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旦 旺 堆 洛桑卓瑪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南木林 557100)
加大南木林縣“十三五”時期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次 旦 旺 堆 洛桑卓瑪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南木林 557100)
畜牧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產業一向為人們所重視。南木林縣作為農牧業結合大縣和農村人口大縣,重視和發展畜牧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就結合南木林縣畜牧業現狀,談談個人的意見和觀點。
南木林縣;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木林縣畜牧業生產發展迅猛,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畜牧業發展對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及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南木林縣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抵御自然能力弱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南木林縣畜牧業發展。
南木林縣屬于半農半牧業縣,2015年各類牲畜存欄35.4多萬頭只,人均擁有牲畜4.09頭只。2015年全縣牧業收入為7754.49萬元,僅占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1.9%,占第一產業總收入的24.4%。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南木林縣支柱產業的畜牧業經濟,對本縣經濟總量和農牧民增收貢獻率較低。分析其原因,本人認為主要受傳統畜牧業經營管理的制約。其主要表現有:一是南木林縣畜牧業仍然延續著靠天養畜為主的經營方式。靠天飼養的牲畜處于“夏飽、秋肥、冬瘦、春乏”的困境中,導致了牲畜生長發育緩慢、飼養周期長、生產季節強、飼養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的老大難問題。二是分散小規模的農牧民家庭傳統畜牧業經營為主。
積極發展養殖業,是南木林縣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所決定。畜牧業經濟主要是以植物生產為基礎,將植物產品中的養料,通過畜禽生理機能的消化吸收,轉化為畜產品。由此可見,草業是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南木林縣區域面積小,人與地、人與畜、草與畜三種矛盾突出。南木林縣理論草場面積為52.73萬hm2,一個綿羊單位草場面積為0.667hm2。草場的超載和飼草料的不足是南木林縣農村牧區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而開發性種草的荒地資源條件較差,增草潛力不足。在現有自愿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牧業,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經濟總量是非常困難。
隨著黨在農村牧區貫徹執行惠牧強牧政策,南木林縣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群眾養畜增收的積極性高漲。但是將黨的副民政策和國家的扶持政策真正變為群眾的利益,還必須解決群眾自身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一是突出存在飼養管理粗放的問題。在農區實施養豬養雞是一件群眾樂意接受,并能發揮出效益的好事。但是,群眾把養豬養雞作為可養不可養的事,飼喂單調、管理簡單、飼養周期長,經濟效益低。二是良種良法水平低。在南木林縣主要農區實施了黃牛改良項目后,其黃改受胎率和犢牛成活率明顯提高,項目區多數農戶家里有荷斯坦和西門塔爾的后代,由于改良后代與當地牛群在同等條件下飼養,使改良牛的優勢難以表現。
大力發展畜牧業,對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加農牧民收入,改善人們膳食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提升南木林縣傳統畜牧業經營管理水平,加快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作大作強畜牧產業,促進南木林縣畜牧業跨越發展。
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南木林縣的基礎性產業。以農業為主,牧業為副的傳統經營方式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要實現南木林縣畜牧業的大發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改革生產經營方式,積極探索牧業為主,農業為副的經營戰略調整的思路和路子。實施變“耕地”為“草地”,變“農民”為“牧民”的結構調整工程。對南木林縣半農半牧業鄉村的耕地和農區低產農田地實施“農田還草”的產業結構調整工程。一是大面積種植適應當地生長的優良牧草,進一步豐富牧草品種和營養價值。二是進行“以草定畜”增加農戶牲畜飼養頭數。三是積極推廣畜種改良技術,培育既能適應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又能高產穩產的牦牛、黃牛、綿羊、山羊等優良牲畜品種。四是推廣短、平、快的牲畜飼養管理技術,作大牲畜短期育肥項目,作強牲畜四季出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經濟總量,增加群眾經濟收入,也是實現產業結構根本性調整的有效選擇。
南木林縣區域性畜牧業經濟帶應形成三大類型:一是高寒純牧經濟帶。包括芒熱、拉布普、仁堆三個純牧業鄉,形成以發展牦牛為主的黑色畜牧業產區。二是河谷養殖經濟帶。包括普當、甲措、熱當、索金、達孜、達那、奴瑪七個半農半牧業鄉,形成以發展綿山羊為主的白色畜牧業產區。三是溫帶舍飼經濟帶。包括南木林、秋木、多角、卡孜、艾瑪、茶爾、土布加七個農業鄉鎮,形成以奶牛、家禽、養豬為主的綠色畜牧業產區。
加大對傳統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力度,形成畜牧業的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是實現現代畜牧業的最基本條件,也是畜牧業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要立足當前,謀劃長遠,創建具有南木林特色的畜牧業經濟運行機制和畜牧業優勢產品。大力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的畜牧專業技能、會經營的;口食和飼草料供給能保證的;經濟效益良好的養牛、養羊、養雞、養豬專業戶和重點戶。在逐步解決群眾“小而全”的粗放經營管理觀念的前提下,積極引導群眾向“小而專”、“大而專”、“聯而專”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建立健全畜牧業產業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機制體制。
[1]李洪慶.大力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J].青海畜牧業,200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