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100700)于麗
便秘是指由于大腸肛門傳導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出艱難,或糞便不硬,雖有便意,但排便不暢,有殘便感,或伴有腹脹的病癥[1]。一般來說,2天以上未排大便,可提示有便秘的存在。據統計國外的發病率是6%~21%,我國的發病率在3%~17%。總的發展趨勢是西方高于東方,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年輕人[2]。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的延長,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便秘患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發展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食欲及腸道營養物質的吸收,使腸內有害物質在腸道里的時間延長,毒素逐漸蓄積,病程日久則可導致: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煩躁、抑郁、口苦、口臭、食欲不振,并發肛裂、脫肛、痔瘡等一系列不適癥狀及肛腸疾病,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明顯降低,因此有效地治療便秘,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在對便秘患者的臨床處理中,我們采取了非手術綜合性的治療措施,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現加以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肛腸科治療的便秘患者中,除外腸道及肛門疾病或內分泌代謝等引起的器質性便秘,臨床診斷為功能性便秘的99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女性69例,男性30例,納入年齡25歲~88歲。
1.2 方法 對99例便秘患者治療采取非手術方法治療,其主要措施如下。
1.2.1 健康宣教
1.2.1.1 飲食宜清淡,多食含纖維素的雜糧,新鮮蔬菜,水果等,避免飲酒和食用肥膩,熏烤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纖維素能提供足夠的食物殘渣,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加快排便;酒和辣椒等刺激性食品主要以原形排出體外,對直腸黏膜產生刺激,引起便秘及肛門不適等癥狀。
1.2.1.2 養成每日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蜂蜜水的習慣,建立正常的胃—結腸生理反射,促進腸蠕動,刺激排便,1個成年人每天飲水2000ML~2500ML,保證每日飲白開水的量,使腸內保持足夠使大便軟化的水分,以助潤腸。
1.2.1.3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大部分人在早晨起床吃飯后15~30分鐘,腸道蠕動最為活躍,利用此段時間到廁所排便,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排便反射,不要憋忍大便,否則會影響排便的生物反饋機制。
1.2.1.4 鼓勵患者散步,慢跑等鍛煉,可增強膈肌、腹肌、肛提肌張力,聯合提肛和排便動作,感知直腸側壁壓力,提高直腸敏感性,對排便有積極的作用。
1.2.1.5 長期便秘者會出現焦慮或抑郁情緒,使便意消失,影響和加重便秘,應給予心理疏導[3],調整心態,保持心情舒暢,紓解對便秘的焦慮、緊張情緒,順其自然。
1.2.2 腹部按摩 讓患者平躺在床上,雙腿彎曲,腹肌放松,用一只手掌以掌心貼附肚臍,另一只手疊在這只手上面,用下面手掌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的指腹,順時針圍繞臍周適當用力揉按,每次20分鐘,每日早、晚各一次。
1.2.3 點壓穴位 有調理臟腑,調和氣血,增加胃腸蠕動,起到通便的作用。按壓大腸俞穴:以手指指面向下按壓大腸俞穴(距離第四腰椎棘突向下約一寸五處),按摩20圈,每日早晚各一次。
1.2.4 潤滑性瀉藥 對較嚴重的頑固性便秘患者,可在癥狀尚未解除時,短期內給予甘油灌腸劑110ml/支,插入肛門,注入直腸內,灌注后囑咐患者平臥5~10分鐘再排便。
1.2.5 中藥 便秘嚴重,口服麻仁潤腸丸1~2丸,睡前服。芪溶潤腸口服液,每日兩次,每次1支,早晚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功能性便秘患者,避免長期應用瀉藥,以免使腸壁對排便的反應性減弱,造成腸道對藥物的依賴,不利于腸道神經調節功能的重建及腸蠕動的恢復,反而使便秘加重。
99例患者中,顯效81例(81.8%),有效18例(18.2%),總有效率100%。
便秘時,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變干硬,顏色變黑,排出費力,使肛門承受較大壓力,產生淤血、腫脹、肛裂等一系列病癥。一方面由于腸蠕動緩慢,腸內蛋白質分解、發酵、腐敗、產生的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出,而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癥狀,給患者帶來巨大精神壓力和痛苦[4];另一方面,便秘的最大禍根是糞便堆積影響血液循環,腸內長期滯留的有毒物質,尤其是致癌物質逐漸蓄積,對局部腸黏膜刺激作用延長,以致誘發癌變。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忽視便秘給機體帶來的危害,從提高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考慮,對于便秘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參開文獻
1 趙寶明,張書信.大腸肛門病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本社,2004:54
2 趙發,李紅巖.便秘[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7:121
3 丁義紅,肛腸病特色專科使用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5
4 崔立娜.老年人便秘的原因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