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狂
本賽季的NBA,會呈現出一個刷分盛世嗎?
從整體來看,30支球隊至今場均可以得到104.9分,比上賽季整整高出2.2分;從球員表現來看,賽季前10場比賽,曾有五人場均得分達到30+。如今常規賽程近半,有六人的場均得分達到28分以上,自2002年以來,還沒有哪個賽季能做到這點。另外,吉米·巴特勒、科懷·倫納德、戈登·海沃德和科里·約瑟夫四人在連續六個賽季中的場均得分不斷上漲,巴特勒的漲幅更是高達10倍!
但還有比單場50+俱樂部的巨星云集更能說明問題的嗎?本賽季,NBA已有八人次拿到單場50+,追平了歷史紀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現今球星們的這場刷分盛宴?
50+俱樂部
單場拿到50+,在籃球場上始終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即使是排名NBA單場50+歷史排行榜前三的張伯倫(118)、喬丹(31)和科比(25),每次完成這一壯舉也絕非易如反掌。每每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都會在社交媒體上爭相稱頌。
2017年元旦的前一天,當凱爾特人的伊薩亞·托馬斯的得分逼近50大關時,他看到母親站在TD北岸花園的觀眾席上,先是伸長五指,然后又緊握拳頭,鼓勵他跨越這個里程碑。僅僅一天后,哈登成為NBA史上首位拿到“50+15+15”的球員,YouTube上很快出現了一個標題為“MVP之爭已經提前結束”的視頻。兩天后,當公牛球星吉米·巴特勒同樣將單場得分迫近50時,隊友們開始不斷給他喂球,邁卡威更是讓出了執行技犯罰籃的機會,最終確保他成功觸線。
這種令人難忘的時刻在本賽季頻繁上演。事實上,如今NBA已掀起了一股單場50+的熱潮,甚至有可能創造歷史新高。雖然本賽季的NBA賽程還未過半,但已經有八名球員拿到過單場50+,追平了上賽季和1989-90賽季的歷史記錄。另外,小托馬斯、哈登和巴特勒這三人的連番50+壯舉,是在短短四天內完成的,這甚至已經超過了2010-11賽季整年的表現(2次)。換言之,他們的表現燦爛如煙火,無比絢麗。
在常規賽未來的時間里,如果再有一名球員單場得分上50,一項NBA新紀錄即將誕生。好吧,我們可以把目光聚焦到以下這些人身上:庫里、杜蘭特、勒布朗·詹姆斯、凱里·歐文、利拉德、德羅贊、肯巴·沃克、洛瑞、C.J.麥克勒姆、唐斯、安德魯·威金斯和凱文·樂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球員要么在以往的賽季中曾拿到單場50+,或者是在本賽季拿到過單場40+。也就是說,他們具備這個能力。
這里還有更多的歷史紀錄可以挖掘。NBA進入三分時代以來,2006-07賽季的50+場次數達到18場,這是歷史最高,其中科比一人就貢獻了10場。本賽季,如果按此發展下去,50+場次數可能會達到18.7場。即使勢頭放緩,也會成為歷史第二高。
那又是什么原因導致本賽季NBA球員集體向50分大關進發呢?你可以羅列出很多原因,但它們都秉承了一個基本原則,就像NBA官網資深籃球作家約翰·舒曼所說的那樣:“這是近30年來NBA最好的進攻賽季。”
更多的三分球
三分球在現代進攻籃球中的作用日趨明顯,尤其是在眼下這波50+浪潮中,其影響力更是至關重要。下面這組對比很能說明問題:
喬丹有七次拿到單場50+的比賽,沒有一次三分出手;
而在庫里職業生涯至今拿到的五次單場50+中,每場都至少投中了8記三分球。
在過去十余年里,NBA球隊越來越重視三分球,庫里的瘋狂表現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是的,雖然科比是第一個通過大量三分出手頻繁得到單場50+的球員,但他卻是個極大的例外,因為很少有NBA球員——包括那些超巨——能像他那樣在巔峰期擁有超高的球權使用率。
感謝庫里,他在一套能最大化其投籃能力的戰術體系下打球,其投籃精準度要比科比高出許多。庫里不再是一名普通意義上的三分射手——他能在弧頂精準發炮,在攻防轉換時快速出手,并且能連續命中目標。更重要的是,他讓人們對三分球的固有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大家不再對一場比賽出手15次命中8次三分球而感到驚奇,也不再為三分線外的干拔而感到反感。“試試手感”不再令人感到奇怪,而對于射術高潮的三分手而言,也沒有什么所謂的“糟糕的出手選擇”了。他們唯一能挑剔的地方,就是用數據來監測那些粘球的攻擊手(Ballhogging)真實投籃命中率到底有多差。
今天的籃球理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更偏好投三分而不是長兩分,各隊總是盡可能地創造更好的三分出手機會。今天NBA球隊最好的得分陣容至少要配備四名有三分投射能力的球員,他們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防守。
與此相對應,球員們的三分技術也越發成熟,教練們也逐漸能對此熟練的排兵布陣,GM們也都喜歡招攬三分大隊,球隊也都不再恪守那種主打內線的老派風格。
小托馬斯和哈登是最好的例證。在小托馬斯拿到自1985年的伯德后的凱爾特人隊史單場最高分(52)時,他投中了9記三分球;巧合的是,哈登在那個歷史性的夜晚也命中了9個三分。作為比較,在NBA引進三分線的前28年來(1980-2008),只出現了兩場一位球員至少投中9個三分球的50+比賽,分別是1995年的拉烏夫和2003年的科比。那種曾被認為是“十年才得一見”的瘋狂得分演出,在今天卻不再稀奇。
現實是,即使你不具備喬丹那樣無與倫比的得分天賦和能力,但如果你能投中大把三分,也能輕松得到50+。
更寬松的出手空間
教練和數據分析師們一直堅信更多的三分出手除了得分效率高,它能帶來的另一大好處是——可以拉開場上空間,并更容易得到攻進籃下的機會或者走上罰球線,而這兩種進攻方式的把握性更高。而且,聯盟諸多規則的改變——如hand-checking的逐步取消——也進一步擴大了組織者們的進攻出手空間。
在進攻端,明星球員們也更傾向于在三分線外發炮。在火箭殺進西決的2014-15賽季,他們在哈登的率領下場均有32.7次出手,位居歷史首位。緊隨其后的是上賽季的勇士,他們在庫里和克萊·湯普森的率領下,場均三分次數達到31.6次。來到本賽季,火箭再次以場均40次領跑全聯盟,比排名第二的騎士高出近七個百分點。如果這個數據保持到賽季結束——總體來說,這種平均數據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不但能創下歷史新高,而且相較以往會呈現出一個巨大飛躍。
而這么做給明星球員帶來的好處更是顯而易見,其結果更是驚人。讓我們拿哈登面對尼克斯時得到的53分和克萊·湯普森面對步行者得到的60分進行一下比較:
可以看出,他們的進攻都非常高效,而且大量的得分手段都是投三分或者是上籃,這要得益于球隊的站位和因此制造出的出手空間,他們很容易帶球殺入籃下,而防守者幾乎毫無辦法。而這樣的效果,從效率的角度來看,在之前嚴格的戰術設計以及更多的油漆區防守下,都是難以實現的。
為什么會這樣?這里有一個哈登持球殺入籃下得分的抓拍截圖可以對此作出解釋。請注意,這時火箭著名的神投手萊恩·安德森正埋伏在弧頂,他的身影甚至沒有出現在鏡頭之內。然而,負責防守他的球員卻不敢輕易補位。也就是說,他不能在防守哈登時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尼克斯不得不對火箭的射手們采取對位防守的策略,造成籃下一片空虛(不用說,德里克·羅斯更不可能橫穿油漆區,來一次漂亮的封蓋了)。
在接下來一個火箭進攻回合的截圖中,可以給休斯敦媒體提供一個絕好的頭條:“祝你好運”。在經過一個簡單的高位擋拆后,哈登獲得一個和喬金·諾阿一對一的機會。然而,尼克斯的其他隊員沒有任何辦法,因為火箭一群可怕的射手正分布在弧頂各個位置。在沒有任何協防的配置下,最終哈登毫不費力地晃過諾阿挑籃得分。
這里有兩件事讓人覺得特別可怕。第一,哈登就像是籃球場上的國際象棋大師,起速前至少看到了后面三招該怎么比劃,對后續的種種變化早已熟稔于心;第二,只要火箭不出現大面積傷病,除非面對聯盟最訓練有素的防守體系,否則他們都能制造輕松得分的機會。
湯普森的三節60分也收到了異曲同工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湯普森“只”命中了8個三分球,他造成的大部分殺傷都是在油漆區內。比如在一次進攻中,不但帕楚里亞帶走了他的防守人,讓湯普森輕松無球背切上籃,而且你看看杜蘭特,他起到了和萊恩·安德森同樣的作用,防守球員根本不敢放掉他。還有庫里和德雷蒙德·格林,他們都拉向弱側,清空了內線防守者。
另一組進攻鏡頭也是一樣。庫里、杜蘭特和格林都站在三分線附近,而湯普森又得到一個輕松切入的機會。沒錯,這樣輕松的兩分和三分機會確實要比傳統的跳投和內線肉搏輕松許多。
凱爾特人也采取了同樣的策略,他們的場均三分出手已經達到32.5次(位居NBA第四位),總是盡量給小托馬斯創造出手空間。這樣他要么可以輕松地通過掩護投三分,要么可以繞過掩護墻直殺籃下。
當小托馬斯在2011年選秀會上以末位秀的身份被選中時,很多人都視他1.75米的身高為未來發展不可逾越的瓶頸。到了2015年,太陽認為他不具備首發實力,而將他最終放棄。而本賽季,小托馬斯已經位居聯盟得分榜第四位(場均28.4分)。相對于投籃、控球和閱讀比賽的能力,他的身高劣勢已不再受人關注,而且凱爾特人在他身邊也構筑起了強悍的防守體系。
更多的球權
不過,并非所有的單場50+表演,都如哈登和湯普森那樣容易。盡管公牛是一支謀求拉開場上空間的球隊,但巴特勒的52分是靠老派的打球方式得來的,他全場只命中了一記三分球和21記罰籃。本賽季初,威斯布魯克轟下了51分,但他的三分球只有10中2,而且在他周圍并沒有特別靠譜的射手幫助拉開空間。約翰·沃爾和考辛斯分別得到了52分和55分,但他們各自所在的奇才和國王,其三分命中率和三分出手數都是低于聯盟平均水準的。我們也不要忘記安東尼·戴維斯,他在賽季揭幕戰對掘金的比賽中就拿到了50分,而其他鵜鶘隊友合計也只比他多得到兩分。
過去兩個賽季,NBA各隊愈發倚重明星球員在進攻端的作用。在一份自2000年以來球員的球權使用率全隊占比超過29%的人數統計中,上賽季達到歷史最高(16人),而本賽季至今已達到14人,排名歷史第二。而在這14人中,有六人已完成了單場50+壯舉:威斯布魯克、安東尼·戴維斯、考辛斯、約翰·沃爾、小托馬斯和哈登。至于其他人——包括勒布朗·詹姆斯、凱里·歐文、利拉德和德羅贊,隨時都有望在本賽季沖破單場50+的關口。
但讓我們理智地考慮一下,這樣高的球權使用率有時也是情勢所逼。
威斯布魯克是最好的例子。他如今的球權使用率高達42.2,不但領跑全聯盟,而且是歷史最高值,甚至超過了2006年以一人之力對抗世界的科比(38.7)。當他在場上時,雷霆的進攻表現可以躋身聯盟前十;而當他在場下休息時,雷霆在進攻榜上則排名墊底。這種極度依賴導致了威斯布魯克的大量出手數,于是他總是能打出怪獸級別的數據。盡管威斯布魯克的助攻數也不少,能打出一個接一個的“三雙”,但雷霆還是亟需這位明星球員每晚都能發飆,所以假定威斯布魯克還能打出單場50+的表現,是毫不過分的。
不過也有一些因素會人為地減緩球權使用率的飆升。杜蘭特加盟勇士,詹姆斯在克利夫蘭也聚集了一幫小伙伴,如果他們分散在不同的球隊,那么這些家伙都具有得到單場50+的能力,球權使用率也不會維持在這樣低的范圍。此外,球員們的健康狀況也需要納入考慮的范疇。賽季初,鵜鶘傷病滿營,戴維斯不得不大包大攬。隨著賽季的延長,各個球隊也會考慮降低球星的負擔,甚至輪休,因此這么高的使用率或許也難以為繼。
雖然巴克利最近抱怨NBA正處于歷史上最爛的時代,但我們不得不感嘆,現在的球星真是越來越多了。八位拿到單場50+的球員年齡都在27歲以下,都是全明星,其中有六人是樂透秀,有六人拿到過奧運金牌。盡管在他們之中沒有一個曾拿過常規賽MVP,但至少有三人在未來三年內有實力問鼎這一榮譽。可以肯定的是,這些50+得分手充滿天賦,能量十足,還有提升的空間。最重要的是,他們偉大的旅程才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