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 王菲菲/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動物檢疫站
豬藍耳病的防治
孟超 王菲菲/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動物檢疫站
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PRRS),是我國二類傳染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仔豬呼吸道疾病等,該病是由動脈炎病毒科中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的, 接觸傳染性很高并且具有地方流行性等特性,每年該病給養豬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PRRSV基因組具有很強的變異能力,是本病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該病毒分為兩個基因型,即歐洲型(代表株為LV株)和美洲型(代表株為ATCCVR-2332株)。我國出現的疫情為美洲型毒株感染所致。
PRRSV唯一可感染的動物是豬,對其品種、年齡和性別等無限制,并且易感妊娠母豬和1月齡內的仔豬。本病的重要傳染源是患病豬和攜帶藍耳病病毒豬。傳播途徑主要是空氣傳播、接觸感染、精液傳播和胎盤垂直傳播。對于圈養方式,人為管理及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飼養密度大等成為本病的誘因,而且PRRSV 可在感染豬體內存在很長時間。
藍耳病沒有明顯的潛伏期,當病毒感染易感豬群后,潛伏期受病毒株、動物的免疫狀態和飼養管理等因素的影響,時期在3 d~37 d之間,所以臨床癥狀也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急性型。母豬表現為食欲降低、嗜睡不起、精神萎靡和體溫升高(最高可升至41℃)。妊娠后期會有流產、早產、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等情況。部分母豬還會出現產后無乳、胎衣不下和陰道分泌物增多等癥狀。一周齡仔豬死亡率較高,存活的仔豬呼吸不暢、運動失調。幼豬呼吸道多發生呼吸困難和急促,成年豬可偶爾表現出腹式呼吸、過度呼吸和平衡功能障礙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種公豬的發病率較低,但精液質量會降低并且精子畸形可攜帶藍耳病毒,性欲降低。
2.慢性型。與急性型相比的臨床表現不嚴重,絕大多數慢性型病豬的繁殖能力可恢復到正常水平。結果統計表明,首次感染的豬群在六周后的繁殖參數可恢復到感染前的水平。慢性型病豬所產仔豬和急性型產仔豬具有相同臨床癥狀,產胎率也會下降(10%~15%),所產正常的仔豬會逐漸受到病毒的感染而成為帶毒豬。這也表明在保育欄和育肥出欄群中藍耳病病毒傳播活躍。
3.亞臨床型。即血清檢測呈 40%~50%的陽性率,但只有10%表現處臨床癥狀。 目前對這種亞型的認識還不清楚。
1.增強飼養管理。養殖模式應采用“全進全出”的封閉式管理,如需要引種,首先要調查所引豬場疫情,進行血清檢測,防止陽性帶毒豬。將引種豬分別放入隔離觀測區,一般隔離檢測4~5周,健康豬方可混群飼養。規模較小的養殖場,一定要具有較好飼養管理條件,對于飼養環境要做好圈舍衛生、通風干燥、滅菌消毒、防暑降溫和冬季保暖等條件。保證飲用水清潔,飼料營養充足,可添加適當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要與其他畜禽混養。
2. 預防免疫。對于藍耳病的疫苗接種,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其中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具有增強現象,國內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豬群中引起多起藍耳病的暴發,因此,應慎重使用活疫苗。滅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有限或不確定,但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以考慮接種滅活疫苗。
豬場的防疫,不僅要接種藍耳病毒的疫苗,還要接種其他疫病的疫苗,例如豬瘟、豬偽狂犬和氣喘病等。免疫接種豬氣喘病疫苗,可提高豬群肺臟對呼吸道病原體感染的抵抗力,減輕豬肺炎支原體對肺臟的侵害。
按季度進行監測可了解藍耳病毒在豬場的活動狀況,采取隨機采樣原則進行抗體監測,如4次監測實驗中抗體陽性率無顯著性變化,表明該病在豬群中穩定;如果在某一季度抗體陽性率具有顯著性變化,說明部分環節存在問題,需及時處理。發現有藍耳病毒感染的癥狀的應全力控制好,進行隔離處置,進一步觀察。
避免病源傳播,豬場人員和所有設備及器械都要經過好消毒滅菌環節。
3.疫情的緊急處理。發現疫情要及時報告,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等規定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病豬接觸過的設施等要徹底進行消毒。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