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力道巴特爾 阿拉坦圖力古爾/呼倫貝爾市新左旗烏布爾寶力格蘇木農牧業服務中心
牛流行熱的診斷與防制
寶力道巴特爾 阿拉坦圖力古爾/呼倫貝爾市新左旗烏布爾寶力格蘇木農牧業服務中心
牛流行熱俗稱三日熱,又稱暫時熱,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該病以發熱突然、流眼淚、泡沫性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軀僵硬、跛行為主要特征,一般病例呈良性經過,發病率較高,但病死率較低。
該病在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廣泛流行,我國也有本病發生的報道,流行范圍較廣,加之流行較為迅速,易群發,乳牛病例產奶量出現明顯變化,尤其是部分病例因癱瘓最終導致淘汰,一旦發生,給牛生產帶來較大的損失,加強該病的診斷與防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牛流行熱從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與防制等方面進行闡述,供大家參考。
牛流行熱病毒又稱為牛暫時熱病毒,有報道顯示,該病毒不同地區的分離株有很高的同源性。發病牛或病牛退熱后2 d內的血液中含有該病毒,高熱期病牛血液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接種新生小鼠,可引起發病,多數在2 d內死亡。該病毒對熱比較敏感,對乙醚、氯仿和去氧膽酸鹽及胰蛋白酶較敏感。
該病多發生在奶牛和黃牛,水牛較少發生。不同年齡牛易感性不同,3~5歲牛多發,1~2歲的和6~8歲的次之,犢牛和9歲以上的牛較少發生。臨床癥狀因不同類型的牛特征不一樣,6月齡以下的犢牛感染該病毒后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肥胖的牛發病后較重,母牛發病率高于公牛,妊娠牛發病率最高,高產奶牛發病率也高。有的野生動物感染后產生中和抗體,不表現臨床癥狀,如南非大羚羊、猬羚。在自然情況下,有些家畜不感染,如綿羊、山羊、駱駝、鹿等。發病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吸血昆蟲是主要的傳播媒介,該病毒可在蚊子和庫蠓體內繁殖,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與吸血昆蟲的存在有直接關系。
1.呼吸型。最急性型病牛體溫可達到41℃,臨床可見眼結膜潮紅、流淚,隨著病情的發展,突然不采食,精神沉郁,呆立,呼吸急促。后期出現大量流涎,口角粘有大量粘液,呼吸極度困難,常聽到喘氣聲,多數5 h內死亡,少數36 h內死亡。急性型病牛臨床癥狀較最急性型緩和,病程一般為3~4 d。如果及時治療可康復。
2.胃腸型。發病牛眼結膜潮紅、流淚,流涎,有漿液性鼻液,出現腹式呼吸,伴有肌肉震顫,拒絕采食,精神萎頓,體溫在40℃左右。糞便呈黃褐色,外表干硬,有的混有黏液,胃腸音減弱,反芻停止,有的病牛腹瀉、腹痛。該型病牛病程多為3~4 d。及時治療可康復。
3.癱瘓型。該類型病牛體溫多不升高,主要癥狀是關節腫脹、觸之疼痛感,常臥地不起,采食量減少,肌肉顫抖,精神萎頓,站立后運動僵硬,不愿走動。該型病牛常因跛行、癱瘓而被淘汰,病死率不超過1%。
根據該病具有大群發生、傳播速度較快、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等流行病學特點,結合臨床表現,應與茨城病、牛病毒性黏膜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副流感等進行鑒別診斷后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本病需要進行病原學檢查。
常用的實驗室方法有病原分離、血清學診斷、動物接種試驗等。
目前,沒有針對本病的特效藥,加強平時的飼養管理對預防本病的發生具有實際意義,對癥治療是主要的方法。牛生產中,可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主動做好疫情監測工作,預防工作可進行人工接種疫苗,還可通加強環境衛生、嚴格執行消毒措施,對蚊子、庫蠓等吸血昆蟲進行撲滅等措施提高牛群的綜合抗病能力。一旦發生本病,應按制定應急方案進行處理,隔離、治療,尤其是對假定健康牛使用高免血清進行緊急接種。對癥狀明顯的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如呼吸型病牛,主要針對 發熱、呼吸困難進行處理,使用的藥物如安乃近、氨基比林、雙氧水、葡萄糖、氯化鈉、青霉素、鏈霉素、安鈉咖、VC、黃芪多糖、病毒靈等藥物進行對癥、全身治療;胃腸型病牛在進行強心、退熱、補液、預防細菌感染等的同時,應進行健胃、促消化,可使用龍膽酊、姜酊、陳皮酊等藥物對癥治療;癱瘓型病牛除了進行補液、強心等對癥治療外,還可以使用葡萄糖酸鈣、VC、VB1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應加強護理,否則病程延長可能導致無法康復。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