.38%,表明肺結核治療期間肝功能異常發生率較高,且以輕度肝功能異常比較常見,一般在治療兩個月期間發病率較高。為了確保不影響肺結核治療效果,并消退肝功能異常情況,需要針對肝功能異常患者進行相應處理。對于發生肝功能輕度異常患者,可以采取保肝治療,無需改變抗結核治療方案,指導患者服用護肝片或葡醛內酯片[3]。對于發生肝功能中度異常患者,可以在保肝治療的基礎上,改變抗結核治療方案,停用吡嗪酰胺,利福平改為利福噴丁。對于肝功重度異常患者,須停用所有抗癆藥物,保肝治療。根據相關研究可知,采用上述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促使患者順利完成抗結核治療。
綜上所述,肺結核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肝功能異常情況發生率較高,對于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需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避免影響治療效果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