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薊縣人民醫院(301900)張海娜
產后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產褥期精神綜合征,國外研究報道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3.5%~33.0%,國內3.8%~43.12%,并且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及生活壓力的增大,這一數值正逐步增加。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疲乏、頭痛、喜怒無常、情緒低落、恐懼和抑郁,缺乏自信心和責任心,嚴重時可產生幻覺或輕生念頭,不僅嚴重損害產婦的精神和生活質量,對幼兒的生長發育也將產生長遠影響[1],因此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來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病風險,保證產婦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近年來,產后抑郁癥成為研究熱點,尤其是對其預防和干預措施的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現將有關文獻綜述如下,以期為臨床實踐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這一概念最早由Pitt[2]于1968年首次提出,是指產褥期內(尤其是產后一周內)發生的不伴有精神病癥狀的抑郁,是介于產后精神病與產后憂郁之間的一種精神疾患。目前臨床通常認為產后抑郁癥是一種良性產后精神障礙,既包括發生在產后7d內出現的輕度產后情緒低落或產后憂郁,也包括產后2~6周出現的程度較重的產后抑郁[3]。其發病機制較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存在諸多假說,但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生與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嬰兒及醫護關系等因素密切相關[4]。關于其診斷,目前尚無統一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及診斷標準,多以自評量表的相應評分作為判定依據,臨床上常用相關量表包括“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產褥期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抑郁自評量表(SDS)”、“90項抑郁自評量表”等。其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應用抗抑郁藥物,如舍曲林、去甲替林、地昔帕明等。相對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應用更為廣泛,國內外有諸多研究證實心理治療對產后抑郁癥的預防及恢復有顯著作用,并且不用考慮對嬰兒的影響,更容易被產婦接受。另外祖國醫學對產后抑郁也有獨到見解,有研究稱中藥及玫瑰花茶、穴位按摩結合音樂治療等可以減輕產后抑郁程度。
2.1 健康教育 成立孕婦學校,提供全程式健康教育課程。從孕婦第一次進行產前檢查開始,建立圍產期保健卡,發送孕產期保健手冊,動員孕婦及家屬參加培訓課程。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授課,內容圍繞相關檢查項目、營養、胎教、不同懷孕時期心理變化特征、分娩相關知識等進行,使孕婦及家屬了解妊娠、分娩過程,孕期正常生理、心理改變機制及特征,緩解孕婦緊張恐懼心理,及時發現不良心理問題;利用圖譜及多媒體讓孕婦學會給嬰兒哺乳、換尿布、洗澡等技能,為孕婦向母親角色的過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準備;產后指導新生兒護理,包括臍帶護理,皮膚護理等相關知識,指導產后康復訓練,營養以及休息等事項;提供互相交流平臺,增加孕婦間及與醫護人員的交流溝通。李春華等[7]在研究中發現有效實施系統健康教育可顯著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陳建英[8]在研究中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孕期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全程式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幫產婦樹立正確生育觀、對產婦及家屬進行產前健康教育、對健康問題進行評估后制定護理措施、有針對性的進行行為干預及心理疏導,結果發現觀察組的產后抑郁發病率及EP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理干預 心理社會因素在產后抑郁的產生中起重要作用,心理干預可以幫助孕產婦以積極的態度適應新角色,正確而看待角色轉變中的得與失,有效利用社會支持系統進行角色轉變。及時準確地了解孕婦的心理變化特征,對緩解、消除其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定期對產婦進行心理評估,及時發現產婦的心理變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其次是調動家屬的積極性,密切關注孕晚期產婦的情緒變化,一旦孕婦的負面情緒持續出現,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了解其負性情緒出現的原因以及認知態度等,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孕婦有效調動社會支持系統。最后護理人員應與產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了解產婦的個性特征及社會背景的前提下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利用心理咨詢技能幫助產婦進行心理疏導及自我調節。而對于高?;虍a前抑郁孕婦,應幫助聯系接受過人際心理治療專業培訓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心理治療。李富琴[5]發現孕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提供個體心理咨詢可顯著降低孕婦的焦慮抑郁情緒。謝映[6]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可減輕甚至消除抑郁情緒,增加母乳喂養率。
2.3 加強產時的支持力度 導樂分娩指是由一名有經驗的助產士(或產婦丈夫)陪伴產婦分娩,在分娩過程中提供分娩指導和心理支持,緩解產婦的焦慮恐懼情緒,增加安全感。導樂分娩的目的是為產婦提供家庭化、人性化的環境,給產婦以持續心理支持,增加分娩信心,使分娩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利于身體和精神的恢復,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指導產婦運用拉梅茲呼吸訓練法,目的是通過條件反射增加產婦及胎兒的供氧,減少疼痛。另外在分娩時運用觸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療法可以分散產婦的注意力,消除緊張恐懼情緒,可有效預防產后抑郁癥。
2.4 完善產后服務系統 為患者提供清潔舒適的環境,有條件者可建立家庭式病房,通過家庭式設備及家屬陪伴營造溫馨氛圍,可促進產后恢復,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對降低產后抑郁有一定成效[10]。保證產婦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打擾和探視,有利于身心狀態的恢復。產婦飲食應以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飲食為主,少量多餐,可多進食湯汁類等。醫護人員應動員家屬,尋找合適的人選照料產婦及嬰兒,消除產婦顧慮,鼓勵丈夫積極主動照料嬰兒、關心妻子。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產婦及家屬提供相關信息及技能支持,鼓勵母乳喂養,幫產婦樹立信心。
3.1 心理疏導 鼓勵產婦表達內心感受,深入了解其心理狀態,分析其心理特征,找出可能的影響因素,幫助產婦正視問題,共同找出解決方案。給予產婦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用親切、友善的語言指導產婦,消除其內心的顧慮,減輕心理壓力[11][12]。
3.2 調動社會支持系統 鼓勵親朋好友共同支持產婦,共同與不良情緒作斗爭。平時生活中多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避免產婦有被孤立感受。丈夫應理解產婦心境,關心妻子,主動承擔照顧嬰兒的責任。醫護人員應督促產婦接受心理咨詢與治療,幫助產婦及家人學習產后抑郁的相關知識,帶動產婦的積極性,引出自動性思想,循序漸進地進入母親角色,逐步增加母嬰情感交流。社區工作者建立的院外心理干預模式對產后抑郁癥的改善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區預防保健人員要深入患者家庭,做好對孕婦及家屬的身心健康狀況的評估,進而提供有效的宣教和心理疏導。
3.3 音樂療法 適宜的音樂可以刺激聽覺中樞使人體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音樂的快慢、強弱、升降對抑郁癥狀患者情緒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護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人格特征及個人喜好挑選音樂,讓其試聽,做到“對癥配樂”[9]。
3.4 藥物治療 對于癥狀嚴重、持續時間長及心理干預后效果不好的患者,應指導患者尋求專業人員的治療。藥物治療產后抑郁癥有很好的臨床效果,但考慮到嬰兒的健康,臨床應用時都比較慎重。對于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做好宣教,遵醫囑用藥,保證嬰兒的健康[13][14][15]。
3.5 安全護理 產后抑郁癥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悲傷絕望的情緒,部分患者會有自傷、自殺傾向,護理人員應做好安全防范,確保病房環境安全,囑家屬隨時陪伴,穩定患者情緒,防止不良事件發生[16]。
產后抑郁癥是多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其不僅嚴重損害產婦的身心健康,對嬰兒的生長發育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應根據產婦的情況給予個性化的預防措施,減少其發生幾率。而對于已經出現產后抑郁的患者,目前主要的干預措施是精神心理療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應多因素的影響,其臨床療效并不十分理想。尋找安全有效地干預措施對產后抑郁癥的治療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