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波,朱云芳
(山東省招遠市畜牧獸醫局,山東 招遠 265400)
家畜五種過敏性變態反應性疾病及診治
徐立波,朱云芳
(山東省招遠市畜牧獸醫局,山東 招遠 265400)
家畜飼養中除了要預防各種疾病外,還要注意防范各種過敏性變態反應,如蕁麻疹、血斑病、藥物過敏、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癥等,這類疾患可引起家畜消瘦、體溫升高、甚至臟器壞死、過敏死亡,應給予重視。
蕁麻疹又名風疹塊,是動物機體受到內外不良因素的刺激而發生的一種過敏性疾病。其特征是突然于皮膚上出現許多圓形或鞭痕狀的界限明顯的丘疹塊,常急起速消。常見于馬、牛和豬,犬次之,其他家畜少見。
1.1 病因分析
外源性因素。蚊、虻等昆蟲的刺蟄,化學藥物的刺激,突然遭受風寒侵襲等;內源性因素。采食霉敗與有毒的飼料,消化道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經過中。此外,服用某些藥物,注射免疫血清,鼻疽菌素點眼,結核菌素注射,由于機體過敏,可引起本病。有些家畜對某些飼料(馬鈴薯、苜蓿、豆類等)的敏感性增高,也可引起發病。
1.2 臨床癥狀
本病一般多無前驅癥狀而突然起病,于頸部、胸側部、臀部開始發生丘疹,扁平或半球狀,豌豆大至核桃大,迅速增多、變大,遍布全身,甚至相互融合而成大面積腫脹。白色皮膚處丘疹周圍有紅暈,牛多見于眼周圍、外陰部、鼻鏡、乳房等處。疹塊發生快,消散也快,有時此起彼伏,反復發生。有時頂端成水皰,破潰后形成痂皮。外源性蕁麻疹呈劇烈癢覺,病畜站立不安,常用勁磨蹭,以致皮膚破潰,漿液流出,被毛糾集,狀似濕疹。內源性和傳染性等麻疹,癢覺輕微或幾乎無癢覺。有的病例可視黏膜亦發疹塊或水皰,伴有口炎、鼻炎、結膜炎、下頜淋巴結腫脹;有的病例在發疹的同時出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現象。
1.3 防治方法
對急性蕁麻摩,減少刺激,多于短時間內自行治愈。對重癥病例則要消除致病原因,緩解過敏反應和防止皮膚感染。如因霉敗飼料、有毒物質或因消化道疾病等內源性因素所引起,可給予瀉劑及胃腸消毒劑,以清理胃腸制止發酵。緩解過敏反應,主要應用抗組織胺藥物,鹽酸苯海拉明2~4 mg·kg-1體重·次-1,口服或靜脈注射,或乳酸鈣20~30 g·次-1內服(馬、牛),每日2~3次。0.25%~0.5%普魯卡因液,馬、牛100~150 mL,豬、羊30~40 mL,靜脈注射。也可肌內注射異丙嗉(馬、牛0.25~0.5g;豬、羊0.04~0.06 g;或用10%氯化鈣液100~150 mL,5%維生素C液20~60 mL,分別靜脈注射,1次·日-1(馬、牛用量)。對犬、豬等動物可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1~1 mL,或口服異丙腎上腺素長效片15~50 mg,每4~6小時1次。對后遺的濕疹,應經常清洗,涂抹防腐消炎劑。劇癢不安的,可內服溴化鈉、水合氯醛等鎮靜劑。局部可涂2%醋酸溶液或水楊酸酒精合劑(水楊酸0.5 g,甘油250 g,石炭酸2 mL,70%酒精加至100 mL),具有止癢作用。
血斑病又稱出血性紫癜,是組織器官發生漿液-出血性浸潤,致使呈現界限明顯的對稱性腫脹,可視黏膜、肌肉乃至內臟器官出血和壞死的一種急性病。本病多發于馬,也可見于牛和豬,常發于春夏季。
2.1 病因分析
一般認為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通常發生于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多種化膿壞死性疾病經過中或臨床痊愈之后。水牛可發生于春末夏初,采食紫苜蓿、紫云英等豆科植物之后。
2.2 臨床癥狀
可視黏膜出現出血斑塊,且往往壞死,以口、眼、鼻黏膜更明顯,其淚液、鼻液和涎液均混有血液。眼瞼腫脹外翻,眼球突出如金魚眼。體軀各部皮膚腫脹,腫脹特點是邊緣呈堤壩狀,與健康組織界限明顯,典型的常左右對稱,起病短時間內有輕微的熱痛,以后則無熱無痛,呈捏粉樣硬度。繼之,腫脹皮膚滲出少量淡黃色粘稠液體,干燥后形成黃褐色痂塊。馬的頭部、唇、鼻梁等處腫脹時,面失原貌,形若河馬,往往妨礙采食和咀嚼。四肢上部顯著腫脹時,形同棍棒,妨礙運動。患畜伴發蕁麻疹,而于體軀各部出現大小不等的疹塊,其出現和消散都很迅速,亦有少數患畜以蕁麻疹為本病的前驅癥狀。由于各內臟器官發生腫脹和壞死,常出現相應的機能紊亂,病畜往往出現咽下機能障礙、呼吸困難、腹痛、血尿等。或伴發肺壞疽、出血性胃腸炎,甚至引起腸穿孔、腹膜炎而死亡。輕癥全身癥狀多不明顯,通常數日內痊愈;重癥病例,全身癥狀重劇,高熱稽留或弛張,多繼發敗血癥而于約1周死亡。
2.3 血液檢查
紅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核型左移,血沉加快。出血時間多延長,有的達20~30 min流血不止。
2.4 防治方法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消除致病原因,緩解變態反應,降低血管通透性,提高血液膠體滲透壓以及防止感染和敗血。對病畜專人護理,安靜休息,給予易消化飼料,勤給飲水。采食困難的患畜,施以人工營養。對某些過敏性藥物及霉敗飼料應予避免,對傳染病及一切化膿性壞死性炎癥應及早徹底治療。緩解變態反應。首選藥物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制劑氫化可的松,靜脈注射或內服。0.5%~1%普魯卡因液,病灶周圍封閉或緩慢靜脈注射,病初有較好的脫敏作用(馬、牛用量為100~150 mL)。應用多價抗鏈球菌血清80~100 mL(馬、牛)皮下注射,連續2~3次,對因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病例有良好效果。此外,也可應用維生素C和苯海拉明內服或注射,每日1~2次。靜脈注射鈣制劑,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緩解變態反應。提高患畜血液肢體滲透壓。可進行輸血療法,輸入鮮血或鈣化血。亦可用明膠碎片,混于飼料內服,或10%白明膠液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次400~600 mL(馬、牛)。防止感染和敗血。除用0.1%高錳酸鉀液洗口、洗鼻及腫脹部進行外科處理外,應按療程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為防止敗血,可靜注樟酒糖或撒烏安,每日1次,連續數日。此外應酌情進行對癥處理。
青霉素過敏各種家畜都可發生,嚴重的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臨床實踐中應引起注意。
3.1 診斷要點
全身性過敏:多在注射青霉素后立即或經15~20 min出現過敏反應,表現全身出汗,肌肉震顫,體溫升高,脈搏疾速,呼吸促迫,結膜潮紅或發紺,呆立不動,強迫運動則步態不穩或突然倒地,角弓反張,瞳孔散大,視力障礙,糞尿失禁,反射減弱或消失。豬多鳴叫不安,嘔吐,出現皮疹局部性反應:多于注射后數小時至十幾小時,在注射部出現腫脹、溫熱、疼痛。數日后有波動感,穿刺流出黃紅色液體,時間延長則注射局部發生壓迫性壞死,可變為無菌性膿腫。
3.2 防治方法
在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如出現變態反應,應立即停止用藥,進行對癥治療。反應嚴重的,應立即注射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搶救。全身性過敏,一般經20~30 min能自然康復,但再次注射青霉素,則反應更為劇烈,甚至導致死亡。急救一般可靜脈注射0.1%腎上腺素液5 mL(馬、牛),或10%葡萄糖酸鈣液200~300 mL(馬、牛)。也可應用可的松類、氨茶堿、抗組織胺藥等。局部過敏,輕癥的只要不再注射青霉素多能自愈,重劇的按一般外科方法處理。
吸血昆蟲叮咬而發生的皮膚過敏性炎癥。主要發生于南方。馬、騾,白豬也常發生。一般于4~5月份開始,天氣越悶熱,發病率越高,8月份以后不再出現新病例,10月份天氣涼爽時則癥狀逐漸減輕而自愈。
4.1 病因分析
家畜被蚊、蠓或虱、蚤等吸血昆蟲叮咬而發生皮膚過敏性炎癥。新到南方的馬、騾比當地馬、騾發病率高,改良種白豬比土種豬多發。本病無傳染性,脫離蠓、蚊生活區3周,癥狀自然消失,改善衛生環境,可降低發病率。
4.2 診斷要點
常于病畜胸腹下、包皮兩側、胸前、股內側、眼周圍和耳部等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丘疹,劇癢、磨蹭、啃咬,使局部炎癥加劇,被毛脫落,表皮出現大片糜爛創面,并有淡黃色滲出液,以后形成厚痂,皮膚肥厚,久不愈合。全身癥狀不明顯,但因劇癢影響采食和休息,患畜逐漸消瘦,使役能力下降。
4.3 防治方法
治療本病,主要是止癢,可內服鎮靜劑,如溴化鈉、水合氯醛等,也可內服水楊酸鈉、魚肝油及其制劑。也可用下述方法進行治療:將患部清洗干凈后涂搽藥物(煤油500 mL,加入樟腦10 g、石炭酸20 g、木餾油20 g,制成搽劑,涂搽患部),每天1次。患部過大時,可分片涂藥。
皮膚瘙癢癥是皮膚上并無特殊病變而呈現瘙癢的綜合癥狀,并非一個獨立的疾病,是由于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微弱刺激的自發性癢覺,并無濕疹、蕁麻疹及螨病存在。
5.1 病因分析
皮膚瘙癢癥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部性兩種。局部性瘙癢系寄生蟲(蟯蟲、絳蟲、馬蠅蛆、鼻蠅幼蟲)的刺激所致。常發生于肛門、外陰部、鼻部等處。全身性瘙癢發生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如肝病、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內分泌疾病、慢性胃腸機能障礙、寄生蟲病(馬媾疫、豬旋毛蟲病)或維生素缺乏、飼料霉敗時。
5.2 診斷要點
皮膚瘙癢是多種多樣的,有全身性或局部性的。主要癥狀是皮膚瘙癢,一般為陣發性,每次可持續數小時。瘙癢程度輕重不同,重者奇癢難忍,病畜咬啃、舔、擦發癢局部,而使皮膚受損傷發生皸裂、濕潤甚至血痂,被毛磨擦脫落。
5.3 防治方法
治療本病應找出病因,及時消除,但比較困難。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置。局部性瘙癢癥可外用皮質激素軟膏,如0.1%~0.25%醋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及0.025%地塞米松軟膏等,每天2~4次,涂于患部,或涂搽抗組織胺軟膏。對全身性瘙癢癥,可服用抗組織胺藥,如氯丙嗉、苯海拉明及鎮靜劑溴化鈣等。亦可用水楊酸鈉內服或靜脈注射。因維生素缺乏引起的瘙癢,則給予魚肝油或維生素制劑。
S823
B
1001-0084(2017)04-0045-02
2017-03-14
徐立波(1985-),男,山東招遠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