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忠/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農技校
冬春季節養豬易發疾病的防治措施
李清忠/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農技校
豬瘟又名爛腸瘟或豬霍亂,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高、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是危害養豬業最主要的傳染病之一。近20~30年,豬瘟由過去的典型性轉為非典型的溫和性豬瘟為主,這給豬瘟的診斷和防治帶來了新的難題。
(一)流行特點
近些年典型性豬瘟大為減少,主要發生的是非典型性的溫和性豬瘟;以零星散發為主,沒有明顯季節性,但寒冷季節發病加重;用疫苗免疫后豬也可能有發病。
(二)發病病因
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傳染源。病豬通過口、眼、鼻、分泌物和糞、尿向外排放病毒,另外病豬內臟、血液、肉及肉產品可長時間攜帶病毒,引起疾病傳播。引進豬時如果不加注意檢疫,則病豬和帶毒豬與健康豬接觸即可導致豬瘟發生。人、機械、用具、集市貿易也可傳播本病。有資料表明,懷孕母豬可將病毒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使新生仔豬帶毒或發病,致仔豬豬瘟發生嚴重(這是目前該病流行的一個新特點)。近幾年來非典型性豬瘟(溫和型豬瘟)比較常見。
(三)癥狀與病變
1.病豬發燒,持續高溫達42℃以上不退,病程可持續 1~2周,嗜睡、怕冷、有眼屎、包皮積尿、先便秘后拉稀。發病一周后出現后腿無力,走路搖晃,隨后麻痹,后期可見病豬胸、腹和四肢皮膚有出血點,耳朵、尾巴干性壞死,懷孕母豬感染后可發生流產、死胎、畸形胎兒和弱仔。
2.急性和亞急性病例以敗血癥為主,表現為胸、腹和四肢皮膚、皮下出血,全身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脾臟邊緣梗死,喉頭粘膜有點狀出血,腎臟蒼白,表面散布出血點,尤如麻雀蛋樣,切面皮質部、腎乳頭和腎盂均見出血,膀胱粘膜有出血點,回腸與盲腸接合處粘膜潰瘍。
3.非典型性豬瘟見不到各部位的出血,淋巴結、腎、膀胱、心臟等組織器官僅見輕度變化或看不到異常。慢性豬瘟除敗血癥外,盲、結腸可見扣狀腫,當與巴氏桿菌混合感染時可見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肺廣泛大理石樣變。慢性型消瘦、貧血、全身衰弱,常伏臥,行走無力,后軀搖擺,便秘腹瀉交替,皮膚上有小出血點及出血斑,病程可達 1個月以上,形成“僵豬”。
(四)診斷與防治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診斷。確診可取扁桃體及脾臟做熒光抗體檢測。
防制本病主要采取以防注射為主的綜合防疫措施。防治工作較好的地區主要是推廣常年防疫的方法:育肥豬在 50~60日齡進行一次預防注射并做記號;種公豬、母豬每年免疫一次,同時應注意加強市場防疫,凡進入市場豬無免疫標記者一律進行補針注射;仔豬 20和 60日齡兩次免疫;后備母豬配種前免疫。在豬瘟流行不穩定地區,仔豬進行超前免疫(也稱乳前免疫即仔豬出生后立即進行免疫注射,2 h后再吃初乳),50~60日齡再次進行注射(每次用兩頭份),種豬可堅持春秋兩季各免疫一次。豬瘟發生流行時可采取緊急注射,每頭豬用3~4頭份劑量,可以減少發病和控制疫病的區域蔓延。目前無特效藥物用于治療,除上述免疫注射外還應加強環境衛生和獸醫檢疫工作,堅持自繁自養,做好消毒工作。
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以嘔吐和腹瀉為主的傳染病。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易感染,主要以2周齡以下的仔豬發病嚴重,死亡率很高(可達 100%),5周齡以上則較少死亡。該病在豬群中傳播迅速,數天內可傳遍全場;呈地方性流行或間歇性地方性流行,本病多發生于11月至第二年4月間;病豬糞、乳和呼出的氣體均可傳播本病,傳染性強。
(一)癥狀和病變
哺乳仔豬突然發病,病豬先嘔吐,繼而表現黃色水樣腹瀉;體溫在病初升高,腹瀉后迅速下降。病豬迅速產生嚴重脫水,體重明顯下降,糞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被毛粗亂,出現口渴癥狀。在發病 2~7 d內,多數或全部仔豬死亡;日齡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3周齡以下仔豬發病后存活者,體質虛弱,有的成為“僵豬”。斷奶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癥狀較輕,只表現厭食,皮膚無彈性,小腸擴張、腸壁極薄,腸內積有黃色帶泡沫的液體和凝乳塊,胃內有凝乳塊、腹瀉,個別豬有時出現嘔吐、水樣腹瀉,呈噴射狀,糞水呈黃綠或灰白色。泌乳母豬泌乳量減少或停止。育肥豬及成年豬發病后 1周內好轉康復,極少死亡,發病后體溫一般正常或略低。
(二)診斷和防治
根據本病發生于寒冷季節,2周齡以內的哺乳仔豬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伴有嘔吐、水瀉和迅速脫水者可考慮本病,確診可用實驗室方法。但在診斷中應注意與豬大腸桿菌病、豬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的鑒別和混合發病。
(三)嚴防從病豬場引進豬種
發病時立即隔離病豬,對豬舍、場地、信道、車輛、用具用堿性消毒藥進行全面徹底消毒,有條件時可轉移臨產前20 d以尚未發病的懷孕母豬到安全場所飼養、分娩。另可給產前 20d以上的母豬喂服病豬糞便或病死豬小腸碎片以預防出生仔豬發病。用口服液鹽供豬自飲或灌服以糾正機體的嚴重脫水。目前無有效藥物和疫苗控制該病,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和疫病預防。
1.免疫。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于妊娠母豬產前 20~30 d免疫 1次;新發病區對育成豬也應進行免疫接種。
2.藥物治療。口服抗菌藥物如氟哌酸、黃連素、高錳酸鉀等,可防止繼發感染,減輕癥狀。腹瀉嚴重時給收斂性藥物,為減輕因劇烈腹瀉引起嚴重脫水,還可注射適量的阿托品。
3.補水。應首選口服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 3.5 g,碳酸氫鈉 2.5 g,氯化鉀 1.5g,葡萄糖20 g,加溫開水1 000 ml),讓病豬充分飲用。
4.注意豬舍保溫和清潔衛生。
空氣應新鮮,濕度不可過高。
本病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亦稱豬沙門氏菌病。各品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但以1~4月齡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本病呈地方流行或散發,常在寒冷、氣候多變及陰雨季節發生,環境衛生差、仔豬抵抗力降低可誘發本病。
(一)癥狀和病變
初期急性發病時,與豬瘟相似,需結合其它檢查綜合判斷、典型癥狀是持續下痢,呈慢性經過,部分仔豬還有肺炎癥狀。病變:急性病例常休克死亡,肢體末梢淤血呈紫色,全身呈敗血癥變化,漿粘膜出血。慢性病例常見大腸粘膜有典型的壞死和潰瘍,或粘膜呈彌漫性壞死;腸壁變厚,失去彈性;肝有小點壞死。
(二)診斷和防治
急性病例可從實質器官分離出病原菌確診,慢性病例應結合實驗室診斷確診。本病以預防為主,注意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常發區 1月齡以上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用弱毒菌苗免疫注射,按說明接種。發病后可選用痢特靈、磺胺藥每日 2次,連續給藥 3~5 d。并對圈舍徹底清掃、消毒。
豬氣喘病是由豬肺炎支原體(或稱霉形體)引起的豬慢性呼吸道病(又稱為喘氣病)。不同品種、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豬均能感染,南方豬和進口豬在北方飼養極易發病。寒冷、潮濕、氣候變化時發生較高,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對本病的發生影響很大。病豬由于喘氣、咳嗽大量排放病原體,使健康豬由呼吸道感染。新發病豬群的懷孕母豬死亡率較高,老病群中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死亡多,有繼發感染和混合感染時死亡率更高。豬氣喘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使病豬的生長減慢約12%,飼料利用率降低 20%,而且在抗病力降低或繼發其它病原體感染時,會造成嚴重死亡。
(一)癥狀和病變
新發病豬群表現呼吸困難,象拉風箱,腹式呼吸,不愛動,死亡率高,病豬不發燒,急性型多見于新發生該病的豬群,表現為精神不振,采食減少,呼吸次數可達每分鐘 120次,張口喘氣,口、鼻流泡沫,常呈犬坐姿勢,可因窒息而死亡,耐過豬轉為慢性型。慢性病豬表現消瘦、毛焦、生長發育停止;弓背干咳、伸頸、頭下垂、直到呼吸道中分泌物咳出咽下為止;清晨喂豬和驅趕運動時,呈連續的痙攣性咳嗽,有時連續10~20次,咳嗽時站立不動;后期出現呼吸困難、次數增加,發生氣喘,這些癥狀有時明顯,有時減輕,病豬消瘦衰弱。特征病變是兩側肺尖葉、心葉和主葉前下緣呈對稱性的胰樣實變(蝦肉狀),病變部分與正常部分界線清楚,病變肺組織在水中下沉;其它組織器官無病變。
(二)診斷和防治
根據對稱性胰變肺炎和發病規律和臨床癥狀及剖檢的肺部典型病變可作初步診斷。X光檢查、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可以診斷。對本病的防治應根據各地情況、豬群大小、豬場污染程度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
(三)防治措施
1.林可霉素(潔霉素)每公斤體重50 mg每天注射一次,連續 5 d為1個療程,可以獲得滿意的結果。該藥療效高,副作用小、毒性低。
2.發生本病的豬群,母豬產前10~20 d至仔豬斷奶,另外所生仔豬自開食至斷乳每天的在飼料中拌入土霉素堿(50 mg/kg)早晚兩次,同時以 90PPM的支原凈供產仔母豬和仔豬飲用,仔豬斷奶后繼續飲用10 d。
3.用恩諾沙星和奧福欣可防治本病。
4.除藥物防治外我國已培育成功豬氣喘病兔化弱毒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防治,免疫期8個月,保護率 80%以上。
5.加強環境控制,堅持帶豬噴霧消毒。口蹄疫口蹄疫又名口瘡和蹄癀,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發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偶蹄動物,如牛、羊、豬等。本病可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播,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春、冬兩季易于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
口蹄疫以黃牛等最易感染,豬和羊也可發病。患病動物和帶毒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水皰皮、水皰液傳染性最強,病愈豬帶毒可達150 d以上。直接接觸及間接接觸方式均可傳播,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未損傷的粘膜、皮膚等處感染而發病,空氣也是重要傳播媒介,病毒可隨風傳播50~100公里之外,呈遠距離和跳躍式的暴發。
(一)癥狀和病變
病豬精神不振,體溫升高,達 41℃以上,食欲減少或廢絕,表現蹄冠、蹄叉和蹄趾部先腫脹、蒼白,接著形成水泡,水泡內透明或混濁的淡黃色液體,水泡破裂后留下紅色的潰爛面,唇、舌、齒齦、上顎、鼻鏡、乳頭也常發生水泡和潰爛,大量流涎。病豬跛行,有的蹄殼變形或脫落,臥地站立困難。小豬死亡后剖檢可見心肌表面的淡黃色斑紋與心肌的紅色相間成虎斑狀。心內、外膜出血。有時母豬的乳頭、乳房等部位也會出現水皰。口蹄疫對成年豬的致死率一般不超過 3%,但近幾年在豬口蹄疫暴發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豬可發生流產。仔豬尤其是哺乳期仔豬被感染后出現水皰癥狀不明顯,但因發生心肌炎和胃腸炎,可在短期內迅速死亡,致死率高達 80%以上。
(二)診斷和防治
豬口蹄疫臨床特征與豬水皰病、豬水泡性口炎、豬水泡疹極為相似,應采取病料送化驗室進行確診。根據癥狀和病變易于診斷(有條件時可做中和試驗和交叉免疫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
(三)預防原則
“早、快、嚴、小”。“早”為早教育、早普查、早發現,“快”為快動手、快撲殺、快消毒、快免疫,“嚴”為嚴格執行防疫措施,“小”為疫點劃小,損失最小。平時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執行獸醫衛生防疫措施。發病時立即上報、確定診斷,劃定疫區和疫點,進行嚴格的封鎖、消毒,及對病、死豬做無害化處理。對疫點和疫區周圍的易感動物立即進行疫苗注射。可用2%~4%的火堿水、10%石灰水,或用百毒殺、次氯酸鈉嚴格、徹底全面消毒。當疫情撲滅后,疫區與周圍地區的畜群應堅持注射疫苗2~3年。疫苗與免疫:使用血清型相符合的豬口蹄疫疫苗進行免疫。注射免疫時間為:母豬在分娩前1個半月(主要為保護出生仔豬),公豬每年9~12月份,仔豬出生后30~40日齡;肥育豬100日齡再加強一次。
本病俗稱鎖喉風或腫脖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散發性傳染病。本病以冬末春初及氣候突變季節發生最多,南方易發生于潮濕悶熱和多雨季節。因部分豬上呼吸道帶菌,所以長途運輸、飼養管理不當、衛生差和環境突變等是重要的發病,北方以散發為主。
(一)癥狀和病變
典型表現是急性咽喉炎,頸部高度紅腫、熱而堅硬,呼吸困難等癥狀,病變為敗血癥和肺炎變化。
(二)診斷與防治
1.除注意與豬瘟、豬丹毒區別診斷外,應與急性炭疽的咽喉變化加以區分。防治以預防為主,消除或減少能降低豬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強飼養管理和獸醫衛生工作。
2.常發病地區用弱毒疫苗或豬肺疫氫氧化鋁甲醛菌苗免疫接種,斷奶后的大小豬一律肌注5 ml,可保護 6個月或用豬肺疫弱毒凍干疫苗口服預防。發病后隔離病豬,及時治療,可用磺胺類藥及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