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秀 張康宗 王炳召
(平昌縣農業局,四州平昌 636400)
巴山土雞林地放養技術淺析
張元秀 張康宗 王炳召
(平昌縣農業局,四州平昌 636400)
平昌縣是州東北邊遠革命老區,近年來巴山土雞林地放養快速發展,為解決規模化養殖技術,筆者根據《四州省土雞養殖生產技術手冊》和工作實際,特總結技術經驗,供參考。
巴山土雞;放養;技術
1.1 雞場選址
地勢高澡、背風向陽、環境安靜、水電方便且有適宜放養的林帶、果園、草場、荒山荒坡或其它經濟林地,滿足衛生防疫要求。場區距離干線公路、村鎮居民集中居住點、生活飲用水源地500m以上,與其它畜禽養殖場及屠宰場距離1km以上,周圍3km內無污染源。
1.2 場區布局
生產區、隔離區和管理區。生產區主要包括育雛舍和放養雞舍,育雛場應與放養區嚴格分開,生產區設大門、消毒池和更衣消毒室。放養區四周設圍欄,圍網使用鐵絲網或尼龍網,高度一般為2.0m。隔離區設在場區下風向處及地勢較低處,包括獸醫室、隔離雞舍等。管理區設在場區常年主導風向上風處,包括辦公設施及與外界接觸密切的生產輔助設施如主大門、消毒池和更衣消毒室。場區內設凈道和臟道,并嚴格分開,不得交叉、混用。臟道與后門相連。
1.3 雞舍建設
育雛舍應有專用籠具、專用消毒設備,并配備取暖、通風、光照及防鼠等設施。放養雞舍有固定式雞舍和棲息雞舍兩種。固定式雞舍:固定式雞舍要求防暑保溫,背風向陽,光照充足,布列均勻,便于衛生防疫,面積按每1m2養12只雞修建,內設棲息架,舍內及周圍放置足夠的喂料和飲水設備,使用料槽和水槽時,每只雞的料位為10cm,水位為5cm;也可按照每30只雞配置1個直徑30cm的料桶,每50只雞配置1個直徑20cm的飲水器。移動式雞舍:棲息雞舍要求能擋風,不漏雨,不積水即可,材料、形式和規格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面積按每1m2養12只雞搭建,大小以容納成年雞50~100只為宜,多點設棚,內設棲息架,雞舍周圍放置足夠的喂料和飲水設備。
首先要檢查育雛舍,要通風換氣、地面平整干燥,門窗嚴密、保溫性能好,準備好保溫設備、飼槽、飲水器、水桶、料桶、溫濕度計、掃帚、清糞工具、消毒用具、育雛籠。做好清洗及消毒,包括噴灑消毒和薰蒸消毒。調整溫度與飼料,舍內溫度應升至33~35℃。備好雛雞專用全價飼料和必需藥品等。選擇雞種,放養雞生產所用的品種主要是鎮龍山瓦灰雞。
飲水要清潔衛生,初飲水中加適量的復合維生素,飲水器的高度與雞背同高為宜,按照每只雞3cm水位配置調整。雛雞喂料開食在入舍飲水后2~3h投喂全價雛雞料、第1周每天飼喂6次以上,第2周每天飼喂4~6次,3周齡后自由采食。溫度1~3日齡育雛舍溫度33℃~35℃,以后逐周降低2℃,到6周齡溫度降至18~21℃或與室外溫度一致。濕度0~7日齡,相對濕度65~70%;8~10日齡為60~65%;15~28日齡為55~60%;28日齡后穩定在55%左右。密度籠養:1~3周齡密度30~50只/m2,4~6周齡15~25只/m2。平養:1~3周齡密度20~35只/m2,4~6周齡10~20只/m2。光照時間和強度密閉雞舍1~3日齡24h光照,以后每天為23~20h,避免在突然停電。開放式雞舍白天應采取限制部分自然光照,1~2周齡,應有2.4~3.2W/m2的光照度(燈距離地面2m);從第3周齡開始改用0.8~1.3W/m2;4周齡后,弱光可使雞群安靜,有利于生長。通風換氣,可自然和機械通風保持空氣新鮮。
(1)放養準備,檢查放養地圍欄是否有漏洞,在放養前,滅一次鼠,篩選、淘汰病弱殘雞。準備飼槽、飼料和飲水器。強化調教訓練,在放養初期,飼養員邊吹哨或敲盆邊拋撒飼料,讓雞跟隨采食;傍晚,再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歸巢訓練,使雞產生條件反射形成習慣性行為。飲水器按照每50只雞配置1個(直徑20cm);若使用水槽,每只雞水位為3~5cm。
(2)放養時間的選擇:雛雞脫溫4周齡之后,白天氣溫不低于l5℃時開始放養,建議3月至11月放養為宜,其他月份采用舍內養殖為主、放牧為輔的飼養方式。
(3)放養養殖密度:應堅持“宜稀不宜密”和分區輪放和全進全出制的原則。根據林地、果園、草場、農田等不同飼養環境條件一般一年飼養2批次,養殖密度50~100只雞/667m2。
(4)飼喂技術,合理喂料:應定時定量,夏秋少喂,春冬多喂,每天早、晚各喂料1次:5周齡~8周齡,喂料50~70g/只·天;9周齡~14周齡,克~100g/只·d;15周齡至上市100g~150g/只·d。合理飼料搭配。建議喂五谷雜糧和自由覓食;也可在5周齡~8周齡:使用中雞全價配合飼料;9周齡~14周齡:建議使用大雞全價配合飼料加20%左右的能量飼料,如玉米;15周齡至上市,建議使用大雞全價配合飼料加40%左右的能量飼料,能量飼料添加的比例隨周齡增加。
要建立養殖檔案應保存兩年以上。適時上市并做好成本核算。
[1] 周建梅.林地放養土雞技術[J].村委主任,200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