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榮
(田林縣利周清水鴨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廣西田林 533300)
田林縣清水鴨養殖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羅炳榮
(田林縣利周清水鴨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廣西田林 533300)
清水鴨,顧名思義是傳統放養在原生態,沒有污染的江、河水域里而出欄的商品肉鴨。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現在全鄉飼養清水鴨的養殖戶己達200多戶,常年商品鴨存欄量75000多羽,年出欄商品鴨可達100000多羽,年產值500多萬元。蛋鴨存欄量2000多羽,年產鴨蛋2500多kg,年總產值可達200多萬元。在利周飼養清水鴨己成為全鄉廣大養殖戶的主要經濟產業,目前全鄉9個村81個自然屯己有7個村48個自然屯飼養清水鴨。
清水鴨;養殖;產業
為準確把握田林縣清水鴨特色產業形勢,科學指導清水鴨產業發展,2016年筆者對田林縣十四個鄉鎮的肉鴨生產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先后走訪了l4個鄉鎮、18個村,實地查看了80個散養戶、36個規模場,通過調查,基本掌握了當前的清水鴨生產形勢,對全縣清水鴨產業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發展思路。
(1)標準化規模養殖已成為田林縣清水鴨產業主導模式。調查發現,標準化規模養殖正呈加快擴張發展態勢,并逐步成為田林縣清水鴨產業發展的主導模式。調查的18個村中,年出欄500羽以上的清水鴨規模養殖戶97戶,去年出欄清水鴨77600羽,占清水鴨出欄總量的51.49%。其中年出欄1000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21戶,較去年同期增長31%。
(2)規模養殖發展量不能同步彌補散養退出量。雖然近年來規模養殖發展很快,但是散養退出更快,導致規模養殖的發展量暫時不能有效足量補充散養的退出量。從養殖戶看,調查的18個村去年減少養殖戶45戶,而同期僅增加規模養殖戶18戶。從養殖戶退出的養殖量看,45個散養戶減少退出清水鴨養殖22500羽,而同期規模養殖戶增加的養殖量為14400羽。據田林縣利周清水鴨養殖專業合作社資料,2012年全縣清水鴨散養戶減少近200戶,而僅增加年出欄5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戶19戶。調查還發現,當前的清水鴨養殖戶退出不僅僅是散養戶退出,一些中小規模養殖戶也有退出養殖的趨勢。
(3)清水鴨價格穩步提高且維持合理利潤。今年春節以后,清水鴨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最近兩個月逐步趨于穩定。當前的活鴨均價為32元(公斤價,下同),較節前上漲6元/kg;鴨肉均價為40元,比節前上漲30%。與去年同期比,活鴨價格上漲41%鴨肉價格上漲35%。當前的鴨糧比為2:1,出欄肉鴨每只平均獲利在20~30元左右。養殖戶普遍反映,沒有正常利潤就不會從事清水鴨養殖。保持穩定合理的利潤,是一個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4)清水鴨市場銷售出現多元化變化趨勢。目前我縣各地清水鴨平均收購價為32元/kg,貴州鴨為21元左右。由于差價縮小,運輸費用增加,活鴨調運利潤降低,一些販運戶不愿再做活鴨販運工作。二是外銷形式呈多元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外銷市場呈現多元化,已由過去主要外銷百色市場逐步轉向為開拓全國市場,特別是外銷貴州、南寧等地活鴨量在逐年增大。目前,田林銷往貴州、百色的肉鴨占到全縣外銷肉鴨量的20%以上。第二,外銷產品呈現多元化,已由過去主要外銷活鴨逐步轉向為鴨肉品、加工制品等多元化品種發展,特別是冷鮮肉銷售量逐年增大
(1)禽肉仍為肉類消費主體,且有很大發展潛力。田林縣清水鴨產業發展還有很大市場空間,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積極因素:第一,從肉類消費構成看,禽肉消費是全縣肉類消費的主體。據調查,城鄉居民對鴨肉消費有明顯偏好現象,80%以上的調查戶認為“無肉不成席”,鴨肉消費占全縣肉類消費量的80%以上。第二,從肉類消費需求看,鴨肉需求仍將持續增長。一方面,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鴨肉需求成剛性增長。另一方面,肉類供求狀況發生變化。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原來的“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鴨肉供需變化較大,這也是導致當前清水鴨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2)養殖結構不斷優化,清水鴨生產更加穩健。每一次市場價格波動,都是清水鴨產業發展的重新洗牌。散養戶加快退出,規模場迅速發展;清水鴨生產弱勢地區逐步退出,優勢地區穩定發展。清水鴨價格波動對鴨肉市場供應的負面影響明顯減弱,不會出現大起大落,清水鴨生產更加穩健。
(3)養殖方式持續轉變,產業發展走向成熟。調查發現,田林縣利周清水鴨產業已經進入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時期,養殖方式轉變持續推進,產業發展不斷走向成熟。一是由分散飼養為主向規模化標準化健康養殖轉變。隨著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生活環境的整潔化,特別是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部分農民不再把養鴨當成零存整取的副業,養鴨生產出現結構性變化。加上養鴨業的疫病風險、市場風險,部分散養戶退出了養鴨業。而一部分養殖大戶看到清水鴨養殖的廣闊前景,特別是田林縣林下養殖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勵,各鄉鎮養殖戶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加快了規模養殖發展。
(4)生產調控更加有效,市場供應逐趨穩定。隨著清水鴨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配置逐步由無序走向有序,由養殖弱勢地區向優勢地區聚集,由競爭力差的散小養殖戶向標準化規模場聚集,由養殖、加工、銷售鏈條分割的各環節流動向產加銷一體化企業聚集,清水鴨生產調控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活鴨市場供應逐步走向均衡穩定。一是標準化規模養殖正在有效發揮市場穩定作用。調查發現,散養戶已呈不可逆轉退出,標準化規模養殖逐漸上升成為清水鴨生產的市場主體,增強了穩定清水鴨生產和市場供應能力。二是冷鮮肉銷售正在促進現代屠宰企業以適度肉品儲銷穩定市場。隨著健康消費觀念的逐漸轉變,冷鮮肉消費量正在逐年遞增,特別是城鎮居民、年輕消費群體對冷鮮肉消費已經出現偏好現象,我縣肉類消費將逐步由現宰現賣的鮮肉消費和經過低溫處理的健康冷鮮肉消費轉變。
(1)建立穩定的清水鴨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利周清水鴨”產業發展已經具備量大質優的良好基礎,關鍵是要建立長效機制,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對清水鴨產業發展的投入。發揮國家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引社會、個人和外資對清水鴨產業的投入,建立對清水鴨產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二是要優化清水鴨產業發展環境。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四化兩型”建設的要求,把清水鴨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切實解決好清水鴨養殖用地困難,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發展。三是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各級要成立清水鴨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清水鴨生產工作的組織協調。
(2)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標準化規模養殖是清水鴨產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穩定清水鴨市場供應,防止清水鴨價格頻繁波動,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一是要突出科學規劃。要充分結合各地的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發展基礎,調整清水鴨養殖區域布局,推動規模養殖由城郊區向農區轉移,由平原區向丘山區轉移,由人口密集區向人口居住稀疏區轉移。二是要突出適度規模。要逐步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散飼養、小規模飼養生產格局,鼓勵和支持分散農戶擴大養殖規模,建設標準化的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三是要突出健康養殖。要以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主體,大規模開展清水鴨健康養殖場創建活動,建設一批清水鴨健康養殖基地。要切實落實規模養殖場設施改造、投入品使用、生產記錄、產品檢測、質量追溯等管理制度,規范清水鴨養殖行為。
(3)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清水鴨疫病防控機制。當前清水鴨疫情的流行強度雖然明顯減弱,發病頻次大幅降低,但是動物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養殖戶對疫情影響的擔心仍然沒有消除。必須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機制,保障養殖安全。一是要加強動物防疫員隊伍建設。要全面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官方獸醫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建立健全鄉鎮動物防疫員隊伍,鄉鎮動物防疫員的人員經費和履行動物防疫職能的公用經費要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二是要加強動物疫病診斷和防控能力建設。要加強各級動物衛生執法監督和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完善疫情測報、流行病學研究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使其成為動物疫病防控的預警預報中心、應急協調中心和防控檢測技術研發中心。三是要規范清水鴨防疫檢疫行為。要根據規模養殖發展的新特點,強化養殖場的自我防疫意識和防疫責任,實行規模養殖場按免疫工作規程自我免疫,動物防疫機構對規模養殖場要定期進行清水鴨免疫和免疫抗體水平檢查,確保免疫工作落實到位。要積極穩步推進疫病凈源計劃,從種鴨場和新建規模養殖場開始嚴格執行市場準人安全標準,從種源系統、規模養殖系統抓好疫病防控工作。凡不符合防疫條件的養殖場及其染疫種鴨堅決淘汰,逐步實現清水鴨無疫化養殖。
[1] 袁成發,陶生榮.野鴨養殖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5,(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