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重慶市涪陵區義和鎮畜牧獸醫站
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治
李敏/重慶市涪陵區義和鎮畜牧獸醫站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幼齡雛鴨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該病的特征是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臨床表現為角弓反張,病理變化為肝炎和出血。中國大部分地區存在本病,幾乎各養鴨地區均有發生和流行,是嚴重影響養鴨業發展的疾病之一,常給鴨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臨床上遇到一例雛鴨鴨病毒性肝炎病例,現將發病情況、診治過程及小結介紹如下。
(一)發病情況和臨診癥狀
10日齡時發現部分病鴨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縮頸,不愿走動,行動呆滯,跟不上群,蹲臥,眼半閉常昏迷,有的出現神經癥狀,共濟失調,身體倒向一側,有的在地上旋轉,出現抽搐、角弓反張后很快死亡。養殖戶曾使用磺胺間甲氧嘧啶進行口服治療,不見明顯效果。發病至第2日,已經死亡500多只,現發病1 300多只。該鴨群注射過禽流感疫苗,還未注射鴨病毒性肝炎疫苗。
(二)病理剖檢
病死鴨頭向后背,喙端和爪尖發紺呈暗紫色,肛門周圍有黃白色和綠色糞便污染,肝臟腫大,質地脆弱,觸之易碎,表面顏色發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點,膽囊腫脹呈長卵圓形,膽汁充盈,呈褐色。脾臟、腎臟充血腫大。心肌松弛。
(三)實驗室檢驗
無菌采集病死鴨的肝臟、脾臟等組織進行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后顯微鏡檢查,未見明顯致病菌。
(四)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和臨診癥狀、病理剖檢、實驗室檢驗,結合流行病學特點,初步診斷該鴨群感染了鴨病毒性肝炎。
(五)治療
1.緊急免疫接種。全群鴨緊急注射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進行治療。每只鴨皮下注射2 ml,注射劑量為每只雛鴨皮下注射1~2 ml,每注射一只鴨后更換針頭,同時肌注阿莫西林,按每1 kg體重5 mg給藥,連用2次。
2.加強飼養管理。現將病弱鴨進行隔離飼養,整個鴨場使用漂白粉、福爾馬林進行交替消毒,每天一次,連續7 d,待疫情平穩后,按常規消毒計劃進行。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黃芪多糖、多西環素進行口服,增強鴨群的抗病力和預防繼發感染。
經過治療2 d后,發病數下降,5d后發病和死亡停止。
(六)小結
1.病原。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屬微RNA病毒科,在62℃30 min即可滅活,在1%福爾馬林或2%氫氧化鈉溶液中2 h(15℃~20℃),2%漂白粉溶液中3 h均可滅活。另外,該病毒在污染的孵化器內可存活10周以上,在濕糞中可存活37 d以上,在4℃情況下可存活2年以上,在-20℃下可存活9年以上。
2.流行病學。本病主要感染鴨,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雞、火雞和鵝。本病主要經直接接觸和呼吸道傳播。帶毒的鴨和水禽是主要的傳染源。成年鴨感染后雖不發病,但可稱為傳染源。雛鴨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1周齡內的雛鴨病死率可高達95%以上,隨著日齡的增多,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孵化的季節多發。
3.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特點,結合頭向后背、肝腫大、質脆、色暗或發黃、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等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特征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結合實驗室檢查進行,病毒分離鑒定、中和試驗、雛鴨血清保護試驗、間接ELISA、熒光抗體試驗等方法可用于本病的特異性診斷。
4.防治。接種雞胚化鴨肝炎弱毒疫苗是有效預防本病的措施。種鴨可在產蛋前2周進行免疫,在流行地區,可在產蛋前2~3周免疫2次,間隔7 d。沒有母源抗體保護的雛鴨可在1日齡時使用疫苗進行免疫,免疫方法可采用皮下注射或口服,有母源抗體保護的雛鴨群在10~14日齡進行主動免疫。
針對已經發病或受威脅的鴨群,可經皮下注射康復鴨血清、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進行緊急接種治療,對于1~3日齡的雛鴨可經注射后獲得免疫力。
治療過程中,加強衛生消毒制度,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成分,適當添加抗生素、免疫增強劑及其他中藥制劑等均可提高鴨肝炎病毒的治愈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