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麗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廣西 桂林 541001)
機械通氣患者氣管插管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評價
梁錦麗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廣西 桂林 541001)
目的 探討機械通氣中氣管插管護理模式及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2016年在我院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氣管插管的80例患者。給予氣管插管后妥善管理氣道,預防院內感染;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觀察護理后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狀況。結果 經護理后,80例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患者中:病情好轉后順利脫機拔管79例,非計劃性拔管1例;護理有效率為93.75%,無效率為6.25%;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總滿意度為97.50%。2例患者病情危重死亡,4例(5.00%)發生呼吸機性相關肺炎。結論 綜合護理模式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通氣質量并提高治愈率,減少使用呼吸機術后呼吸系統相關肺炎等并發癥,值得醫師推廣。
機械通氣;氣管插管;臨床護理;效果
氣管插管是急診、ICU等科室搶救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等嚴重呼吸系統等疾病,其是通過人工氣管插管連接患者與機械呼吸機代替患者呼吸,是一種維持呼吸功能及血氧飽和度的呼吸支持療法[1]。氣管插管雖可挽救患者生命,但對機體造成傷害,且對生理造成負擔及發生各種并發癥,如不及時給予有效護理,不但不利于后續治療,還危害患者的生命。本文探討機械通氣中氣管插管的護理模式及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016年在我院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氣管插管的80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42.69±5.47)歲,呼吸衰竭21例,急性左衰竭12例,腦梗死8例,重癥胰腺炎6例,感染性休克13例,外傷5例。患者均同意本次護理模式并積極配合我院的研究。
1.2 方法
1.2.1 建立有效的護患溝通:氣管插管患者的語言溝通能力下降,恐懼、壓抑等心理負擔較重。為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護士需正確評估其心理狀態,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例如:無聲溝通、肢體語言溝通(眨眼、點頭、手語等),細心觀察患者的肢體語言,以滿足其合理心理需求[2]。
1.2.2 生理護理:①管道護理:保持氣管管道在適當位置,用膠帶、布帶固定,預防患者翻身等運動的牽拉導致的導管脫落。氣囊充氣需分次少量充氣,預防壓力過高導致的局部粘膜供血不足。②口腔護理:經口行氣管插管,因無法經口進食、飲水、漱口等,口腔經常處于封閉狀態;常導致口腔異味、細菌繁殖等;因此需要為患者每日清理口腔,并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漱口液,以減少口腔中細菌繁殖及口腔異味。③氣管內吸引操作護理: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吸引管使用遵循一人一管一用;操作需熟練、輕柔,先吸進氣管中痰液,再吸引口鼻腔中痰液,吸痰時間≤15 s/次。④呼吸道護理:維持呼吸道溫度為34℃左右,濕度為37%。濕化器中使用蒸餾水,并每日更換1次。⑤拔管護理:向患者解釋拔管注意事項及基本流程,保持其情緒平穩。先將氣管及口鼻中分泌物清除,解除布帶等固定物后將吸痰管插入氣管中,邊吸痰邊拔管[3]。
1.2.3 心理護理:因經口插管,患者有口難開,因此意識清醒的患者常產生恐懼、焦慮、緊張等負面心理。醫護人員需對患者進行言語、動作的安撫,操作時需輕柔、耐心,溝通時需耐心、細心以盡量滿足其需求;并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相關宣教,減少因知識缺乏引發的焦慮等負面情緒。
1.2.4 感染預防:病室進行消毒,2次/d,30 min/次;呼吸機管道定期消費,對長期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需準備備用管道,常規為每2天更換1次;使用呼吸機及吸痰等操作時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定期使用痰培養;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2.5 環境護理:為患者創建溫馨、低噪音的環境,以減緩患者緊張、煩躁的負面心理;操作時護士做到操作輕、說話輕、走路輕、開關門輕[4]。
1.3 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后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后,80例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患者中:病情好轉后順利脫機拔管79例,非計劃性拔管1例;護理有效率為93.75%(75/80),無效率為6.25%;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總滿意度為97.50%(78/80),不滿意度為2.50%。2例(2.50%)患者病情危重死亡,4例(5.00%)發生呼吸機性相關肺炎。
氣管插管是成功搶救危重癥患者的關鍵,接受機械通氣期間,患者面臨死亡威脅和疾病治療的痛苦,導致其產生負面心理,妨礙愈后效果[5]。
綜合護理不但確保患者生命安全,還要保證平穩的心情,以促進愈后。創建良好的環境,做好護患溝通及非語言溝通能力,以減少患者緊張等負面情緒,促進其身心的早日康復。通過對患者的生理護理,有效減少因口腔中細菌滋生引發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熟練、輕柔的吸痰操作,有效減少患者氣管中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證血氧飽和度維持在正常范圍中,促進愈后。固定插管、保持氣管中溫濕度正常及氣囊壓力的管理,均有效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本次研究表明,經護理后,病情好轉后順利脫機拔管79例,非計劃性拔管1例;護理有效率為93.75%,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總滿意度為97.50%;2例患者病情危重死亡,4例發生呼吸機性相關肺炎。合理有效的綜合護理,可有效控制疾病發展,保證呼吸通暢,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通氣質量并提高治愈率,減少使用呼吸機術后呼吸系統相關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1] 賈 巧.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老年患者的口腔護理方法[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3):1601.
[2] 李 娜.機械通氣治療的氣管插管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9):298.
[3] 孫小妹.80例ICU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清醒患者舒適需求分析及舒適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3):71.
[4] 湯光艷.機械通氣患者氣管插管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7):353.
[5] 王麗君.機械通氣時氣管插管患者在急診科的護理[J].甘肅科技,2015,31(22):109.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
B
ISSN.2096-2479.2017.3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