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462300)胡杰 王丹杰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之一,會造成患者嗆咳、誤咽、吸入性肺炎,甚至造成窒息,因而早期實施康復訓練治療,對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對此,本文對近年我院收治的43例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經洼田氏咽水試驗評定均為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礙。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且生命體征穩定,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42~65歲,平均(51.3±2.4)歲。排除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智力障礙、嚴重精神障礙、意識不清、聽力及理解功能障礙、有明顯的口腔或咽喉疾病影響吞咽功能者。采用隨機平行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腦蛋白水解物、抗膽堿藥物等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并配合鼻飼、靜脈補液等營養支持。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康復訓練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活動舌頭。指導患者舌尖沿舌床做上下左右活動,再用舌尖舔上下唇,隨后伸出舌頭,用舌頭頂住壓舌板,對舌部進行舌肌抗阻練習,每個動作10~15min,3次/d。②頰部及口輪匝肌訓練。指導患者最大限度地做吸吮、張口閉口、鼓腮吐氣動作,每個動作持續20~30s,每次5~8min,3次/d。③冷刺激口咽部。采用棉棒蘸冰水,對患者前后腭弓、軟腭、舌后部、咽后壁進行冰水冷刺激,各部位冷刺激8~10s,反復刺激,每次10~15min,1次/d。④進食訓練。指導患者在進食時取半臥位、坐位,頭部略低,偏向健側。選擇適合患者的食物,并根據患者臨床吞咽障礙程度及康復程度,逐漸更替飲食,可選擇半流質食物、碎食物、末狀食物、泥狀食物,進食量從小量逐漸增加,進食時叮囑患者,反復咀嚼后再進行吞咽,使食物能夠完全被吞咽,避免殘食滯留于口腔中而被誤吸。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反射功能改善情況。
1.4 評定標準 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定吞咽功能[1]:患者取坐位,飲水30ml,若能1次在5s內順利地將水飲下,且無嗆咳為1分;能2次以上或1次飲完時間>5s,且無嗆咳為2分;能1次飲完但有嗆咳為3分;能2次以上飲完,但有嗆咳為4分;不能全部飲用完,且出現頻繁嗆咳為5分。評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P <0.05為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前洼田飲水試驗評分為(4.07±0.52)分,治療后為(1.24±0.23)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飲水試驗評分為(4.18±0.51)分,治療后為(3.56±0.25)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后的飲水試驗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是因雙側大腦皮質或腦干束受損形成的一種延髓性麻痹,該并發癥需積極進行功能訓練,然而,臨床常需對患者進行鼻飼,以維持患者營養,使得口腔、咽喉部都無法參與吞咽活動,因而常錯過最佳康復時機,引起咽、腭、舌肌出現廢用性萎縮[2]。
本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開展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治療,通過活動舌頭,以訓練舌部肌肉,增強舌肌力;通過吸吮、張口閉口、鼓腮吐氣動作以訓練收縮頰部口輪匝肌;冷刺激口咽部可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以誘發吞咽反射,并使吞咽有力;通過進食訓練以提高患者的進食能力。上述訓練能夠鍛煉患者口唇、舌部、喉部、面部等肌肉群,提高相關肌肉群運動的協調性,增強靈活性,利于恢復患者吞咽功能。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予以康復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康復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