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曙光
(江蘇省沛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沛縣 221600)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防治
時曙光
(江蘇省沛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沛縣 221600)
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所致的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所有年齡的豬均易感染,斷奶豬與架子豬發病率最高。本病主要由空氣傳播和與豬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臨床上急性以突然發病、肺部纖維性出血為特征,慢性以肺部局部壞死和肺炎為特征。應激因素,如擁擠、不良氣候、氣溫突變、相對濕度增高和通風不良、豬的轉欄和并群等有助于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并影響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于4~5月和9~11月,本病已成為規模化豬場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診斷;防治措施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又稱豬副溶血嗜血桿菌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稱為豬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特征,急性型呈現高死亡率。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以4~5月和9~11月多發,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在許多養豬國家流行,已成為世界性工業化養豬的五大疫病之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雖然對該病及其病原菌已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疫苗及診斷方法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有效的措施控制本病。
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小球桿菌,菌體有莢膜,無芽孢,多形性,無運動性,革蘭氏陰性,為兼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常需在有二氧化碳的大氣中生長,本菌抵抗力不強,易被一般殺菌藥殺滅。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多發,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空氣、豬與豬之間的接觸、污染排泄物或人員,隨呼吸、咳嗽、噴嚏等途徑排出后形成飛沫,而經呼吸道直接傳播。也可通過被病原菌污染的車輛、器具以及飼養人員的衣物等而間接接觸傳播。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豬都可以感染而發病,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體的存在,本病最常發生于育成豬和成年豬。在氣候突然變化、飼養環境突然改變和豬群的轉移或混養,更容易引起流行,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傳播迅速,發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達80%~100%。
病料,手術剪,鑷子,顯微鏡,酒精燈,玻璃片,5%兔血清巧克力瓊脂培養基,藥敏試紙。
人工感染豬的潛伏期約為1~7d或更長。由于動物的年齡、免疫狀態、環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數量的差異,臨診上發病豬的病程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發病,病程短,死亡快,一般表現為體溫突然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萎頓,食欲減退或廢絕,張口伸舌,呼吸困難,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口、鼻流出大量帶有泡沫狀血樣粘性分泌物,鼻、耳、眼及、胸腹部和四肢皮膚發紺,臨死前體溫下降,病豬于出現臨診癥狀后24~36h內死亡。有的病例見不到任何臨診癥狀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達80~100%。
(2)急性型:表現為同群或不同群豬同時發病,病豬體溫升高達40.5~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難,咳嗽,心衰。皮膚發紅。由于飼養管理及其他應激條件的差異,病程長短不定,通常2~4d內死亡,耐過的豬可逐漸康復或轉為亞急性和慢性。
(3)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現。病豬略有發熱或正常,體溫在39.5~40℃之間,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陣咳或間歇性咳嗽,生長緩慢。病程幾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管理不善或受其他條件應急,導致癥狀加重而死亡。
主要病變為肺炎和胸膜炎,多數病例胸膜表面有廣泛性纖維素沉積,胸腔液呈血色,在肺的心葉、尖葉和隔葉出現充血、出血、水腫,肺呈紫紅色。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的血色液體和纖維素凝塊,病程較長的病例,肺部有壞死灶或膿腫,胸膜粘連。
(1)最急性型:病死豬剖檢可見氣管和支氣管內充滿泡沫狀帶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內有纖維素性血栓形成。肺泡與間質水腫。肺的前下部有炎癥出現。
(2)急性型:急性期死亡的病例可見到明顯的剖檢病變,心包腔和胸腔內有液體。喉頭充滿血樣液體,雙側性肺炎明顯,常在心葉、尖葉和膈葉呈紫色病灶區,質地堅實,輪廓清晰,肺間質充滿膠樣液體。隨著病程的發展,并發嚴重的腹膜炎和關節炎。
(3)亞急性型:由于繼發細菌感染,致使肺炎病灶轉變為膿腫,常與胸膜發生纖維素性粘連。
(4)慢性型:肺臟上可見大小不等的壞死結節或局部壞死,被一層較厚的結締組織包裹,肺邊緣實質樣變,并有纖維素滲出物,間質增厚,氣管水腫出血,心包內可見到出血點。
(1)直接鏡檢:無菌采取鼻、支氣管分泌物和肺臟病鍵交界部位采取病料涂片或觸片,革蘭氏染色,顯微鏡檢查,可見兩極著染深的革蘭氏陰性小球桿菌或纖細桿菌,可鑒定為此病。
(2)細菌培養:無菌將肺臟病變部位和胸腔滲出液分別接種于含5%兔血清巧克力瓊脂平板培養基上,37℃培養24h,長出圓形、隆起、邊緣整齊、半透明、表面閃光的灰白色菌落。在兔血瓊脂平板僅生長少許菌落,呈B溶血。挑取菌落,涂片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短小球桿菌。
(3)藥敏試驗:對分離菌用(K-B)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測定。結果,該菌對鹽酸環丙沙星高度敏感;對慶大霉素、新霉素、強力霉素低度敏感;對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氟哌酸等不敏感。
嚴格衛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風換氣,保持舍內空氣清新。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保持豬群足夠均衡的營養水平,盡量降低飼養密度。建立起嚴格的檢驗制度,防止引進帶菌豬;采用“全進全出”飼養方式,出豬后欄舍徹底清潔消毒。引種豬必須進行隔離并進行血清血檢查,確定為陰性豬才可引進。圈舍消毒頻率一般為2~3次/周,消毒液要交替使用,以防效果減弱。
疫苗是控制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當前,有商品化的滅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種。一般在5~8周齡時首免注射2ml/頭,2~3周后再加強免疫1次,母豬在產前4周進行免疫接種。
要早發現早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豬群發病時,應以解除呼吸困難和抗菌為原則進行治療,并要使用足夠劑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夠長的療程。本病早期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應結合藥敏試驗結果而選擇抗菌藥物,經試驗證明豬胸膜肺炎對氟苯尼考鹽酸環丙沙星高度敏感;對慶大霉素、新霉素、強力霉素低度敏感可以選擇2%氟苯尼考飲水,配合強力霉素,再加電解多維,連喂7d,無論從預防和治療角度來講,均有較好效果。用藥7d后停藥一周,以免產生耐藥性,然后再循環使用,效果最佳。
(1)病豬肌肉注射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0.2ml/kg,一日兩次。對病情嚴重的豬靜脈注射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0.2ml/kg,葡萄糖注射液0.5ml/kg,一日兩次。癥狀較輕的連續注射3d,癥狀較重的連續注射5d,即可痊愈。
(2)全群豬拌料投喂鹽酸環丙沙星原粉10mg/kg,一日分兩次投喂,連續喂飼5d,控制了
(1)根據豬發病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確診本次豬群發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的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2)平時加強飼養管理,在環境、氣候突變或季節變換時期,應控制飼養密度,搞好欄舍通風和清潔衛生,保持安靜,減少應激因素;長途運輸后要加強管理和營養。
(3)在引進豬苗或種豬時,應先了解當地的疫情,引進后注意隔離觀察和檢疫,以防引進帶菌豬只。而對經治療痊愈的病豬,不要再合群,應分開飼養,這樣可避免因帶菌引起本病在豬群中復發。
[1]張朝陽,劉二龍.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06,33(3):68-70.
[2]胡恒龍,王強,王毅,等.豬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z1):124-129.
[3]劉義偉,趙哲,秦建華.淺析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治[J].今日畜牧獸醫,2014,(3):22-23.
時曙光(1981—),男,江蘇沛縣人,大專,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檢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