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鋒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西 貴港 537100)
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的預防及護理分析
羅志鋒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西 貴港 537100)
在臨床診斷疾病的方法中,CT增強掃描的利用率極高,尤其在掃描時注入造影劑可提升診斷效果。然而,在CT增強掃描時易發生造影劑滲漏現象,使組織發生壞死,從而危害肢體形態、功能。因此,臨床極為重視CT增強掃描有關外滲造影劑的預防措施,及相應護理工作。本文先簡要分析造影劑的外滲原因,再針對該現象提出預防措施與護理建議。
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預防;護理
臨床疾病的診斷普遍推廣CT檢查,其中CT增強掃描在鑒別、診斷疾病中具獨特優勢,可顯著提升病變確診率,優化病變定性質量。在增強CT掃描時,需大量造影劑,故時常出現滲漏事件,此時不僅要做好常規護理,關于造影劑的外滲預防及外滲后的護理措施易至關重要,對順利完成CT檢查具重要作用。若處理欠佳或為及早治療,可引起嚴重后果,導致醫療事故或糾紛。本文現分析造影劑外滲原因,現報告如下。
在CT增強掃描中,造影劑由高壓注射器快速注入,注射時易外滲,現將其原因總結如下:①注射因素,因注射器的注射壓過高,速度快,且造影劑太過濃稠,較高滲透壓,故造影劑易滲漏[1];②護理員缺乏經驗或技術差,穿刺前未準確評估血管,忽視針頭膠布的牢固性,特別是穿刺針半針于血管內,半針于血管外。缺乏責任感,注藥前未細致查看,護士與技術員配合度差,未考慮注入造影劑的速度及患者心理素質等;③患者自身因素,老年患者皮膚松軟,早期不易發現滲漏;長期放化療患者血管的彈性低,過硬過細,穿刺后血管易刺破后穿透;幼兒、肥胖患者不易顯露血管,降低穿刺成功幾率;幼兒、躁動患者難以配合,使穿刺移位致滲漏[2];④注射部位的動脈功能差或淋巴管引流受阻,例如,糖尿病、動脈硬化、血栓、結締組織病、血管手術或放療、淋巴切除術等患者,注射位置均是皮下組織少或末梢小靜脈,如手、足背等;⑤其他因素,上行靜脈造影未松開止血帶,穿刺針或靜脈導管留置超時,反復穿刺同一血管等,均可致造影劑滲漏。
2.1 預防措施
2.1.1 穿刺前護理
護士穿刺前評估患者,例如,病況、體質、治療情況、依從性等,嚴格評估形成血栓、靜脈阻塞、感染患者,尤其是放化療腫瘤患者,其上肢血管差,表現出硬化、脆性、不顯影等,是常見性高危外滲患者;在操作時應密切警惕,若操作欠妥,易刺破其血管致滲漏,應嚴格謹慎。
2.1.2 心理護理
患者因擔憂病情、造影劑并發癥,易出現緊張、恐懼心理,情緒反常易致其出現身體僵硬、顫抖等生理反應,干擾穿刺操作,嚴重可致掃描時針頭脫落[3]。因此,穿刺前需安撫患者心理,讓患者對造影劑提高認知度,讓其理解輕微惡心、發熱均屬注藥時的正常現象,以減輕心理反應。增強患者、家屬防護外滲的意識,說明造影劑外滲癥狀及過敏后果,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生,若有輕微疼痛、腫脹感受時,立即告知醫生,停止給藥。
2.1.3 更換造影劑注射工具
將傳統金屬頭皮針更換成套管針,套管針材質是塑料,質地輕柔,留置血管中不易傷及血管。當注藥速度快,可致金屬頭皮針發生反作用力刺傷血管,而套管針可彌補這一不足。
2.1.4 穿刺位置合理選取
采取Y型留置針穿刺時,應選彈性佳、粗直上肢靜脈,例如,肘、橈或手背等靜脈,以大角度直刺手法進針,即針頭直接刺入血管,待回血再平針進入。有研究證實[4],靜脈大角度穿刺可減少損失穿刺點血管,安全性高于常規穿刺法,在預防高壓注入造影劑穿刺血管引起外滲具關鍵作用。針對長期化療腫瘤患者,當其上下肢體無合理穿刺靜脈位置時,可穿刺頸靜脈,但該部位僅適用于除盆腔、腹部等頸胸外CT增強掃描,不適用胸部CT掃描。老年患者神經反應差,對外界疼痛刺激敏感度低,加之皮膚松軟,無法及時發現早期滲漏。因此,為降低老年患者外滲率,除特殊需要,穿刺應優選前臂的頭或正中處靜脈。
2.1.5 提升穿刺技能
套管針大小以受檢部位、流程作為選擇參考,Y型留置針通常以18號~24號為主,從血管上方刺入皮膚,皮膚與針頭直刺以15°~30°適宜,再刺入血管,待回血后壓低皮膚與針頭呈5°~15°角度適宜,進針約1 cm,以免刺破血管。該操作要求護士技術熟練,穿刺完畢后予以透明敷貼固定留置針,以防穿刺針移動引起造影劑外滲。
2.1.6 合理選用造影劑,加強督促與試推法
造影劑應選用非離子碘造影劑,適當加熱常溫(17℃~25℃)造影劑至37℃,可減小其濃稠度,預防外滲。通過試推法預估血管質量來,選擇適當血管注射,可減小滲漏率。造影劑注射前,先注入3 mL生理鹽水,局部未顯腫脹或不適,再注入造影劑。高壓雙筒注射器輸藥自開始到掃描前14 s內稱安全期,護士應謹慎配合技術員,注射后護士陪伴患者,護士應加強檢測高壓注射器是否排空空氣,注射速度是否控制合理,針頭連接是否牢固;觀察注射部位、身體不適感、注射曲線變化等,若異常立即告知技術員停止給藥;拔針后予以干棉球按壓穿刺部位5 min,待確定無外滲情況下,護士才能離開掃描室,以減少穿刺滲漏;針對疑似外滲患者,觀察時間應延長,若出現滲漏,應即刻結束給藥,重新為其穿刺[5]。
2.2 外滲后護理措施
造影劑外滲我科按滲出藥量多少分為輕度和重度。輕度滲出藥量在10 mL以內,重度在50 mL以內(藥量滲出量根據高壓注射器操作版面波峰改變來定量,因為注入造影劑總量在75 mL~80 mL,據操作密切觀察,注射壓力波峰改變時,緊急停止注射,可控制藥量在50 mL以內)據經驗總結外滲護理如下:在患者掃描結束后,給予心理安撫,講解引起外滲的原因以及處理方法,以消除患者顧慮。拔除增強時預留的留置針,從針口處將外滲藥液擠出,必要時再用無菌針頭刺破表皮擠出滲液,操作過程作好解釋溝通,取得患者及家屬理解,告知患者擠出滲液會減輕疼痛利于腫脹消除。據我科經驗,患者及家屬都會接受此方法,擠出后予以鹽水棉球洗凈,再用酒精棉球皮膚消毒,保持膚質外表干燥,予外敷季德勝蛇藥片(國藥準字232020048)規格0.4 g/片,按滲出范圍調配藥量,據我科護理經驗,滲出藥量30 mL內用12片/次,50 mL以內24片/次。用法:將藥片研成粉狀加生理鹽水調成糊狀外敷于腫脹部位,外敷兩次/d,由我科當值護土隨診換藥,隨訪期限直至患者滲出部位消腫。循環體質好的患者一般兩天消腫,腫瘤放、化療后的患者,循環體質較差者需4天左右,隨訪期間注意皮膚和心理護理,多做溝通交流。住院患者和臨床科室做好交接,門診患者預留患者電話做好隨訪。經上述隨訪處理,均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
在CT增強掃描中,造影劑的注射速度較快,約4~5 ml/s的注速,易沖擊血管壁,引起外滲。尤其是放化療腫瘤、動脈硬化、肥胖及糖尿病等高危患者,造影劑的外滲幾率極高,臨床應著重觀察。造影劑滲漏后可刺激皮下組織,壓迫血管神經,阻礙血液循環,易致皮膚局部腫脹、疼痛、壞死或潰瘍等并發癥。臨床應重視護士操作技能的提升,重視患者心理護理,以免除造影劑滲漏事件發生;適當利用血管外滲探測技術,以監測造影劑滲漏的報警率;在外滲發生后,重視并發癥的護理,對腫脹部位外敷季德勝蛇藥及隨訪等措施,以加快恢復外滲損傷,避免醫患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
[1] 羅小東.CT增強掃描造影劑滲漏的預防和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3,11(9):844-845.
[2] 馬 婷.增強CT造影劑外滲及過敏反應的預防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9):174-175.
[3] 楊惠群.CT造影劑外滲13例的處理措施與預防對策[J].中國鄉村醫藥,2016,23(2):82.
[4] 袁 露,路 莉,路 欣,等.雙源CT冠狀動脈檢查造影劑外滲的預防及護理[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3,33(12):902-903.
[5] 姜琳莉.加強護理干預在預防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中的效果[J].當代醫學,2015,21(35):117-118.
本文編輯:趙小龍
R473
B
ISSN.2096-2479.2017.02.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