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榆陽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榆陽 719000)
后備母豬存在的兩個主要繁殖問題及應對措施
王 瑜
(榆陽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榆陽 719000)
后備母豬的健康狀況及能否正常發情、配種、妊娠、分娩,直接影響到豬場豬群整體健康水平和豬場的經濟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后備母豬的不發情與頭胎產仔率低等繁殖障礙問題越來越嚴重,影響到規模化養豬場的經濟效益,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后備母豬;繁殖問題;應對措施
生長發育正常的大型后備母豬,若超過8月齡或體重超過120kg仍未見發情者視為不發情,又稱乏情。
1.1 引發的原因
1.1.1 選種因素
缺乏科學的選種標準,尤其是后備母豬種源緊張時,往往會出現是母豬即留種的現象,使那些不具備種用價值的母豬也當作后備母豬留作種用。
1.1.2 飼養管理因素
后備母豬在培育期間,營養水平過低或過高、喂料過少或過多,均可致使母豬體況過瘦或過肥,都會影響到其初情期和性成熟的到來;有些母豬體況雖然正常,但日糧中長期缺少維生素A、E、生物素或微量元素鋅、錳、鉻、硒等,會使后備母豬性腺發育受到抑制、性成熟延遲;飼料原料中含有霉菌毒素或長期飼喂一些高銅高鋅的肥育豬料時,后備母豬正常的內分泌功能被打亂,致使母豬不發情。
1.1.3 卵巢發育不良及其他疾病因素
長期患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寄生蟲病時,可引起卵巢發育不良、卵巢囊腫等卵巢機能障礙,導致不能分泌足夠的激素來引起母豬的發情;某些傳染性疾病如:藍耳病、圓環病毒病、豬瘟等也可導致后備母豬不發情。
1.1.4 沒有及時誘情
實踐證明,小母豬160~180日齡時,用性成熟的公豬直接刺激誘情,可使后備母豬初情期提前約30d。
1.2 主要預防措施
1.2.1 科學選種
應挑選體型外貌符合品種特征,體格健壯、發育良好,胸部寬深,腹線平直,臀部豐滿,外陰大小適中,乳頭數6對以上,乳頭排列整齊均勻,無瞎乳頭的小母豬留種。
1.2.2 供給營養均衡的飼糧
均衡的營養可使后備母豬保持較好的種用體況,對過肥的母豬實行限制飼養,加強運動,促其恢復體況;體況較瘦弱的小母豬應加強營養,實行短期優飼,使其盡快達到種用體況。
1.2.3 保證飼料的品質
應避免使用霉變的原料,以減少對霉菌毒素對母豬繁殖的影響。
1.3 治療措施
1.3.1 檢查飼料品質
包括檢查原料的質量、日糧配方、預混料的質量等;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必要時可在后備母豬的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300g/t,連續使用10~15d;同時注意補充一些微量元素鋅、錳、硒等。
1.3.2 加強誘情
可選用性欲好的公豬趕入不發情的后備母豬欄中,進行爬跨刺激誘情,每次10~20min,每天2次;也可將其與一些剛斷奶的母豬關在一欄混養,幾天后發情的母豬會不斷追逐爬跨不發情的后備母豬,促使其發情;還可將體況和體重相近的后備母豬混欄;加強其運動等。
1.3.3 饑餓處理
對因過肥而不發情的后備母豬,可進行饑餓處理,限飼3~7d,日喂飼料1kg左右,供給充足飲水而后讓其自由采食。
1.3.4 激素處理
對不發情的后備母豬可肌注800~1000IU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600~800IU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誘導其發情和排卵,一般母豬可在3~5d內表現發情和排卵;對卵巢囊腫或永久黃體的后備母豬,可肌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500IU和氯前列烯醇200μg。
主要表現在后備母豬頭胎發生流產、死胎、弱胎、木乃伊等現象增多,致使初產母豬產仔率降低,每窩平均只有5~7頭。
2.1 引發的原因
2.1.1 后備母豬配種過早
配種過早不僅會影響后備母豬的正常發育,更重要的是影響其胎兒的發育,死胎弱胎增多,使其產仔數減少。
2.1.2 配種后環境溫度過高
后備母豬配種后在溫度過高的環境里,散熱困難,采食量減少,母豬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攝入不足;且高溫會使飼料中的維生素遭到破壞,從而影響母豬的正常繁殖活動,造成流產、死胎、弱胎、木乃伊等增多。
2.1.3 母豬配種后過肥
后備母豬配種后過肥會影響其胎兒的發育,特別是青綠飼料缺乏或不足時,使維生素的供應不足,同時造成母豬便秘,從而影響母豬及胎兒的發育。
2.1.4 疾病因素
能引起后備母豬頭胎產仔率降低的疾病較多,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如藍耳病、偽狂犬病、豬瘟等。由于后備母豬接觸的病源少,免疫接種次數少,體內的抗體水平未達到經產母豬的水平,同時象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等疾病,目前尚無十分有效的疫苗,所以使頭胎母豬受胎率降低,且出現流產、死胎、弱胎、木乃伊等。
2.2 應對措施
2.2.1 適時配種
一般以后備母豬初次發情后的第2~3個發情期配種為宜。后備母豬,一般要7個多月齡,體重100kg時才達到性成熟,所以8~10月齡、體重120kg左右時可以初配。
2.2.2 避開高溫季節配種
一般選在11月份至4月份進行配種,盡量避免后備母豬在高溫季節配種。
2.2.3 保持后備母豬配種前的體況
在后備母豬配種前的三周實行短期優飼,使其達到7~8成膘的體況;過肥的母豬加強運動,使其恢復種用體況;配種后1個月,尤其是配種后的頭兩周,不要飼喂過量和喂高能量的飼料。
2.2.4 做好疫病的預防和驅蟲保健工作
首先是對引入的種豬應有60d以上的隔離觀察期,在此期間應對引入的后備母豬進行抗體、抗原檢測,以防給豬場帶來新的疫病;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其次是在抗體、抗原檢測的基礎上,對偽狂犬、豬瘟、細小病毒、乙腦、喘氣等疾病,在配種前進行免疫接種,并進行抗體監測;再次就是在有條件的豬場,可讓引入的后備母豬在混養前適應豬場的一些病原,特別是對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的適應,如可在引入后備母豬觀察隔離期的第一天接種弱毒疫苗,在21~50d與淘汰母豬和保育舍感染后康復的小豬接觸,51~60d可解除接觸;另外,應做好驅蟲保健工作,一般在后備母豬配種前進行體內外驅蟲。
[1] 付水廣,張水印.后備母豬存在的兩個主要繁殖問題及應對措施[J].南昌高專學報,2006,(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