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信 馬海軍/山西省陽城縣南環路畜牧局
肉仔雞傳染性矮小綜合癥的防治
劉國信 馬海軍/山西省陽城縣南環路畜牧局
肉用仔雞傳染性矮小綜合癥是引起肉用仔雞嚴重生長抑制的傳染性疾病,因此又稱為雞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癥、營養吸收不良綜合癥、蒼白雞綜合癥、直升飛機病、骨脆病等等。由于該病發生原因錯綜復雜,在臨床診治上比較棘手,近年來對肉雞養殖業危害較大,給養殖場戶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1978年本病率先在荷蘭發現,隨后歐美、澳大利亞、日本、南非等國也相繼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也有本病報告,之后發病范圍不斷擴大,發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影響到肉雞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該病發生原因復雜多樣,目前業界尚無一致的看法,仍未鑒別出確切的病原。多數研究認為病原可能是呼腸孤病毒,因為經人工感染一日齡雛雞可引起輕度癥狀,若用克隆化的呼腸孤病毒,可使之發生中等程度的癥狀。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多病原,即除有呼腸孤病毒外尚有更重要的致病因子,或者空腸變形桿菌也起著一定的致病作用。還有的研究人員分離到類似腸道病毒的顆粒,也有人分離到細小病毒、嵌杯樣病毒和禽反轉錄病毒等多種病毒,但是這些病原微生物經人工感染雛雞,均未獲得明顯的佐證。
近年來臨床診療和進一步研究表明,VD和鈣的缺乏對本病也有加劇作用。還有的研究指出,患病小雞多來源于小母雞或開產過早的青年母雞。種蛋的質量、大小以及孵出最初幾天的調養管理,都直接影響該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如果擁擠、育雛溫度改變,較小的雛雞得不到充足的飼料與飲水,營養缺乏,個體會更小,而這些仔雞更容易感染發病。因此,業界傾向認為該病有可能是一種或多種病毒性病原與環境、管理或營養性因素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而引起。
本病以消化道水平感染為主,小雞可因誤食病雞的糞便及受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發病,同時通過種蛋垂直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發病日齡最早可見于3~7日齡,發病率可達5%~20%,6~14日齡死亡率最高。另外,本病在流行病學上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在一定地區內持續存在,有的每批雛雞都可發生,有的周期性地出現,而且其嚴重性和流行頻率在各雞場之間表現也不一致,因此給臨床正確診治帶來一定困難。
本病可發生于肉雞、蛋雞和火雞,但以肉雞發生嚴重,特別是3周齡以內的幼齡肉用仔雞常見多發,最早可發生于3~7日齡,最初癥狀可見發育不均,一般4日齡時即可見到,1~2周齡時更為明顯,典型病例全群約有20%發育停滯。
臨床上以個體矮小瘦弱,精神倦怠,羽毛蓬亂,生長停滯,發育受阻,腿部疾患為特征,素有“小僵雞”之稱。急性病例突然表現兩翅下垂,啄食糞便,飲欲增加,水樣腹瀉或排出棕黃色黏液性糞便,體重迅速下降,有的兩腿抽搐頭向后仰呈角弓反張姿勢而死。多數病雞可轉為慢性,食欲尚可,但腹部脹滿、下垂,羽毛發育異常,失去光澤,頭頸部常留有未褪的絨毛,主翼羽換羽延遲,羽毛蓬松不整,時有斷裂,形象如直升飛機狀;4周齡時病雞體重僅為健康雞體重的一半左右,3周齡以上病雞骨變化較明顯,表現站立無力或瘸腿,嘴、腳蒼白,色素消失。部分病雞4~5周齡康復,但7~8周齡仍小于健康雞。
剖解以消化道的變化最為明顯。小腸和胰腺是受侵害嚴重的靶器官,導致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明顯低下,當胰腺嚴重受損時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導致脂溶性VA、VE、VD3和VK等缺乏。剖解可見,整個腸道貧血、蒼白,擴張,大腸有大量的消化不全的食物。盲腸充滿黃色帶泡沫樣物質,胰腺早期病變見于小葉邊緣,特別是十二指腸近端變圓,腺體縮小,蒼白、堅硬。法氏囊和胸腺萎縮,腺胃腫脹,胃壁增厚有炎性反應。股骨、脛骨發育遲滯,骨變形、肋骨頭腫大,呈佝僂病念珠樣變化,大腿骨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或斷裂。
一般根據特征性的臨床與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以致不同的雞群中所發癥狀也不一致,臨床上應與腸毒綜合癥、低血糖尖峰死亡綜合癥、球蟲病、腺胃型傳支等病相鑒別。
由于病原還沒有完全弄清,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定期全面消毒,保持舍內空氣流通,降低飼養密度等有可能減輕本病的危害;而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度,有助于控制本病的發生、傳播與流行。
總結臨床經驗得知,本病發生有幾個特點:即溫度低的比溫度高的易發病,光照短的比光照強的易發病,飲水不充足的比飲水充足的易發病。肉用仔雞對生活環境條件的要求比較高,其既受溫度、營養的影響,也受光照、空氣濕度、密度、衛生等方面的牽連,所以在管理方面要盡可能給其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注意改善其生活條件,這對于防控該病意義重大。
1.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適宜的溫度。溫度對于肉用仔雞的生長、飼料攝入量和軀體的構成來說是重要的因素。在對肉雞日常管理中,既要格外注意雞舍的保溫,又要加強舍內空氣的流通。雛雞出殼時的體溫較高,一般達到39℃~41℃,當外界環境溫度與雛雞體溫相差懸殊時,容易發病造成雛雞死亡。
由于前兩周齡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很不健全,這個時期主要依靠環境溫度的適宜來保障生理的需要,來保證體溫調節機能的健全發育。雛雞出生后一周齡時期要求有較高的環境溫度,特別是雙腳和胸腹接觸面的溫度,這時期適宜的環境溫度應為35℃左右,以后隨著日齡的增長,環境溫度逐漸減低,如果此時期溫度過低,則容易發生矮小綜合癥。
2.嚴格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定期全面徹底消毒。為防止病毒的傳播,平時要搞好環境衛生,定期全面消毒,嚴格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要求每批雞進出前后,都要在密閉條件下,用福爾馬林對欄舍、飼養用具等進行徹底的熏蒸消毒,同時更換消毒過的新墊草。有試驗證明,雞舍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后,病雞淘汰率可由7%下降到1%左右。特別是對感染過的雞舍和飼養用具等經過徹底沖刷后,再以10%的福爾馬林液噴灑消毒,可明顯減少本病的發生。
3.將患雞分成小群飼養,全群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硒。雞的營養狀態與免疫機能密切相關,將患病小雞分成小群飼養,提高飼料營養水平,病情則會明顯好轉;同時在飼料中添加硫酸銅、微量元素硒,增加VA、VE、VD3的用量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抗應激,有助于緩解病情,促進康復。
4、實施免疫預防,發揮交叉保護作用。矮小癥的發生原因錯綜復雜,可能是多病原引起。特別是呼腸孤病毒雖然與矮小癥有一定的關系,但呼腸孤病毒究竟是繼發病原,還是原發病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盡管如此,實踐證明,肉用種雞在產蛋前接種呼腸孤滅能疫苗,對子代商品肉雞仍能發揮一定的交叉保護作用,使發病率下降;對于商品肉用仔雞,在一周齡接種呼腸孤疫苗也可提供一定保護。