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青
(縉云畜牧獸醫局壺鎮中心所,浙江麗水 321404)
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
丁一青
(縉云畜牧獸醫局壺鎮中心所,浙江麗水 321404)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天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該病主要引起豬水樣腹瀉、嘔吐和伴隨脫水為主要特征,對不同品種和不同年齡段的豬群均易感,但對哺乳仔豬,尤其是新生仔豬危害更嚴重。近年來,豬流行性腹瀉在我國規模化豬場呈現爆發趨勢,且流行性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規模化豬場重要的傳染性病原之一,給廣大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近年來豬流行性腹瀉在規模化豬場的發病情況及流行特點,結合臨床防控實踐,重點論述了豬流行性腹瀉的綜合防治措施,以供大家參考。
豬;流行性腹瀉;防治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該病多發生在秋末冬初溫差大的季節,且在農村散養戶中發病率高,病理特征明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圈舍條件差,潮濕,尤其大多豬圈地面是水泥地面,保暖性差,飼料營養不均衡;二是病豬排泄糞便散播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和環境;三是很多村獸醫對此病重視程度低,出診時車輛、鞋、人員不嚴格消毒,造成人為帶毒傳播;四是容易發生誤診,貽誤診斷和及時治療,易造成小區域流行。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多發生于寒冷季節,主要感染途徑是消化道。本病只發生于豬,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豬、架子豬或肥育豬的發病率很高,尤以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變動很大,約為15%~90%。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飼料、飲水、生產工具等而傳染。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6~9d,人工感染潛伏期為8~24h,主要臨床癥狀是腹瀉,并有嘔吐,尤其是在吃食之后。癥狀的輕重隨年齡而不同,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齡新生仔豬死亡率最高可達到100%。病豬呈現厭食,精神萎靡癥狀,糞便呈黃綠色或灰色水樣,伴有腥臭味。眼觀變化僅僅存在于小腸,小腸擴張,腸系膜充血,小腸絨毛縮短,組織學變化,可以見空腸段上皮細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脫落,長絨毛顯著萎縮,上皮細胞脫落最早發生于腹瀉后3h。
提前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最好方法。一旦發病可采用對癥療法以減輕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發細菌感染。
豬腹瀉癥大多數發病日齡小,發病急,病死率高。因此,靠發病后進行免疫是來不及的。目前,市場已有疫苗投入使用,用以給母豬預防注射,仔豬可以通過吮吸母乳獲得抗體,以保護仔豬不發病。近年來,我地多數豬場采用上海海利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生產的PE天V和TGE二聯滅活苗,進行后海穴注射,取得了明顯的預防效果。免疫方法:接種疫苗時進針深度按豬齡大小為0.4~4cm。妊娠母豬于產仔前20~30d每頭4ml,其所生仔豬于斷奶后7d接種1ml,體重25kg以下注射1ml,25~50kg育成豬2ml,50kg以上成豬每頭4。或春秋季節2次普免。該疫苗同時對豬傳染性胃腸炎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癥治療以減輕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發細菌感染。如給失水過多的病豬注射5%碳酸氫鈉及葡萄糖生理鹽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脫水;發病早期口服金維他(NaClKClNaHCO3C6H12O6H2O)或電解多維按1%濃度自由飲用或混飼,現用現配,連用3~5d。防治腸道感染可選用抗菌藥,如氧氟沙星、沙拉沙星、硫酸安普霉素、硫酸粘菌素等。中藥防治多選用具有清熱解毒,行氣上痛,化濕上痢及健脾消食功能的市售中藥蒼術香連散加減(黃連、木香、蒼術等)、白頭翁散加減(白頭翁、金銀花,黃柏、黃連、枳殼、茯苓等),按豬只大小拌料飼喂。仔豬可用上述中藥煎后候溫灌服,1劑/d,每頭灌服2次/d,每次5~10ml。
隨著規模化、集約化養豬和菜籃子工程的實施,開創了養豬產業化的新局面。當前,我國對某些動物疫病的控制能力尚低,在疫病監測、診斷、預防、撲滅等環節,還存在體系不健全、設施簡陋、技術手段落后等問題,特別是規模養殖場,如果一旦發病,損失不是以個體而是以群體計,對動物疫病實施綜合防治措施顯得非常重要,特別要抓好以下環節。
(1)加強飼養管理,提供全價日糧和清潔飲水,保持豬舍通風干燥,使豬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2)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增強豬體的抗病能力。實行自繁自養,減少疫病傳播。
(3)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方針,擬定和執行定期預防接種和補種計劃。豬流行性腹瀉最佳免疫期是每年的8~9月份,規模養殖場應及時采購疫苗實施集中免疫。鄉村防疫員也應及時組織對農村散養生豬進行免疫,以擴大免疫面。
(4)加強產地檢疫和運輸檢疫工作。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有關要求,從源頭抓起,實行引種繁殖、飼養生產、免疫消毒、出場查驗、運輸中轉、離境復檢等6個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對病死動物做到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嚴格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有效防范動物疫病傳播。
豬流行性腹瀉病的發生和傳播不僅造成養殖者為控制疾病而投放大量的藥物,無形之中增加了養殖成本,而且藥物的殘留也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本病的發生多因由外地引進帶病原豬或病豬引起的。因此,在“養、防、檢、治”4個關鍵環節采取綜合性措施防治,才是減少和杜絕該病發生和傳播的最好方法。
[1]劉孝珍,陳建飛,時洪艷,等.2011年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遺傳變異分析[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2,34(3):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