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457000)賈如娜
冠狀動脈內介入治療創傷小,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很容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已成為診治冠心病的方法之一。撓動脈位置比較淺,鄰近又無重要的神經及靜脈,并具有術后止血快,術后可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增加患者依從性,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等優點。經撓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臨床主要用于經撓動脈冠狀動脈造影術(TRA)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TRI)。此技術雖然有不少優點,但畢竟是創傷性手術,發生血腫等并發癥是在所難免的。以往的研究中對穿刺部位發生血腫觀察較多,但對非穿刺點血腫的發生很容易忽視[1]。本院就對273例行經撓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進行分析,總結發生非穿刺點血腫發生的原因和護理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進行經撓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患者273例的病例資料。其中TRA患者173例,TRI患者100例。273例病例中共發生非穿刺部位血腫4例,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年齡60歲~78歲;TRA患者2例,TRI患者2例;術前Allen’試驗陽性;在手術過程中冠狀動脈造影肝素用量3000U,支架植入患者肝素用量8000U;4例患者凝血時間和血小板計數均正常。
1.2 介入方法 讓患者取仰臥位,使患者右上肢自然伸平并外展40°,將肘關節以下的前臂及手掌均常規消毒,選走向直、搏動最強的撓動脈,穿刺點位于撓骨莖突的近心端約1cm的位置,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根據Seldinger進行,成功后置入撓動脈鞘管(6F),肝素注入3000U,若放支架,則在支架植入前追加5000U的肝素,導引導管、導絲、支架及球囊均根據病情選擇,術后動脈鞘立即拔出[2]。術后用繃帶加壓止血130例,止血器壓迫止血143例。
1.3 血腫發生情況 273例病例中,發生非穿刺部位血腫共4例,發生率為1.47%,其中前臂血腫3例,均為女性,1例右頸部血腫為男性;TRA患者2例,TRI患者2例;用繃帶加壓止血患者2例,止血器壓迫止血患者2例;前臂血腫發生在術后的5min~30min,位置距離穿刺點15cm~30cm,范圍10cm×14cm。右頸部血腫患者植入支架1個,手術完畢后10min出現頸項部變粗。
盡管經撓動脈穿刺進行冠狀動脈介入診治術創傷小,無體位限、并發癥較少等優點,但撓動脈與股動脈比較,具有官腔相對較細、有撓動脈環存在等特點,從而增強了導管、導絲通過難度,也增加了徑路痙攣的風險;另一方面0.035英寸超滑造影導絲具有“見縫就鉆”的特點,使分支血管很容易發生破裂而出血。在本研究出現非穿刺部位血腫的4例患者在術中均順利,術后穿刺口部位無血腫和滲血,其中2例患者在局部壓迫止血20min左右出現前臂腫脹,有1例患者局部止血后,在穿刺口上約20cm的地方出現血腫,且因觀察不及時、又被衣袖遮擋,在術后4h才發現前臂右側至上臂部位發生腫脹,且有少許瘀血。對于這3例患者發現后即可對前臂和上臂進行繃帶加壓,并取紗布墊以腫脹中心,包扎范圍大于血腫約4cm。術側前臂繃帶制動在12h以上,活動性出血停止后(一般在24h后)用硫酸鎂局部濕敷,3d后用紅外線進行照射,2次/d,至瘀血消退后停止(一般瘀血7d后消退)。有研究證實,女性是血腫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有3例前臂血腫均為女性)。另1例血腫發生于男性,年齡78歲,10min后患者訴咽部有梗阻感,吞咽困難,檢查發現右側的頸部出現腫脹,且喉結的左側出現偏移,測量血壓、呼吸機心率均正常,立即給予局部冰敷,頸部制動,并進行超聲檢查(未發現活動性出血灶),轉ICU觀察,確保呼吸道通暢?;颊?h后咽部梗阻感未加重,4h后咽部梗阻感減輕,12h后患者癥狀消失,出ICU,查體頸部及胸部出現瘀血,7d后出院。分析其發生原因:一方面此病例年齡較大,血管脆性、硬化增加;另一方面和血管解剖特點有關,頭臂干自主動脈弓分支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右頸總動脈行走于胸鎖關節的后方及喉、氣管的外側,導絲錯入右頸總動脈的分支,刺破動脈壁,導致出血,出現頸部血腫,擠壓氣道表現甲狀軟骨向健側偏移,使食管受壓迫,出現吞咽梗阻。
為避免血腫的發生,首先需要加強圍術期的護理,在術前給患者講解手術的方法、原理及自我保護要點,解除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其次在手術過程中要做好手術配合,使撓動脈穿刺及置管、手術與拔管等操作順利進行。選擇穿刺技術高、經驗豐富的介入醫師也非常重要。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如果有緊張情緒,讓患者深呼吸,轉移患者注意力,避免撓動脈痙攣;注意手術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防止溫度過低導致血管收縮出現穿刺失敗,溫度過高則使患者易出現煩躁,不易手術進行;術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密切注意拔鞘管之后的傷口情況,特別注意在觀察穿刺點的同時,注意觀察非穿刺點情況。一旦出現血腫,給予加壓止血、冰敷、硫酸鎂外敷等處理,必要時轉ICU做相應處理。有報道顯示[3],經撓動脈介入術有并發胸壁大血腫的情況。所以,觀察非穿刺點要貫穿經撓動脈與心臟的整個路徑(包括前臂、頸部、胸壁)周圍,在術中、術后要多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另外,在本研究中出現的非穿刺點均發生在術后的5min~30min(1例觀察不及時除外),因此,將術后的5min~30min作為主要觀察時間。
對于非穿刺點血腫重點在于預防,然后才是早發現和及時處理。穿刺人員要有熟練、準確的穿刺技術,動作輕柔,在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在術前及術中術后均給予患者心理護理,避免患者出現緊張情緒。術中囑咐患者吸氣,使患者鎖骨下動脈盡量被拉直,使導絲更便于通過。當導絲前進有阻力時,不要盲目進入,要經透視確定血管走向后再進入,以防止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在術后要及時認真觀察,發生異常情況及時正確處理,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血腫預后良好。本研究顯示,繃帶加壓(2例)和機械加壓(2例)止血方法預防血管并發癥效果相當,與羅良初[4]的報道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