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分析纖維支氣管鏡治療COPD患者中圍術期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周 麗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重點了解COPD患者行纖維支氣管鏡療法時加強圍術期干預的意義。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進入本院的COPD患者77例作為研究對象,在施以纖維支氣管鏡療法的同時,依據兩種干預技術分組:甲組38例統一施以傳統干預,同時乙組39例則統一施以圍術期干預,分別統計兩組干預效果、肺功能改善水平等,并作比較。結果 甲組38例有效率76.32%,乙組39例94.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肺功能改善水平均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接受纖維支氣管鏡療法的COPD患者,通過于其圍術期展開專業干預措施,可促進COPD病情轉歸,推薦選用。
傳統干預;COPD患者;圍術期干預;纖維支氣管鏡療法;血氣指標
此次為了解COPD患者救治工作中施以圍術期專業干預的意義,選取進入本院的COPD患者77例作為研究對象,施以兩種護理技術,旨在提升臨床救、護工作質量,同時改善機體肺功能狀況。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進入本院的COPD患者77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兩種干預技術分組。甲組38例,女20例,男18例,年齡60~88歲,平均(72.5±8.67)歲。乙組39例,女20例,男19例,年齡58~86歲,平均(73.0±7.53)歲。所選病例均施以纖維支氣管鏡療法,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甲組38例統一施以傳統干預:予以術前訪視以及術中陪伴,并加強術后的生理干預與心理指導。同時,乙組39例則統一施以圍術期干預:(1)術前干預。施以纖維支氣管鏡療法前,首先對患者病情狀況客觀評估,在判斷其是否能夠承受該術式的基礎上,評估其心理狀況,酌情施以心理疏導,通過介紹手術實踐流程及其安全性,并且解釋術后配合方法,確保患者心理結構始終維持平穩狀態。其次,協助患者進行各項專業檢查,涉及血壓測定工作、血小板檢測工作、心電圖檢測工作、出血時間檢測工作以及凝血時間檢測工作等,并且囑咐患者術前配合禁食,時長以4 h為標準。術中干預。手術操作環節,首先要對患者體位合理調整,行平臥位,并將軟墊放置于其頭部,使其頭部抬升幅度維持20°左右。其次,配合醫師展開麻醉工作,在觀察患者麻醉反應的基礎上,予以供氧干預,并且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煩躁現象、發紺現象或者出汗現象等,以確保麻醉工作、手術操作的安全性。(3)術后干預。手術療法完成后,首先要給予患者禁飲以及進食,時長約2 h即可,直至其咽喉部位的麻醉藥品完全失效后,予以飲用少量溫水,確定未出現不適感,才可逐漸過渡至進食。其次,加強對機體氣道系統的專業干預,在予以吸痰的基礎上,定期叩背,并且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道出血問題、高熱問題、胸悶問題或者是咳血問題,一旦出現上述現象,除了要告知醫師外,還需配合處理。
(1)干預效果。機體血氣指標已充分恢復至健康標準,同時疾病癥狀完全消失屬顯效;機體血氣指標已基本恢復至健康標準,同時疾病癥狀有所改善屬好轉;機體血氣指標始終處于異常狀況,同時疾病癥狀尚未好轉屬無效[1]。(2)肺功能指標。于干預前/后,分別對兩組病例VC值以及FEV1值專業統計。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38例有效率76.32%(29/38):12例(31.58%)顯效,17例(44.74%)好轉,9例(23.68%)無效;乙組39例有效率94.87%(37/39):22例(56.41%)顯效,15例(38.46%)好轉,2例(5.13%)無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77例COPD病例施以不同干預前,甲組38例VC值(2.26±0.40)L,FEV1值(1.38±0.30)L,乙組39例分別是(2.30±0.41)L、(1.40±0.29)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77例COPD病例施以不同干預后,甲組上述指標分別是(2.57±0.38)L和(1.79±0.30)L,乙組分別是(3.20±0.42)L與(2.45±0.15)L,兩組均有改善,同時乙組的改善水平顯著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圍術期專業干預工作中,除了要在術前施以心理疏導,充分準確各種手術器械外,術中還要加強對患者在體位干預,并且配合麻醉醫師的工作,同時施予供氧干預,觀察機體生命體征是否有異常情況出現[2]。此外,術后干預工作中,護理人員不僅要施以飲食干預外,還要重視對患者的氣道系統干預,再介紹疾病康復路徑,通過提升機體術前、術后及其術后配合度,確保手術方案、干預工作的有效開展,進而提升救、護工作效率,實現對機體肺功能狀況的充分改善[3]。此次對77例COPD病例施以不同干預后,甲組38例有效率76.32%(29/38),相較于乙組39例的94.87%(37/39)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乙組肺功能改善水平仍然均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纖維支氣管鏡療法的COPD患者,臨床干預工作中,建議于其圍術期展開專業干預措施,通過對其干預質量有效提升,在改善機體肺功能指標的基礎上,促進COPD病情轉歸,進而實現對干預工作實踐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推薦選用。
[1] 魏春蓮,廖蓮清,劉沛儀,等.ICU轉出過渡護理在重度COPD患者轉至呼吸內科中的應用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2):1103-1105.
[2] 王育林,高 靜,楊 靜,等.延續護理對COPD患者自我效能和焦慮抑郁的影響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5,22(23):34-40.
[3] 夏玉蘭,李小莉,劉雨村,等.家庭延續性護理對COPD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2935-2937.
R563
B
ISSN.2096-2479.2017.41.96.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