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青,張 琴,李 靜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綜 述·
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研究進展
韓丹青,張 琴,李 靜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
靜脈輸液可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人體內,是臨床工作中重要的給藥及補液途徑。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不當可導致穿刺部位的疼痛、皮膚出血或皮下淤血,同時也會增加患者對靜脈輸液的恐懼感,降低再次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增加患者痛苦[1]。為了總結靜脈輸液后在按壓方式、按壓時間和按壓力度方面的研究進展,現綜述如下。
1.1 交換式按壓法和非交換式按壓法
交換式按壓即靜脈輸液結束拔針后,先由護士按壓穿刺點,再交由患者或家屬進行按壓的方法。交換式按壓時,由于不同操作者的按壓力度不均,以及交換過程中停留時間不同,局部血流可發生“阻斷-恢復-再阻斷-凝血”現象[2]。這個過程中,血流迅速經損傷的血管壁溢出至皮下而發生穿刺部位出血或皮下淤血,尤其以患者站立或手臂下垂時明顯。非交換按壓法即護士在拔針的同時指導患者或家屬將手掌的小魚際平輕放在穿刺點上方,護士用手疊放在患者或家屬手背上,快速拔針的同時向下稍加力量按壓4 min即可。非交換式按壓方法[2]不僅避免了交換式按壓時壓力不足或移位導致出血,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護士。交換式按壓法和非交換式按壓法均屬于患者自己按壓模式,非交換式按壓法有助于減少出血,提高輸液護理效率和質量[3]。
1.2 拔針按壓法
先拔針后按壓法即護士用一只手在針頭上方放置一塊已經進行消毒的小方紗布,使其覆蓋穿刺部位,用另一只手將針頭快速拔出,隨即將小方紗用大拇指沿靜脈血管方向按住穿刺部位[4]。先按壓后拔針法是指在拔針前,應用無菌干棉簽對穿刺點上方進行按壓,并迅速將針頭拔出。按壓時間均為3~5 min,程瑛[4]等將患者分為先拔針后按壓和先按壓后拔針組,研究結果顯示,靜脈穿刺后采用先拔針后按壓法能明顯地減輕疼痛、降低皮下淤血發生率。
1.3 棉簽按壓法
即拔針后用棉簽按壓穿刺點至不出血,分橫向按壓法和縱向按壓法。橫向按壓法[5]即使棉簽與血管方向垂直進行,棉簽直徑小,常不足1 cm,往往導致局部受壓面積小,只能對皮膚穿刺點進行按壓,而不能很好對血管穿刺點進行按壓,易出現皮膚及皮下出血,導致患者感覺不舒服??v向按壓法即讓棉簽前端超過皮膚穿刺點1 cm,而后按壓于皮膚,不僅能按壓皮膚穿刺點,同時也能按壓血管穿刺點,局部受壓面積增大,能有效防止皮下出血及淤血的發生。研究顯示采用橫向按壓法發生皮下紅腫、淤血的比例為78%,采用縱向按壓法發生皮下紅腫、淤血的比例為9.4%,縱向按壓法明顯減少了皮下出血率[6]。
1.4 輸液貼按壓法
靜脈輸液結束后,關閉輸液器開關,揭開輸液管及針柄上的輸液貼,保留帶有方紗的那一條輸液貼,拔針后立即按壓輸液貼上方1~3cm 處3~5 min。其優點為:(1)輸液貼好固定,按壓方法簡單,可以同時按住皮膚和血管壁上兩處穿刺點,按壓完畢后還可暫時保護穿刺點清潔,防止細菌侵入,減少感染發生;另外操作簡單、方便,資源再利用,通過輸液貼兩邊向下的拉力,可對穿刺點及周圍組織產生向下的壓力,有利于穿刺點進一步閉合。(2)因輸液貼比較薄,透氣性強,不易引起皮膚過敏[7]。常用的輸液貼按壓法有多種:拇指按壓、小魚際按壓、大魚際按壓、三指按壓、四指按壓等。不同方法的按壓效果也各有優缺點。
1.4.1 拇指按壓法。拔針后患者用對側拇指按壓穿刺點。因為拇指與穿刺點皮膚接觸面積大,不易移動,按壓均勻,又加上一層帶薄棉紗的輸液貼,幾乎不會發生疼痛[8]。缺點是大拇指按壓法因受壓面積小,血管穿刺點的按壓不完全,皮下淤血發生率相對較高,同時,因易移動可使按壓位置即出現偏差,導致部分患者皮下出血[9]。另外,史靳等[10]研究表明,采用拇指按壓法進行按壓,血管壁會受壓變形,穿刺針頭的斜面如同刀刃,對血管壁造成直接的切割,拔針前按壓的時候,如果壓力越大疼痛就會越明顯;同時由于按壓時血管和針間會發生摩擦,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疼痛也就越明顯。
1.4.2 三橫指按壓法。拔針后指導患者用對側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沿血管一齊用力縱向按壓穿刺點及其上方皮膚。靜脈穿刺后采用三橫指[11]按壓皮膚穿刺點10 min止血方法效果好。曹金珠[12]通過實驗研究表明三指按壓法明顯優于拇指單指按壓法,不僅將皮膚針穿刺點按壓住,同時將血管壁上的穿刺點壓住,從而大大降低了拔針后出血、皮下淤血的發生。郭華娟等[13]等學者認為三指按壓法的皮下出血、淤血及血管閉塞發生率明顯低于單指按壓。
1.4.3 四指按壓法。輸液完畢后不關閉輸液調節器開關,先去掉除覆蓋針頭外的所有輸液貼,然后囑患者用對側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并攏橫向輕輕置于覆蓋針頭的輸液貼上方,在針頭退出皮膚的同時,囑患者將4指迅速向下按壓,按壓力度均勻和適中,按壓時間為3~5 min。四指按壓法[14]能夠同時按住皮膚穿刺點和血管穿刺點,按壓范圍廣、著力均勻,操作方便,患者依從度高,皮膚出血、皮下淤血發生率低。張俊芳[14]研究發現四指按壓法和大拇指單指按壓法皮膚出血率分別為1.7%(1/60)和3.3%(2/60),皮下淤血率分別為3.3%(2/60)和8.3%(5/60),四指按壓法的皮下出血和淤血的發生率均較低。丁繼玲[15]將180例患者評價分為拇指按壓法、大魚際按壓法、四指按壓法3組,觀察發現拇指按壓法的淤血發生率為20%,大魚際按壓法淤血發生率為7.8%,四指按壓法淤血發生率為2.2%,表明了四指按壓法方法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皮下淤血的發生。
1.4.4 小魚際肌按壓法。去掉輸液貼2條窄貼,交叉貼于有棉紗寬貼上,囑患者用小魚際掌面平行放于寬貼上,小魚際外緣遮蓋輸液貼下邊緣[16]。小魚際按壓法[17]拔針時壓緊可明顯減少患者局部疼痛、皮膚出血和淤血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還可以保護血管,提高了再次穿刺時血管清晰度,減輕患者痛苦。于芳等[18]研究顯示,小魚際直接按壓法按壓時受力增大且較均勻,而局部受壓輕,所以疼痛感會減輕;同時能克服多指按壓時指縫間隙壓力缺失的不足,從而明顯降低了穿刺點出血及淤血的發生率。
1.4.5 大魚際按壓法。輸液完畢拔針后囑患者用對側手掌大魚際順著血管走向按壓皮膚的穿刺點及其上方2 cm范圍。大魚際肌肉組織豐富,按壓面積增大,皮膚穿刺點和血管壁穿刺點可同時受壓,能夠有效減少皮下出血。丁繼玲[15]通過臨床實驗研究得出使用大魚際按壓法,按壓后淤血發生率仍可達7.8%,提示大魚際按壓重心不易掌握,易移位,從而導致較高的皮膚淤血率發生。廖素清等[19]研究認為:大魚際按壓法、大拇指按壓法和四指按壓法皮膚出血發生率、皮下淤血發生率、疼痛發生率分別為7.5%、2.2%、4.8%;2.2%、6.1%、11.0%和2.2%、1.8%、9.6%。四指按壓法和拇指按壓法皮下出血率最低,四指按壓法皮下淤血率最低,大魚際按壓法疼痛率最低。
1.5 長紙質膠帶固定包扎按壓法
輸液完畢,關閉調節器開關,首先用無菌干棉簽按壓穿刺點上方,迅速拔出針頭,再用寬1.25 cm長紙質膠帶粘貼固定無菌干棉簽并繞手掌手背包扎1周半,使長紙膠帶發揮類似壓脈帶作用,再讓患者用對側手按壓穿刺點上方已包扎的棉簽4 min[20]。優點:當患者不配合或不遵從護囑時,由于長紙膠帶固定包扎1周半的類似壓脈帶的持續作用力,即使患者沒有按壓足夠的時間,固定、按壓的棉簽也不會松動,可持續有效地阻斷淺表靜脈血流,防止血液迅速經損傷的血管壁溢出而致出血和皮下淤血發生。陳丹[20]通過采用自身對照方法研究顯示,長紙膠帶固定按壓法皮下淤血發生率為5.6%,傳統按壓法(棉簽按壓法),皮下淤血發生率為10.4%。靜脈輸液拔針后采用長紙膠帶固定包扎按壓法能降低皮下淤血發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有效地保證血管的再次利用,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同時,紙膠帶和棉簽成本低,使用方便,易于接受。
1.6 按壓帶
輸液完畢后,僅保留穿刺點表面的輸液貼,左手拇指按壓住輸液貼,用右手握住按壓帶,正面朝下,迅速交替雙手,用按壓帶的按壓體替換左手拇指,按壓在穿刺點上方;用左右手將按壓帶的兩端繞肢體環繞,拉緊兩端,利用兩端魔術貼調整按壓帶松緊度,將其固定于肢體上[21]。按壓帶的制作簡單,成本低廉,可循環使用,節能環保。邱征麗[21]認為按壓帶使用方法簡單,按壓止血效果良好,不易發生穿刺點皮膚出血、青紫、淤斑、皮下血腫等,未發生固定肢體遠端血液循環障礙。邱征麗等[21]將對按壓帶按壓法和棉簽按壓法進行對比研究,結果提示按壓帶按壓法皮下瘀斑發生率為2%,皮下血腫發生率為0%,而棉簽按壓法的皮下瘀斑發生率為16%,皮下血腫發生率12%。按壓帶止血方面明顯優于棉簽按壓法,且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1.7 上舉法
上舉法即拔針后囑患者上舉輸液手其位置高于心臟水平(30~40 cm),舉手時間為2~3 min。上舉法分為上舉按壓法和上舉不按壓法。上舉按壓法即拔針后立即用拇指沿血管走向按壓穿點點及上方皮膚,大拇指頂端超過皮膚穿刺點近心端1~2 cm,同時囑患者上舉該手。上舉不按壓法即是輸液結束拔針時先將前臂抬高其位置高于心臟水平(30~40 cm),舉手時間為2~3 min,它的原理是通過肢體上舉使穿刺位置高于心臟平面,靜脈回流加速,血管塌陷,導致輸液靜脈血管的壓力最小和血流量最少,出血停止。研究[22]顯示,上舉按壓法皮下出血及淤血發生率為34.8%,疼痛率為46.4%;上舉不按壓法皮下出血及淤血發生率為7.6%,疼痛率為21.3%。提示上舉不按壓法的出血淤血率、疼痛率明顯少于上舉按壓法。
通常健康人血小板凝集的時間為2~5 min,研究顯示拔針后按壓血管4 min左右比較合適。按壓時間如果過長,護士和患者都難以堅持,按壓時間過短則皮下淤血發生率會增加。而特殊情況下,如應用抗凝藥物或凝血功能較差的患者應延長按壓時間,以15 min為宜[22]。
輸液完畢,拔針時若按壓力度不當會導致針頭對皮膚、血管壁產生刺激,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如果拔針時壓力過大會加重對血管及皮下組織的損傷,壓力過小則局部組織易受牽拉,同樣產生疼痛。所以,壓力應以皮膚無凹陷為宜,待針尖拔出后再加大壓力。有學者認為,按壓的最佳方法是患者利用自己的手指壓力進行按壓,也學者認為拔針后稍微用力按壓即可。高櫻等[23]研究中的研究結果顯示,按壓力度應該以指尖按壓時,指尖處于變蒼白與未變蒼白之間時的力度剛好,但這種力度臨床很難掌握。何春桃[24]通過臨床實踐認為,大魚際按壓法壓力適中,按壓面積大,配合前臂伸展,壓力均勻,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
綜上所述,靜脈輸液后按壓方法有很多種,臨床護理工作中常常采用多種方式聯合進行。交換式按壓法、非交換式按壓法、上舉法屬于以患者自己按壓模式為主,以護理人員指導為輔。如非交換式按壓法有助于減少皮膚出血及淤血,如果非交換按壓法中聯合采用四指按壓法可明顯降低皮膚出血及淤血的發生;如果聯合大魚際按壓法可明顯減輕局部疼痛的發生;如果同時適當采用上舉法,可進一步減少相關的不良反應,有效提高輸液護理效率和質量。長紙質膠帶固定包扎按壓法和按壓帶屬于以護理人員為主、以患者為輔的按壓模式,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及淤血的發生率,有效地保證血管的再次利用,按壓帶還可以循環使用,節能環保。按壓時間通常以4 min為宜,特殊患者按壓時間需適當延長。按壓的力度目前尚未統一標準,原則上是以在盡可能避免皮下出血、淤血及血管損傷的前提下,減輕局部疼痛為宜。因此,臨床中可因時、因地、因材、因人靈活選擇合適的按壓方式、按壓時間和按壓力度。
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研究對于減輕患者疼痛,減少皮下出血及淤血發生有重要意義。經過廣大臨床護理工作者大量的研究和調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靜脈輸注不同的藥物時,按壓方法和按壓時間是否有區別,按壓力度需要多大,按壓方法、時間及力度對穿刺血管有何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 胡艷其,曹譯丹,龍毅嬌.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3,11(4C):1132-1133.
[2] 耿 慧,段清艷.靜脈輸液拔針后的按壓方法的改良[J].求醫問藥,2012,10(6):408-409.
[3] 崔璐璐,孫麗麗.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1):142-143.
[4] 程 瑛.靜脈穿刺后兩種拔針方法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184-185.
[5] 劉 蓉,蔡小萍.靜脈輸液拔針平橫行按壓法的臨床效果對比[J].青海醫藥雜志,2011,41(2):50-51.
[6] 張華英,譚沛云.對輸液貼與棉簽在輸液拔針后按壓針眼的護理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11(6):85-86.
[7] 韓麗婉.靜脈輸液拔針后輸液貼按壓與傳統的按壓方法比較[J].當代護士,2013,4(2):136-137.
[8] 劉靜靜.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的效果評價[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4):103.
[9] 張俊芳.靜脈輸液后三種拔針方法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3,6(3C):114.
[10] 史 靳,聞亞蘭.靜脈穿刺后兩種拔針方法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88-89.
[11] 霍 光,王 娜.靜脈穿刺后采用三橫指按壓止血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6):77-78.
[12] 曹金珠.不同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的效果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2):92-93.
[13] 郭華娟,姚 萍,王洪芹.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分析與改進[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6):73-74.
[14] 張俊芳.靜脈輸液后三種拔針方法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3,6(3C):113-114.
[15] 丁繼玲.靜脈輸液拔針后不同按壓方法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1,25(4B):991-992.
[16] 秦春霞,王連平,楊榮娟,袁秋玲.應用輸液貼拔針按壓止血方法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7,22(1):47-48.
[17] 麥竹丹,任春菊.門診靜脈輸液拔針后兩種按壓方法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5):7516-7517.
[18] 于 芳.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研究[J].吉林醫學,2010,31(1):116-117.
[19] 廖素清,鄭小鳳,劉 嬌,等.靜脈輸液拔針后不同按壓方法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3:452-454.
[20] 陳 丹.2種按壓方法對預防靜脈輸液拔針后皮下淤血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3):113-114.
[21] 邱征麗,伍小玲,譚東娥,等.自制靜脈穿刺后拔針按壓帶在外傷患者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止血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20):84-85.
[22] 崔小玲.手背部靜脈輸液后兩種拔針方法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9):367-368.
[23] 鄭金華,胡婷業,鮑秀麗,等.靜脈留置針拔針后兩種按壓方法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2016,10(18):278.
[24] 何春桃.拔針按壓方法的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9):1135-1137.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
A
ISSN.2096-2479.2017.30.1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