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赫美
摘 要 科技館是我國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場所,科技館開展的科普工作具有影響力大、覆蓋面廣、易于公眾接受的特點,成為我國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面科學素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科技館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為例,對黑龍江省地區的科技館的科普工作現狀進行了闡述和分析,以及如何在省級科技館的輻射帶動下開展好全省的科普工作進行了思考,以期對黑龍江省地區的科技館應對發展不均衡、科技館模式化、缺乏思想內涵等問題的影響,進一步做好科學普及工作。
關鍵詞 科普傳播;科技場館;科普工作;輻射帶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78-0078-02
1 黑龍江省科技場館科普工作現狀
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僅有各類科技博物館約100座(不含動物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區等科技博物館相關設施);到2000年底,這一數字達到250座;到2010年底,這一數字達到了580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各類科技博物館600余座①。
目前黑龍江省科技場館數量有限,并且只集中在省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受各種困難條件限制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黑龍江省科技館、大慶科技館、哈爾濱科學宮、齊齊哈爾市青少年工作室、伊春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目前來看,大型科技館科普工作開展較好,因為有大量的科技展品和可供活動的固定場所,活動效果也比較好,呈現出活動覆蓋面廣、受眾人數多的特點。按照中國科協“十二五”規劃②要求“以建設綜合科技館為主,社區科普學校和企業科普車間為輔,大力發展主題、專題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館。
2 黑龍江省科技場館開展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科普場館、活動場所明顯偏少
截至2013年年底,黑龍江省共有大小規模科技館10個,但很多市區人口100萬以上、經濟發展水平中等以上的城市沒有建設科技館,或已建科技館不達標,距中國科協“十二五”規劃要求和科技館體系下科技館的建設目標的差距還很大。現今公眾對各種知識的渴求是不斷地增加的,而農村人口比城鎮居民更需要科普服務。因此建立更多的科技場館、科技活動中心、流動科技館、科普大蓬車等科普設施迫在眉睫。
2.2 科技館規模小、發展水平較低
按照科技館建設標準,黑龍江省僅有黑龍江省科技館、哈爾濱市科學宮、大慶科技館3座科技館符合標準中所在城市人口數量的科技館應具有的規模。其余科技館規模較小,發展水平、展覽內容、年參觀公眾量、場館效益等距離其他省份的地市級科技館有很大差距。即使把全省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年接待人數全部加起來,也不到黑龍江省人口總數的5%;換句話說,黑龍江省95%以上的群眾在一年之內未能享受到一次科技館所提供的公共科普服務,公眾的科學素養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達得到大幅度提高。
2.3 科普展教資源的開發能力與水平較低
黑龍江省各地科技館展覽內容雷同、展品缺乏創新的現象比較普遍;現有的展教內容往往局限于傳播科技知識,未能揭示展品、科學原理背后的科技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文化;現有的展教方式和展品研發思路未能充分體現現代科技館教育“探究式學習”的特點;部分科技館尚未建立網站,現有的科技館網站大多只是信息發布平臺而不是科學傳播平臺,即使是已開展網絡科普的科技館也大多是“中國數字科技館”的二級子站。
2.4 相關專業高科技人才資源匱乏
目前,全省以及全國各大學專業情況看,文物博物專業總數較少,而相對于新興的科技館來說更是沒有相應的專業和職稱,只能按文物博物的專業進行定職,但由于科技館與博物館本質上的不同,因此在人才招聘和選擇上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局限性,這個問題暫時只能依靠后期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來解決,而實際有工作經驗的科技輔導員和科技館管理人才更是緊缺。一些基層的科技場館人才更是匱乏,“無編制、無經費”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也同樣制約著人才的發展。
3 黑龍江省科技場館開展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
為促進黑龍江省地區科技館的自身發展,促進科技場館科普工作的全面開展,以黑龍江省為例,在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下,關鍵在于要立足本省省情,以省級科技館為區域中心,輻射帶動本省地區的科技館發展建設,以科技館為基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積極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
3.1 建立完善的科普活動組織,充分發揮協會優勢,為活動開展提供保障
3.1.1 加強科技館之間的組織機構建設,豐富職能,促進科普活動開展
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做好科技館自身科普資源、服務能力建設,同時做好以省科技館為中心的科普活動推廣、對各層面提供科普服務,形成科技館聯合協作的科普工作方式,需要建立起職能豐富、機構完善的組織體系,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科技館管理、工作模式,充分發揮省科技館的示范、指導、統籌作用,帶動各地、市的科技館朝著健康發展、科學發展的方向前進,以保障黑龍江省的科技館事業的快速發展。
3.1.2 成立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利于促進黑龍江省科普工作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以下簡稱為自然博協)是促進和推動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事業繁榮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力量。全國其他各省已經陸續建立起各省級自然博協,用以開展各省區域內的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活動,組織舉辦科技展覽,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開展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增進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豐富和完善各省區域內的科普工作開展和科技館的事業發展。
3.2 利用場館資源優勢,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深度挖掘活動內涵
3.2.1 常規類活動
以實體科技場館為陣地開展的科普活動,主要是在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科普月、博物館日、寒暑假期間以及在春節、“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期間圍繞活動主題,針對不同人群開展的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科技體驗冬(夏)令營活動、科技競賽、攝影大賽、百米長卷繪畫大賽、機器人大賽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科技館的科普陣地作用,具有廣泛性、群眾性、社會性的特點。
3.2.2 展覽教育活動
以科技館內容豐富、涵蓋面寬的生、數、理、化等自然科學和能源、材料、機械、信息等工程技術的各個學科領域的科技展品為依托,輔以常設展覽、臨時展覽、科普劇表演等多樣化的科普展教手段,不斷探索展覽教育方式方法,開展的體驗類、競技類、認知類、表演類的“挑戰高空自行車”“太陽系知識大闖關”等展品體驗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突出科技內涵,強化活動效果,使未成年人每次參加活動,都能有所體驗、有所感悟和有所收獲。
3.2.3 體驗探究活動
以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為依托,以培養青少年的自主探究能力、主動學習能力、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為目標開展的青少年體驗探究活動,包括探究實驗類、動手制作類、觀察體驗類、調查研究類、培訓教育類、競技比賽類六大類活動。所開展的活動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和歡迎,為青少年建造了科技教育新園地。
3.2.4 其他科普活動
加強與旅游局、教育局等部門的合作,共同開展科技文化交流、科普旅游推廣等科普活動,加強對外的合作和銜接,為科技館科普活動“走出去”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技館科普活動開展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在當前形勢下,擴大各科技館科普服務覆蓋面、促進科技館的建設發展,開展全民性的科普活動,不僅需要科技館自身的完善探索,還需要一定的基金支持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相信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科技館事業將走出一條合理均衡的發展道路,科普工作的全面發展、公眾科學素養的日益提高和人們心中偉大的科學夢、中國夢必將得以實現。
注釋
①朱幼文,齊欣,蔡文東.《建設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我國公共科普服務能力跨越式發展》.第三屆全國科技館館長培訓班報告。
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