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勤奮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太原 030024)
羊布氏桿菌病的防治措施
蘇勤奮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太原 030024)
羊布氏桿菌病是由羊型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以病羊生殖器官、胎膜發炎、流產、不育等為主要特征。目前,該病對養羊業的危害越來越大。
羊;布氏桿病;防治
羊布氏桿菌病是由羊型布氏桿菌侵染綿羊而引起的傳染病,屬于我國的二類動物疫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近年來,該病在全國各地發病較為嚴重。牧醫工作者、飼養員、屠宰工等感染本病的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感染后,表現為波浪狀熱型,病人全身酸軟乏力,食欲不振,關節發生無紅腫熱的疼痛,人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男性睪丸炎,孕婦流產以及關節炎,全身酸軟無力。大多數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現。主要為波浪狀發燒為其特點,發燒約2~3周,繼之1~2周無燒期,以后再發燒。常伴多汗,頭痛,乏力,游走性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有時全身癥狀消退后,才出現局部癥狀。腰椎受累后,出現持續性腰背痛,伴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后,影響行走。常可產生坐骨神經痛。局部有壓痛及叩痛,同時可伴有肝、脾腫大,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布氏桿菌屬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布氏桿菌病廣泛分布世界各地。布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氏桿菌6個種,20個生物型。羊布桿氏菌為馬耳他布氏桿菌,該菌對0.1%升汞、1%來蘇兒、2%福爾馬林、5%生石灰乳較敏感。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牛、豬三種布氏桿菌,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
本病不分性別年齡,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極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經配種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現孕羊流產。開始僅為少數,以后逐漸增多,嚴重時可達半數以上,多數病羊流產一次。
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癥狀多不明顯。懷孕羊發生流產是該病的主要癥狀,流產多發生在懷孕后的3~4個月,特別是第一胎流產的較多,新疫區流產率高達50%。流產前數天陰唇、陰道粘膜腫脹潮紅,流出淡黃色粘液。病羊腹痛,產出死胎或弱胎,母羊產后常有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等;乳房腫硬,乳汁變質,有的喪失泌乳能力。公羊表現為睪丸炎和附睪炎,關節腫脹,跛行或臥地不起。
剖檢可見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樣浸潤,胸腹腔有微紅色積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點。流產胎兒主要為敗血癥病變,漿膜與粘膜有出血點與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間發生膠樣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流產胎兒及胎膜的變化即可確診。目前最常用的診斷方法是血清學診斷,其中以平板凝集試驗或試管凝集試驗為準。
(1)本病最好的預防措施是自繁自養。引進羊只時,一定要從非疫區購入,最少隔離2個月沒有發病,方可入群。
(2)健康羊群每年至少要檢疫一次,發現病羊應立即淘汰或隔離治療,污染的羊舍、用具以2~3%的來蘇水、碳酸、燒堿液或10%石灰乳消毒。
(3)病羊的糞便要進行生物處理,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等要深埋。
(4)多發地區要連續多年注射布氏桿菌菌苗,以獲得免疫力。
(5)本病治療應在嚴格隔離條件下,選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配合維生素B1、維生素C,結合對癥治療,有一定效果。
(6)疫區要定期開展布氏桿菌病監測工作,加強疫病凈化,提高養殖戶對布氏桿菌病認識,確保人畜健康。
(7)牧醫工作人員、飼養員、屠宰工等因長期接觸病羊及其產品,可感染本病,因此,一定要加強防范意識,做好自身防護,一旦感染,積極治療。急性期最有效藥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四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藥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霉素。TMP-SMZ也可選用,對于關節癥狀頑固,變態反應強的較重癥例可以考慮特異性菌苗療法。關節有積液時,可抽出液體,內注鏈霉素0.2g;對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脫敏療法。此外應臥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于肌肉的痙攣緩解,減輕疼痛。若因膿腫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者,應及時進行探查術,根據病變行膿腫切開引流及病灶的清除術,脊髓的減壓術,椎板減壓成形術,脊椎融合術等。關節病變疼痛者可行適當外固定,以利減輕癥狀及維持功能位,加強未受累的關節功能的鍛煉。骨病變有“自愈”趨勢,但需時較長,經上述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1] 王文坤,劉軼.羊布氏桿菌病的診治措施[J].現代畜牧獸醫,201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