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紅 呂宗德
(1.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畜牧獸醫站,江蘇六合 211500;2.南京市畜牧獸醫站,江蘇南京 210012)
淺析養豬場疫病防控隔離技術措施
馬 紅1呂宗德2
(1.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畜牧獸醫站,江蘇六合 211500;2.南京市畜牧獸醫站,江蘇南京 210012)
養豬場疫病防控隔離技術是實現有效預防控制豬病的關鍵措施之一,筆者對實施隔離技術的必要性和法律依據,以及實施隔離技術的控制動物、人和物的重點技術措施的關鍵要點作闡述分析,以便共同做好養豬場疫病防控。
豬場;隔離技術;疫病防控
影響動物疫病發生的不確定因素變化加大,如對動物疫病防控意識不強,隔離技術等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導致動物疫病發生概率加大,影響了養殖效益和動物產品質量安全。
1.1.1 傳染病的種類多,新病不斷出現,常見病多發,危害甚大。我國動物傳染病有202種之多,其中1980年以來發現的新病達29種。這29種傳染病中有豬細小病毒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痢疾和豬衣原體病、豬傳染性接觸性胸膜炎、副豬嗜血桿菌病、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2型和豬增生性腸炎等。原有在我國較多豬場發生的豬瘟、豬氣喘病、仔豬大腸桿菌病、豬偽狂犬病、豬鏈球菌病、豬布魯氏菌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又時常發生。這些新舊傳染病已是我國較大范圍內養殖場的常發病和多發病,真可謂舊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勝防,給養豬業造成極大的危害。
1.1.2 外源性動物疫病傳入風險加大。生豬及其產品高頻率流通與交易,隱性染疫生豬及其產品增加了生豬養殖業輸入型疫病風險。
1.1.3 病毒變異加快、毒力增強呈多發態勢。如O型有豬毒譜系、泛亞譜系、mya譜系(耿馬98系)3種毒株,有時出現多毒株感染,其毒力增強,Mya98是最主要流行毒,90%的O型病豬由該毒所致。豬瘟的毒力增強,且非洲豬瘟隨種豬傳入和擴散風險加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流行呈現不斷變異的新特點。
1.1.4 病毒污染,發病風險加大。活疫苗毒的殘留污染,如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毒等;重點病疫病毒污染,如偽狂犬病病毒、園環病毒、豬嗜血桿菌菌等污染等越來越嚴重。
1.1.5 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情復雜化。病毒與病毒、病毒與細菌、細菌與細菌、病原(病毒或細菌)與寄生蟲或與非傳染性疾病混合感染等,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發病的規律,其結果造成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1.1.6 典型性疾病日益突出。繁殖障礙性傳染病仍是養豬中的主要疫病。引起豬繁殖障礙性傳染病的有豬瘟、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豬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病、豬鉤端螺旋體病、弓形蟲病等;腹瀉性疾病發病范圍越來越大。主要病原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病等。
1.2.1 場內疫病擴散。無隔離舍,病豬和健康豬不能分開,某豬場無隔離舍,種公豬被偽狂犬病病原污染,沒有隔離監測,導致大部分豬發生偽狂犬病。
1.2.2 外疫傳入。從外調入豬已發病,或通過看病的、賣藥的、賣飼料的、買豬的的人員,場內外人員串動等導致場內豬發病等,結果出現豬死亡多,損失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十九條規定,動物飼養場的生產區封閉隔離,工程設計和工藝流程符合動物防疫要求。第四十六條規定,跨省引進的種用動物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對引進的種用動物進行隔離觀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出售或者運輸動物前,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向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十八條規定,種用、乳用應當接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定期檢測,檢測不合格的,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予以處理。
3.1.1 選址和場內布局要有利于隔離。選址要遠離交通道路等,場地內各功能區要嚴格劃分,不能隨意養殖,各功能區,可細分隔離區、生產區、管理區[1]。生產區內清潔道、污染道要分設。
3.1.2 有專門隔離場所和設施設備。出入場要有消毒通道(室)、消毒池,必須配置消毒設備;生產區門口必須設更衣室和消毒室(池),豬舍入口處設置消毒池或消毒墊;場內要建有病患豬隔離圈舍,新引進豬隔離圈舍;病死豬、污染物、糞便無害化處理要有專門場所。
3.1.3 病豬的隔離要求。診斷為非疾病的要隔離加強飼養管理措施,診斷為一般性疾病的要隔離采取針對性治療;對懷疑為重大動物疫病的,或豬出現突然病死或死因不明時要立即報告,并落實好隔離、消毒等臨時性的控制措施,做到不出售、不轉運、不加工和不食用;病死豬不得隨意剖檢,嚴禁在生產場所隨意解剖,必要時用不漏水工具送到指定地點,必須由獸醫人員進行檢查或進行剖檢;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時,必須用不漏水工具運輸,走污道送到指定地點無害化處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后,處理尸體場所,嚴禁無關人員和豬進入,嚴禁廢棄物外流,并經常撒生石灰或用2%燒堿水進行消毒;病死豬排泄和被污染的墊料(草)、飼料等物品均需采取深埋或堆積發酵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要對處理場所、工具、設備、人員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3.1.4 動物飼養隔離要求。力爭自繁自養,實行全進全出飼養制度;待售豬要通過中轉設備運出生產區,已出場的活豬,不經消毒和限期隔離觀察,不能直接運回豬場進入生產區;弱豬要隔離飼養。
3.1.5 外調入生豬隔離技術要點。必須引進的要到非疫區的健康種豬場引進。生豬調入前要了解調出場地疫病流行情況、生豬健康情況、重點動物疫病監測情況和免疫情況;調入前要辦理申報檢疫審批手續;調入時要查驗并索取檢疫合格證明(建議備注近6個月內的免疫情況)、特定疫病(豬瘟、偽狂犬病等)監測合格證明等相關證明;調入后要在專門隔離場所內隔離,要進行臨床健康檢查;對有病的必須嚴格單獨隔離,視病狀嚴格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全部淘汰或撲殺。
3.2.1 要有隔離提醒標示。養豬場(戶)進入口設立明顯警示牌,標明“防疫重地,閑人莫入”。
3.2.2 場內生產人員隔離。生豬飼養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在進入生豬生產區時,要嚴格按照衛生消毒制度規定實施消毒。穿戴經消毒的場內統一提供工作鞋、帽、衣物,衣物使用后,要定期進行衛生消毒處理。
3.2.3 場外人員、非生產人員隔離。一般不允許進入生產區,特殊情況需要進入生產區的,需要經過嚴格的衛生消毒處理,更換工作服或防護服和膠鞋后方可入內,并嚴格限定其行徑范圍,要做好記錄。
3.2.4 嚴格控制高風險人員進場。對其他養殖場的人員,特別是養生豬場的人員,從事與養殖相關的經營人員,如經營獸藥、飼料、生豬等人員,以及從事與養殖相關的服務人員,如動物疫病防治技術服務、動物飼養技術服務人員,動物科學或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與專家等高風險人員,一定要嚴格控制養豬場。
3.3.1 運輸車輛隔離。裝載豬或飼料等運輸車輛。在裝運前和卸載后應當對裝載車輛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其車輛應當通過養殖場進出場通道進出場內非生產區,未經消毒的車輛不得進入場內;場外收購豬的車輛設備,必須經嚴格全面消毒,方可進入到場內非生產區;其他場外車輛和用具不準進入生產區。
3.3.2 場外畜產品不得入場。場內的飼養人員和管理人員等有關人員不得從外面購入畜產品到場內加工、食用。
3.3.3 場內不得開展其他經營。養豬場不得將經營的畜禽、飼料、獸藥等場所設在生產區內,其經營場所應與生產區間隔一定距離,并設有物理隔離。
養豬場人員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實施隔離技術意義的認識和意識;要建立和完善隔離制度,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有人實施;要建立嚴格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正常有效實施;要開展隔離技術實施情況分析評估,不斷完善,達到最好效果。
[1]戴春民.生豬規模養殖疫病防治探討[J].獸醫導刊,2017,(4下):97.
資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規模豬場豬偽狂犬病綜合凈化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項目編號:SXGC[20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