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君 / 黑龍江職業學院農牧工程學院
奶牛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
劉本君 / 黑龍江職業學院農牧工程學院
(一)發病情況
雙城區某奶牛養殖小區的養殖戶家中共飼養奶牛40余頭,畜主于幾天前發現家中有4頭奶牛不愛吃草料,精神狀態不佳,反芻差,體溫升高,有時出現呼吸困難癥狀,中午時癥狀較重,早晚和天涼時癥狀減輕或沒有癥狀。用頭孢噻呋鈉和柴胡注射液等藥物,用藥后癥狀明顯好轉,吃喝和反芻均正常,但停藥后又恢復了原來的癥狀。因該農戶家去年夏天有幾頭牛感染過梨形蟲病,畜主懷疑這幾頭牛也可能感染了梨形蟲,便采血帶到黑龍江職業學院農牧工程學院的化驗室化驗,經臨床癥狀和實驗室診斷為附紅細胞體病。
(二)病原及流行病學
多認為附紅細胞體屬立克次體目、無漿體科、附紅細胞體屬。呈多形態,多為圓形、球形、環形,少數為頓號形和桿狀。多在紅細胞表面單個或成團寄生,也有在血漿中呈游離狀態。附著在紅細胞表面的蟲體數為2~17個不等。革蘭氏染色陰性,對干燥和化學藥物較敏感,一般常用濃度的消毒藥在幾分鐘內即可使其殺死,但對低溫冷凍的抵抗力較強。本病多發生于溫暖的夏秋季節,吸血昆蟲是傳播本病的重要媒介。也可經胎盤或口傳播或經污染的注射針頭傳播本病。當營養不良,氣候突變或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等因素可暴發流行。
(三)癥狀
感染附紅體的患牛多呈隱性經過,只有少數患牛在受到應激因素刺激可出現明顯的臨診癥狀。潛伏期一般在2~45 d之間。主要表現食欲減退,精神沉郁,反芻減少。被毛粗糙,鼻鏡干燥,流漿液性鼻液,肌肉震顫,血液稀薄。體溫高達40℃~42℃,稽留熱,脈博增數,呼吸加快,喘,瘤胃蠕動音減弱,呈現腹式呼吸。粘膜蒼白或黃染,個別患牛出現血紅蛋白尿,尿的顏色由淺紅色變至黑紅色不等。有些病牛排出黑褐色帶有惡臭的黏液糞便。背腰及四肢末梢淤血,淋巴結腫大等。病牛迅速消瘦,產奶量下降。病程長短不一,短者數天,長者可達一年以上,嚴重者可出現死亡。
(四)診斷
根據臨診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取被檢血一滴置于載玻片上,加入等量生理鹽水稀釋后,蓋上蓋玻片油鏡下觀察,發現大部分紅細胞呈星芒狀、鋸齒狀或菜花狀,可確診。或者取被檢血液,制成血涂片染色鏡檢,可采用瑞氏染色或姬姆薩染色,如發現部分紅細胞呈星芒狀、鋸齒狀或菜花狀,可確診。
(五)治療
1.土霉素20 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 d。或者使用磺胺間甲氧嘧啶50 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d。
2.三氮脒(貝尼爾)3 mg/kg體重,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d。重癥患牛,停藥3 d后再用藥。也可以用咪唑苯脲,1 mg/kg體重,配成10%水溶液肌肉注射。
3.輔助治療, 5%~10%葡萄糖1 000~2 000 ml, 10%氯化鈣溶液100~150 ml,VB120ml和VC 60 ml,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5 d。
(六)小結
1.在獸醫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很多患牛不愛吃草料,反芻少,體溫高,呼吸困難,每天中午和天氣炎熱時癥狀較重,早晚和天涼時癥狀可暫時減輕。用上抗生素和退熱藥癥狀就緩解,不用藥癥狀立即恢復原來癥狀,這在很多情況下都可能是感染了附紅細胞體病。
2.附紅細胞體會引起奶牛的體溫升高,使用抗生素和退熱藥后病情會暫時緩解,但不能根治。發生本病后只有進行正確的診斷,才能選用合理的藥物進行及時的治療。
3.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一般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夏秋季節,但近年來發現本病發生流行的時間較長,即使到了寒冷季節也仍然屢有發病,對奶牛健康和生產危害較為嚴重。流行季節可每周定期用1%~2%敵百蟲噴灑牛體,加強牛舍與用具的消毒,消滅牛舍中的蜱、蚊、蠅等吸血昆蟲等措施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