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芳,王永連
(山東省招遠市畜牧獸醫局,山東 招遠 265400)
根據幼牛消化生理特點合理配制飼糧
朱云芳,王永連
(山東省招遠市畜牧獸醫局,山東 招遠 265400)
幼牛是指犢牛(出生至6月齡哺乳期的小牛)和育成牛(犢牛斷乳后至配種或初胎分娩前的牛,也有將12月齡至初胎產犢的牛稱青年母牛),是牛群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幼牛階段生長發育快,生理功能變化很大,如果飼養管理不良,生長發育受阻,成年后難以補償,直接影響成年后的體型、健康及其生產性能。因此,在幼牛階段的營養與標準化飼養是提高牛群質量和生產性能的重要環節之一。
犢牛出生后2~3周齡,是營養、環境變化最大的時期。營養供應由母體(臍帶、胎盤)轉為自體(消化器官),由母體內穩定的環境轉為外界變化的環境。組織、器官及體溫的調節功能都很弱,黏膜和皮膚的保護功能低,易被細菌侵入,調節機體的神經系統反應不靈敏。總之,對變化的外界環境適應性差,抵抗力弱,容易致病甚至死亡。加強這一階段的飼養和護理,特別是哺足初乳,是力爭全活和培育健壯犢牛的關鍵。
初生犢牛瘤胃容積很小,與網胃及瓣胃的容積共占全胃容積的30%,而皺胃則占到70%;到6周齡時,前三胃的容積占全胃容積的70%,而皺胃僅占30%;以后瘤胃不斷發育增大,在1歲時接近成年牛的大小。生產實踐證明,盡早訓練和讓犢牛采食植物性飼料,特別是品質優良的青粗類飼料,是促進其瘤胃及消化道健康發育的重要措施。
犢牛到了3周齡后,隨著哺乳和開始選食植物性飼料,消化能力、體溫調節等功能增強,對環境也有了一定的適應能力,一些條件反射逐漸形成,對環境變化和疾病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隨著瘤胃微生物(厭氧性的真菌、細菌、古菌、纖毛蟲等)開始滋生,出現反芻行為,對植物性飼料的采食量隨之逐步增加,犢牛進入迅速生長發育時期。
犢牛斷乳后即進入育成階段,斷乳至12月齡的母牛習慣上稱為育成牛。這一年齡段性器官及第二性征發育很快,尤其是乳腺系統在育成牛活重150~300 kg階段生長發育速度最快。13月齡至初產的階段,習慣上稱為青年母牛。這一年齡段體軀向成年牛的體型發育,消化器官特別是瘤胃的容積接近成年牛,能大量利用青粗飼料。一般在17~18月齡(活重達成年牛的70%以上)時開始配種并妊娠。妊娠后體軀明顯向寬、深發展,體內易沉積脂肪。隨妊娠期的進展,采食量不斷增加,性情變溫馴,活動量減少。
幼牛的可塑性比較大,這一階段的飼養完善與否,會直接影響到牛體的長、寬和深度,以及初胎母牛、胎畜的健康,進而影響到成年后的生產性能。此外,幼牛繼承雙親的遺傳特性,是否能在其生命過程中完全表達出來,關鍵是幼牛階段的培育水平。因此,根據幼牛的消化生理特性,要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和科學培育。
母牛分娩后,最初3~7 d內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色黃黏稠并帶腥味。其營養成分與常乳比較,初乳中不僅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高,而且含有能增強犢牛抗病能力的免疫球蛋白(抗體)、溶菌酶、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等。此外,初乳中還含有較多的鎂鹽,具有緩瀉、排除犢牛胎糞的作用。初乳酸度高,它覆于胃、腸壁后,可以阻止細菌繁殖和侵入血液。初乳還能刺激皺胃分泌胃液,促進胃腸活動和消化功能。犢牛出生后7 d內為初生期,是能否成活和以后良好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喂好初乳是初生期成活和以后健壯成長的重要措施。犢牛出生后要盡早吃到第一次初乳,時間以不超過1 h為好。人工哺乳時乳溫不低于36℃,日喂3~4次,每次喂量1~1.5 kg,或日喂量為活重的10%~15%。初乳“多次少量”的喂法比1日2次的效果好。由于吞咽反射尚不完全,往往是吮乳動作緩慢,吃、停無常,甚至吐孔,應耐心仔細地輔喂。哺喂初乳1周后,可轉為常乳(即全乳)。若母牛產后生病或死亡,可給其犢牛喂同期分娩的其他母牛的初乳。如無此條件,則喂給常乳,但每日要補加魚肝油20 mL(補充維生素A)、蓖麻油(50 g)或具有輕瀉作用的其他物質、土霉素250 mg(5 d后減半)。也可配制人工初乳,參考配方為:魚肝油15 g,鮮雞蛋2~3個,食鹽9~10 g,加水1 L(沸水冷卻至40~50℃),充分攪拌均勻。按犢牛每千克體重給8~10 mL,混入常乳中喂給。
通常乳用品種母牛產的初乳量多于自生犢牛的哺乳量,可將這些初乳制成發酵初乳,以代替全乳喂其他犢牛。一般情況下,兩頭母牛的多余初乳可以喂1頭犢牛(4~5周齡斷乳)。這樣可節約大量的常乳或代乳料。制作發酵初乳時,要有發酵劑。初次發酵可到乳品廠或附近牧場購買發酵劑或發酵乳,以后可用上次品質好的發酵初乳代替。發酵劑若連續使用,因接種代數過高而影響發酵效果,甚至使初乳污染,導致異常發酵或腐敗。因此,要定期更換發酵劑。初乳中按5%加入發酵劑,攪拌均勻,室溫10℃,經48 h即成。也可自然發酵,將初乳保存在室溫下發酵,使其積累乳酸(類似加工青貯料的原理),當pH<4.5,可使初乳品質不致變壞。自然發酵經10~14d即可完成。發酵初乳的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30 d,時間過長有可能使初乳變質。制好的發酵初乳應具有酸香味。酸敗乳、帶血或患乳腺炎牛的初乳及產前2周或產后用過抗生素的牛初乳,不宜用作發酵初乳的原料。此外,也可在初乳中添加保存劑(丙酸0.7%~1.5%或甲酸0.3%)保存初乳。母牛分娩后,每次所擠的初乳含總干物質不同。對含總干物質>14%的初乳在飼喂前要稀釋。用3份初乳或2份初乳與1份水混合,待乳溫降至38℃時即可飼喂犢牛。稀釋后的初乳也可代替常乳喂常乳期的犢牛。日喂量為活重的8%~10%。有條件的牛場,也可將初乳冷凍保存,貯存期可達6個月,喂前須融化稀釋。發酵初乳對促進常乳期犢牛的生長發育有良好的效果。據天津市塘沽農場的經驗,用發酵初乳飼喂犢牛75 d,共喂發酵初乳275 kg,平均日喂量3.67 kg,平均日增重為750 g。
犢牛在初乳期后,開始喂給全乳(即常乳,指母牛分娩7 d以后至干乳期所產的乳)。以往培育乳用犢牛,一般喂全乳4~6個月,全乳喂量高達800 kg(有的用部分脫脂乳代替全乳)。不僅飼養成本高,而且減少了鮮乳的上市量。近年來,國外一些乳牛業發達的國家,培育犢牛喂全乳量已降至80~150 kg。美國一般在40日齡斷乳,飼喂全乳量80~ 158 kg。我國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試驗,已成功地將全乳飼喂量降至200 kg。在精、粗飼料質量差的情況下,不宜大幅度減少喂乳量,一般喂全乳的時間也不得少于4個月,飼喂量應控制在犢牛活重的6%~10%。
提取乳脂肪后的乳為脫脂乳,可供配制人工乳或直接飼喂犢牛。從犢牛21日齡開始,逐漸喂給脫脂乳,代替部分全乳,以降低培育成本。脫脂乳因缺少脂肪,營養比全乳差或能量低,要適當多喂。5~6周齡的犢牛可全飼喂脫脂乳,但要適當補充脂肪(或含脂肪高的飼料),并添加脫脂乳中缺乏的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以促進犢牛生長發育。飼喂脫脂乳的犢牛膘情、被毛光澤不及喂全乳的犢牛。但搭配品質好的精、粗飼料,在斷乳后加強飼養管理會逐漸補償生長。要求全乳和脫脂乳新鮮,2月齡前乳溫為35~37℃,2月齡后為30℃,要定時、定量、定溫喂給。喂液態飼料時,如果喂量、溫度或間隔時間經常變動,容易導致犢牛腹瀉或消化不良。
犢牛料也叫開食料,是在犢牛斷乳前后專門為犢牛配制的混合精料,起過渡作用。日本的犢牛料分為前期和后期兩種,后期犢牛料組成:玉米42%、高粱10%、大豆粕20%、麩皮12%、優質魚粉4%、脫脂米糠2%、苜蓿粉3%、糖蜜4%、礦物質和維生素添加劑3%。
在喂給全乳,不喂犢牛料或不進行早期斷乳的情況下,要使犢牛盡早采食混合精料,使其在斷乳前所采食的混合精料量,基本上能滿足其正常生長的營養需要。混合精料由大豆餅、玉米、麩皮和食鹽、骨粉(或礦物質)組成。至少應含有粗蛋白質16%,脂肪2%,鈣0.6%,磷0.42%,鎂0.07%,鉀0.8%,鐵100 mg·kg-1配合的精料。喂犢牛的混合精料要照顧到適口性,品質要好,要經過粉碎。早期喂的混合精料要過篩,不喂變質、酸敗的飼料,以防引起犢牛腹瀉。
犢牛14~20日齡后,可讓其自由采食青草、多汁飼料或青干草。2月齡后可喂給品質好的青貯料,3月齡時青貯料可喂到1.5~2 kg·d-1。早期飼喂給切碎的胡蘿卜等塊根、塊莖類飼料,具有增進食欲、改善消化的功能,2月齡時可喂到2 kg·d-1,3~6月齡時可逐漸增加至3~7 kg·d-1。總之,應盡早喂給犢牛各種粗飼料,不僅可補充乳或人工乳中缺乏的各種營養物質,而且可促進瘤胃發育和及早出現反芻,對犢牛的增重和以后采食大量粗飼料均有良好的影響。
S823
B
1001-0084(2017)04-0068-02
2017-03-21
朱云芳(1975-),女,山東招遠人,中級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