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211100)朱勝利
1.1 一般資料 髖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炎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29~67歲,平均年齡(45.5±6.2)歲。致傷原因:跌傷15例、高處墜落8例、車禍13例。病程5個月~17年,平均(5.5±1.4)年。Harris評分33~68分,平均(43.6±3.5)分。術前經X線片檢查見髖關節間隙消失或狹窄,周圍股骨頭、髖臼形態不規則,最終經診斷為髖臼骨折11例(4例合并股骨頭脫位)、股骨頸骨折25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側臥位,全麻成功后采用髖關節后外側入路,鈍性分開臀大肌,在臀大肌粗隆處切開部分止點,顯示臀中肌后緣和外旋肌止點,切斷外旋諸肌止點,切除髖臼周圍疤痕組織,關節囊,暴露股骨頭和髖臼,再松解其周圍的軟組織,使股骨頭脫位,清除臼內疤痕及殘留的圓韌帶,暴露髖臼切跡,檢查髖臼形態,觀察骨質的情況。盡量取出髖臼骨折內固定,若無法取出且不影響假體的植入可不予取出。針對伴有骨缺損的患者給予自體或同種異體骨修補,以重建髖臼的正常結構。全組患者按全髖關節內固定術中,23例行生物固定型臼杯固定,13例行骨水泥型臼杯固定。置換成功后沖洗傷口放置引流管,術后給予預防傷口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相對應治療措施,指導患者穿“丁”字鞋,并且雙腳輕微外伸展。
1.3 效果評價 全組術后給予隨訪6~24個月,采用Harris評分標準予以評價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組術后2天可借助輔助步行器下地行走,術后2周切口正常愈合,未見切口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全組均成功隨訪6~24個月,平均(13.6±6.8)個月,末次隨訪Harris評分83~94分,平均(91.5±2.1)分,顯著高于術前Harris評分(43.6±3.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726,P=0.003)。
我國每年接受關節置換患者多達20多萬,接受髖關節置換的主要原發疾病包括創傷性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良、類風濕關節炎、感染治愈后骨關節炎等,其中創傷性關節炎占居一多半。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報道,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于創傷、運動及遺傳有關,可見于任何年齡,其系一種以關節軟骨受破壞、變性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疾病。該疾病發病隱匿,進程緩慢,一旦發生患者以關節周圍疼痛、僵硬,且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矯正畸形,以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于髖臼退性病變嚴重、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引起較為嚴重疼痛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主要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以恢復關節功能。以往的文獻報道[1],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使患者盡早下地活動,可有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脂肪栓塞等并發癥發生,達到促進患者盡早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經濟負擔目的。本研究中,我們對36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第2天患者即可在醫生指導下借助輔助步行器進行下床行走,且未見1例感染發生,全組患者至末次隨訪Harris評分平均為(91.5±2.1)分,顯著高于術前Harris評分(43.6±3.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陳明等[2]研究結果一致。因此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髖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炎治療效果顯著,能夠較好地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