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人民醫院(224700)馬榮
近年來骨科臨床上針對上胸椎病變主要采取頸椎入路、鎖骨切除劈胸入路及后方入路等手術入路,但如此手術入路方法創傷較大,引起患者出血較多,因而風險較高難以廣泛應用。肩甲下手術入路是指在側前方顯露上胸椎一種手術入路方法。已有研究報道[1],采用肩甲下手術入路具有顯露好、牽拉重要血管及神經較少,因而風險較小,患者術后能夠盡早康復,臨床應用效果顯著。本研究對11例上胸椎病變患者行肩甲下手術入路,獲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上胸椎病變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2.5±6.7)歲。11例患者病變范圍T2~4椎體,其中結核4例,骨折2例,腫瘤5例。全組患者術前經MRI及X線片檢查顯示硬膜囊受壓,椎體骨質破壞或后凸畸形,且經神經功能恢復評級(Frankel分級)[2]:A級1例、B級2例、C級4例、D級2例、E級2例。
1.2 手術方法 全組患者術前行常規檢查,符合手術指征。采取全麻插管,上臂上舉,取側臥位,手術切口沿第5肋向后經肩胛下角后轉向后上,從肩胛骨內緣內側2cm至C7棘突。依次切開淺層的胸大肌、背闊肌、斜方肌和深層的胸小肌、前鋸肌、菱形肌和豎棘肌,分開肩胛骨和胸廓間的組織,并將肩胛骨后方翻起,顯露第5肋并作切除,撐開胸廓,將肺尖部向前下方拉開,顯露T2~4椎體。待椎體徹底顯露后,對病灶進行清理,術畢胸腔閉式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胸膜、肌層和皮下及皮膚。術后患者回到病房醫囑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待肺復張后拔除引流管。
1.3 隨訪 術后通過電話和門診對全組患者進行定期隨訪,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比較患者術前和術后周疼痛情況及采用功能障礙指數(ODI)比較患者術前和術后1個月功能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組患者手術順利,平均手術時間(103.82±21.39)min,平均出血量(263.74±26.69)mL,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均順利出院。術后1周VAS評分為(3.52±0.38)分,顯著低于術前VAS評分(8.37±1.67)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67,P=0.017)。術后1個月ODI評分為(25.69±4.37)分,顯著低于術前ODI評分(72.41±7.34)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74,P=0.003)。
上胸椎位于頸前凸和胸后凸交接位置,由于其鄰近部位解剖較為復雜,且所處位置深,手術一直以來都是骨科臨床處理的棘手問題,且手術暴露途徑一直爭議較大[3]。目前臨床上提出對于上胸椎病變手術入路必須滿足病灶清除和植骨內固定的要求。經前路上胸椎顯露一直是骨科的難題,對手術醫師要求較高,增加手術的難度。以往的文獻報道[4],國外學者Turner行肩胛下高位經胸入路手術清除上胸椎腫瘤,能夠充分顯露胸1~3的目的,并且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中,我們通過肩甲下手術入路治療上胸椎病變11例分析發現,全組患者手術過程中操作視野開闊,病變部位能夠充分顯露,清除較為徹底,并且術后并發癥少,且患者疼痛減輕明顯,功能恢復較快,因此,肩甲下手術入路是治療上胸椎病變較為理想的手術入路。但本研究由于納入樣本量較少,疾病種類較為單一,還有待擴大樣本量和疾病種類進一步驗證肩甲下手術入路處理上胸椎病變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